講道理孩子總是不聽,父母應該如何正確教育孩子

2022-01-05 08:09:11 字數 5453 閱讀 5309

1樓:花媽育兒觀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見過這樣的問題:孩子犯了錯,一開始,想要理性地和孩子分析道理,可孩子不願意聽,於是忍不住動了火,給他來了一頓「竹筍炒肉」,最後沒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讓親子距離越來越遠。

敏惠就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她總是絮絮叨叨地給孩子講各種各樣的道理,可非但問題沒有解決,反而隨著講道理的時間加長,孩子越來越厭惡聆聽這些道理,變得更加叛逆,敏惠只好進一步加長講道理的時間,孩子也就更加厭惡,如此就陷入了惡性迴圈,親子關係變得很緊張。

父母熱愛「講道理」教育模式的內在心理原因

高爾基曾言:「愛孩子,母雞都會。但是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藝術。」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已經意識到,暴力教育並不是一種正確的選擇。然而,"講道理"這種教育方式就一定正確嗎?想要解決一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去究其根本,**為什麼父母總喜歡講道理?

而孩子又為什麼不愛聽道理呢?

1、責任推卸

講道理的一方首先便是「自認為正確」的,因此當我們講道理的時候,我們其實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審判孩子,認為孩子是錯誤的,是不明白道理的,所以才需要對他們講道理。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面對孩子叛逆的現象會感到束手無策,因此而感到焦慮。所以,只好通過講道理的方法來證明「我沒有錯」,以此來緩解焦慮。

2、樹立權威,尋求安全感

對於家長來說,通過講道理的方式,他們可以在親子關係中樹立自己的權威,進而得到安全感。在講道理的時候,家長立於「教導者」的位置,會有一種自己已經盡責的感覺,並能夠從這種感覺裡獲得「安全感」。那麼既然自己已經盡責了,而孩子卻不肯聽從,那麼這就是孩子的問題了。

此時,父母與孩子是處於「控制——服從」的形式內。在這種形式中,家長更容易樹立自己的威嚴,同時能更輕易的獲得「負責」的感覺。但是,正確和有效的親子方式不應該處於這種高壓的控制之下,而應該是相互合作,並且更加註重感受的。

3、自戀心理作祟

還有一種情況:家長之所以喜歡講道理,是受到了自戀心理的攛掇。這一部分家長會下意識地認為「孩子屬於自己」,而並非將之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他們的親子邊界感過於模糊,他們會通過講道理的方法,使自己的控制慾得到滿足。

孩子為何不愛聽父母講的大道理?

1、認知能力限制導致無法理解。

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尤其是三歲以前的孩子而言,他們根本無法理解這些道理。他們的思維模式主要是右腦思維,以感性為主,他們更注重自己的情感需求,而非理性的道理。

在他們無法理解這些道理的前提下,如果家長依然選擇絮絮叨叨這些他們根本聽不懂,也因為聽不懂而認為沒有意義的道理,就只會引起他們的反感。試想,如果一個人總是在你耳邊唸叨著你根本聽不懂的話,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停下來,你是否也覺得反感呢?

2、反向心理強化

等到孩子大一點了,他們可以理解你所說的道理了,此時也會面臨另一個問題。在這裡要引入一個心理學的概念:諷刺性**,也就是白熊效應。

白熊效應是心理學上的一個經典實驗:實驗者要求被實驗者在接下來的5分鐘之內不要想象白色的熊,然而,接到了否定命令的被實驗者,腦海中卻不由自主地浮現出了白熊的形象。如果用通俗一點的說法來解釋,這其實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越不讓做越想做」,這其實是一種反向心理強化,這種強化導致光講道理並不能達到好的教育效果。

3、過度說教引發超限效應

隨著你講道理的次數增加,還會產生另一種不利影響,也就是超限效應。超限效應,簡單來說,就是被指責的多了,受到這方面的刺激多了,心理上產生了不耐煩的情緒。這也就是為什麼你越講道理,孩子越覺得反感。

如此下來,在反感情緒作用下,非但教育不能達到好的效果,甚至還可能會讓親子關係一步步惡化。

如何使用邊門效應教育孩子?

既然講道理在教育中不能達到好的效果,那麼我們應該選擇什麼方式來教育孩子呢。這裡要介紹一個概念:邊門效應。

邊門效應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將教育意圖,包裹在更為間接的教育模式裡。有哪些方法呢?

