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戒為良藥
崇聖寺三塔位於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處,西對蒼山應樂峰,東對洱海,距山腳約為1500米。南336米處有桃溪向東流過。
北76米處有梅溪,東靠滇藏公路。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閣組成。
大塔又名千尋塔,當地群眾稱它為「文筆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級,為大理地區典型的密簷式空心四方形磚塔。
南北小塔均為十級,高42.17米,為八角形密簷式空心磚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尋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衛。
2023年3月4日,被***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擴充套件資料:
歷史沿革
崇聖寺三塔始建於南詔王勸豐祐時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尋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簷式磚塔,共16層。稍後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
19米,是一對八角形的磚塔,都是10級。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揚的可以成佛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為「澤國多水患」。
古籍《金石萃編》中記載:「世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為此鎮之。」相傳古時修建三塔,採用墊一層土修一層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後,才將土逐層挖去,讓塔顯現出來,故有「堆土建塔」與「挖土現塔」之說。
建塔時所搭的橋,高如山丘,長達10餘里。
修塔時運力不足,還用山羊來馱磚,如今大理的銀橋村,古時稱為「塔橋村」。古籍記載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萬,耗四萬餘金,歷時八年建成」。修建三塔後,又建了規模弘大的崇聖寺。
三塔的具體始建年代,歷來記載不一,大體上有:①唐貞觀(627至649年)尉遲敬德造;②唐開元元年(713)恭韜、徽義造;③南詔王勸豐祐保和十年至天啟元年(唐太和七年至開成五年,833至840)聖僧李賢者等造;④保和十年至天啟九年(唐太和七年至大中二年,833至848)博士徐正等造。
根據內地同類古塔的建築年代,雲南應稍晚,再與原崇聖寺和中塔內的有關文物及記載相參證,中塔似應建於南詔王勸豐祐時(824至859年在位)最為可能,而兩小塔則較中塔為晚,至遲。建於大理國初期,即先建中塔,爾後再增建兩小塔 。
據《南詔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記》等史籍記載,當時崇聖寺與主塔建造時,寺基方7裡,聖僧李成眉賢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銅40590斤,費工708000餘,耗金銀布帛綾羅錦緞值金43514斤 。
元武宗時曾「降聖旨」封釋覺性為住持僧,保護寺產,免徵糧稅。元代亦曾加以維修,使得「殿廡煥然復興,三塔峙立,金碧交輝,巨麗與山埒(相等)」。
明代,李元陽重修,亦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當時寺中有五寶:三塔、巨鍾、雨銅觀音、證道歌碑和佛都匾。
至徐霞客到大理時,仍見崇聖寺前「三塔鼎立,諾四旁皆高鬆參天。其西由山門而入,有鐘樓與三塔相對,勢極雄壯」,樓後為正殿,正殿後為「雨珠觀音殿,乃立像,鑄銅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八》)。據說,寺中的鴻鍾,為「建極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徑可丈餘,而厚及尺」,「其聲聞可八十里」。
明正德九年(公元2023年)大**,千尋塔「裂二尺許,形如破竹」,後「旬日複合」。
2023年**,塔頂震落,殘破益重。建國後**對三塔保護十分重視,2023年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維修。
保護措施
崇聖寺三塔在2023年3月就被***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3年至2023年,國家又撥款對三塔進行了歷時三年維修加固。
2023年10月,成立了崇聖寺三塔文物保護管理所,隨後又組建了三塔公園。在「建設民族文化大州」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指導下,省、州、市文化部門對三塔公園進行科學規劃,自籌資金,投入8000多萬元恢復重建了歷史文化景觀,置寶鼎,銘三塔歷史,建三塔文物陳列館、夜景燈光工程、三塔聚影池、三塔苑酒店等 。
2023年4月崇聖寺大規模恢復重建竣工,結束了崇聖寺三塔近百年來「有塔無寺」的歷史。崇聖寺的規劃佈局以保護三塔為核心,借鑑了世界著名寺廟佈局的特點,集唐、宋、元、明、清歷代建築特色之精華,按主次三軸線,八臺九進十一層次進行規劃建設 。
2樓:匿名使用者
崇聖寺三塔是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 5a級景點。位於雲南省大理!
崇聖寺三塔是大理「文獻名邦」的象徵,是雲南古代歷史文化的象徵,也是中國南方最古老最雄偉的建築之一。2023年3月***第一批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市內交通:大理(即大理古城)距三塔1公里,從大理古城可以步行前往,只需半個小時;在下關則需要乘坐旅遊班車。
大理崇聖寺三塔景點門票: 121元/人(但是也不一定買全票,看你向誰買!)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公交車,從下關可以坐崇聖寺三塔專線抵達三塔!票價1.5元!
祝你旅途愉快!!
3樓:來自獅山謹慎的悟空
崇聖寺三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建築的一組頗具規模的佛教寺廟,位於原崇聖寺正前方,呈三足鼎立之勢。崇聖寺初建於南詔豐佑年間(公元824~859年),大塔先建,南北小塔後建,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現寺的壯觀廟宇在鹹同年間已毀,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來。
總體概況
崇聖寺三塔是大理「文獻名邦」的象徵,是雲南古代歷史文化的象徵,也是中國南方最古老最雄偉的建築之一。2023年3月***第一批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組建築群距離下關14公里,位於大理古城以北1.5公里蒼山應樂峰下,背靠蒼山,面臨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組成,呈鼎立之態,遠遠望去,卓然挺秀,俊逸不凡,是蒼洱勝景之一。
建造情況
大理崇聖寺三塔據《南詔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記》等史籍記載,當時崇聖寺與主塔建造時,寺基方7裡,聖僧李成眉賢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銅40590斤,建於南詔第十主豐保和十年至天啟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費工708000餘,耗金銀布帛綾羅錦緞值金43514斤。
4樓:
sdfghjklljdfshjxnmsxklxsjk,lkxlxcsclxxsfg
大理崇聖寺三塔的傳說
崇聖寺三塔建於哪年?
5樓:清夢堂
公元824—859年
一、崇聖寺三塔始建於南詔王勸豐祐時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尋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簷式磚塔,共16層。稍後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
19米,是一對八角形的磚塔,都是10級。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揚的可以成佛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為「澤國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編》中記載:
「世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為此鎮之。」相傳古時修建三塔,採用墊一層土修一層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後,才將土逐層挖去,讓塔顯現出來,故有「堆土建塔」與「挖土現塔」之說。建塔時所搭的橋,高如山丘,長達10餘里。
修塔時運力不足,還用山羊來馱磚,如今大理的銀橋村,古時稱為「塔橋村」。古籍記載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萬,耗四萬餘金,歷時八年建成」。修建三塔後,又建了規模弘大的崇聖寺。
二、三塔的具體始建年代,歷來記載不一,大體上有:①唐貞觀(627至649年)尉