一、遊戲教育法

遊戲是一種更有趣也更委婉的模式,通過遊戲可以增加孩子的興趣,使他們主動配合。比如,如果你採用說教的方式讓孩子去刷牙,孩子也許會不樂意。但如果你採用遊戲的方式,將牙刷比喻成小白兔,將牙齒比喻成房間,再用溫和的語言和誇張的表演,令他意識到刷牙是很有趣的,他就會體會到其中的樂趣,並主動去刷牙。

二、生動語言教育法

這裡的語言還包括肢體語言。活潑的肢體語言是提升趣味感的一大良方,肢體語言,可以令溝通變得富有趣味,令孩子感到愉悅,在愉悅的心理狀態下,他會更容易接受你所說的話。

tips:年齡小的孩子,可以用讀繪本的方式,幫助孩子理解,自己到底錯在**,而非生硬的講道理。在生動故事的講解中,讓孩子明白人生哲理,是不是比說教更有用?

三、自然後果法

讓孩子感受自己犯下的錯誤導致的自然後果,併為之負責,是最好的讓他明白錯誤的方法。例如,如果孩子打翻了顏料筒,就應該讓他自己把地板擦乾淨。這樣你的行為邏輯會更順暢,也更令孩子無法反駁。

2樓:30秒不

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總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要和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耐心的對孩子進行教育,當孩子做的比較不錯的時候,給予一定的鼓勵。

3樓:一顆有思想的豆子

教會孩子理性。理性的思考能讓孩子冷靜從正確的方向去應對任何事物,學會理性也會學會講道理。

4樓:

說實在的,孩子也聽不懂那些道理,跟他講再多道理也沒用。還不如好好聽聽他是怎麼說的,然後再根據情況來進行指導,這樣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講道理不能說服孩子,做家長的要怎樣教育孩子?

5樓:芭比育兒

成年人之間的溝通已經習慣採用講道理的方式。但是,如果與孩子的交流也採用這樣的方式,不僅浪費時間還得不到孩子的認同,遇到類似的事情時,仍然不能避免再犯相同的錯誤。

因此,有時與孩子講道理並沒有多大的效果。

英子的兒子小卓上學用的書包背壞後,提出更換一個拉桿式的書包。

由於他去學校的路上有一些臺階和陡坡,英子覺得拉桿包有不少的缺點,使用時並不省力也不適合小卓讀書用,希望小卓繼續用揹包,但他就認準了這種包。

英子知道小卓是出於跟風心理,因為他的同學也在用這種書包。英子不能說服小卓,只好按照他的願望買了拉桿包,小卓顯得很高興,但他在連續用了幾天後卻告訴英子還是揹包好用。

回想起與小卓講道理的艱難過程,英子覺得自己太傻了,與其跟他講那麼多大道理,還不如讓他自己去感受,這樣還能避免發生矛盾。

那麼,父母要怎麼做才能避免與孩子發生矛盾呢?

1、少講大道理,讓孩子自己去體驗

一般來說,單純的說服沒有直觀的感受,孩子也不願意聽。

如果經常對孩子進行阻攔,可能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隔閡,認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理解,還會感到委屈和傷害。

如果作出適當的「讓步」,放手讓孩子去嘗試能得到深刻的體會和教訓,就會知道父母的話說的對自己應該聽。

不過,在對孩子進行「讓步」之前,父母需要衡量「讓步」的代價,寧願讓孩子去嘗試、碰壁甚至是吃一些小虧,也要讓他知道父母的話是有道理的。

2、講道理要換一個人

很多的孩子都有逆反心理,容易聽不進父母的話,喜歡站在父母的對立面,就算父母的說法再有道理,孩子也不願意接受。

在這個時候,不如讓孩子比較喜歡、信任的人來講同樣的道理,讓孩子放下戒備的心理,理性的思考自己的言行,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3、減少對孩子的控制慾

每個父母對孩子都存在一定的控制慾,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願望學習和生活。

不少的父母對孩子上幼兒園、初高中、大學甚至是學校的專業都有具體的規劃,如果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父母就會寄希望於給孩子反覆講道理,讓孩子改變自己的想法,迴歸到父母的意願中。

這其實是源於對孩子的控制慾。

如果父母能夠放棄或減少對孩子的控制,不但能讓自己和孩子輕鬆愉快,反而還有利於事情的解決。

4、停止嘮叨和指責

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經常出現一種現狀,那就是媽媽不停的嘮叨,嘮叨過後孩子並沒有把事情做好反而做的更差,家長看到孩子把事情做的更糟糕後,反而更加生氣。

孩子的行為再次激怒了家長,於是家長不停的指責和嘮叨,這時孩子出現反擊的方式不同,有的直接和父母對質爭吵,有的則是選擇不服氣的隱忍,但不管哪一種方式,對孩子處理事情以及良好的心態都是有影響的。

所以家長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多給孩子出一些建設性方面的意見,少一些比較和嘮叨。

每個人思考的過程都不希望被打擾,如果家長一直打擾孩子,孩子根本就無法安靜思考。

如果此時再加上比較,反之會給孩子的情緒帶來波動。無法心平氣和的做好事。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沒有經驗容易犯錯。其實,讓孩子得到經驗的辦法有很多,既有父母、老師的教誨,更重要的是需要通過社會實踐去親自嘗試,這是最直接、真實的體會。

也許很多的父母都經歷過這種類似的體驗。可能是曾經的孩子成為了現在的父母,就忘記了當年自己的經歷,固執地以為與孩子的溝通最好的方式就是擺事實講道理。

有時對孩子講道理即使再喋喋不休、苦口婆心的講一萬遍也沒有用也不能改變孩子。

孩子不聽話如何教育?

6樓:茜姐幸福說

孩子不聽話該怎麼辦,你要知道孩子不聽誰的話

7樓:知識力

孩子不聽家長的話怎麼辦?這個問題要從孩子三個年齡階段進行處理,孩子3歲前不聽話,可以通過恰當的打進行解決;3-6歲通過不理他進行解決,只有不聽話,他提的任何要求都不答應;6歲以上就要聽孩子的話,讓孩子體驗到聽話很重要。

8樓:小木屋

孩子不聽話,可以請教育方面的專家,讓他們給你出出主意,或者是帶孩子去看看這一方面的專家,讓他們幫你教導一下。

9樓:龍之喵喵豬

孩子不聽話的話,還是要循序漸進的,慢慢的教育要恩威並施的才可以的,要給他講道理。

學習,是指通過閱讀、聽講、思考、研究、實踐等途徑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學習分為狹義與廣義兩種:

狹義:通過閱讀、聽講、研究、觀察、理解、探索、實驗、實踐等手段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是一種使個體可以得到持續變化(知識和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與價值的改善和昇華)的行為方式。例如通過學校教育獲得知識的過程。

廣義:是人在生活過程中,通過獲得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為方式。

社會上總會出現一種很奇怪的現象,一些人嘴上埋怨著老闆對他不好,工資待遇太低什麼的,卻忽略了自己本身就是懶懶散散,毫無價值。

自古以來,人們就會說著「因果迴圈」,這話真不假,你種什麼因,就會得到什麼果。這就是不好好學習釀成的後果,那麼學習有什麼重要性呢?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麼樣水平的人,就會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更會漸漸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能力。瞭解自己的能力,交到同水平的朋友,自己個人能力越高,自然朋友質量也越高。

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習越好,自身修養也會隨著其提升。同樣都是有錢人,暴發戶擺弄錢財只會讓人覺得俗,而真正有知識的人,氣質就會很不一樣。

高階大氣的公司以及產品是萬萬離不了知識的,只有在知識上不輸給別人,才可以在別的地方不輸別人。

孩子的教育要從小抓起,家長什麼樣孩子很大機率會變成什麼樣。只有將自己的水平提升,才會教育出更好的孩子。而不是一個目光短淺的人。

因為有文化的父母會給孩子帶去更多的在成長方面的的幫助,而如果孩子有一個有文化的父母,通常會在未來的道路上,生活得更好,更順暢。

學習是非常的重要,學習的好壞最終決定朋友的質量、自身修養和後代教育等方面,所以平時在學習中要努力。

孩子犯了錯或者不聽話,和他講道理他不聽,但打他也不

從當今的孩子看 由於是獨生子女,在家中是 小太陽 小皇帝 再加上一些家庭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或是教育中未能採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又不重視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因而導致孩子心理上 以我為中心 惟我獨尊 任性,我行我素。久而久之,形成不良行為習慣。根據我國有關方面調查資料顯示 中國兒童的心理素質合...

面對不講道理的家長,應該怎麼辦,遇到不講道理的家長,老師應該怎麼辦?

支招 第一個,他不會自主去安排自己的時間。需要有人監督,這就是依賴性的問題。第二個,總是問對不對?說明這孩子缺乏自信就是自我效能感低。所以,我在這裡給您的建議是,讓家長慢慢的把陪伴的時間減少。可能第一天陪伴孩子十分鐘,告訴他媽媽現在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去做。第二天可能陪伴八分鐘以此類推,慢慢的戒掉讓...

學佛之人應該如何對待不講道理的人

1是,用愛心,慈悲,感化他。2是,禮他,敬他,隨他,不要理他,在過幾年,你且看他。恭敬他,疏遠bai他。就是孔du子講的 敬而遠之 zhi 既然道理不講dao 多說無益,多說話還容專易讓他屬造口業,所以疏遠些好。但佛經上教導我們對一切眾生都應該恭敬尊重,不講道理的人,我們默默祝福他,有事情就幫幫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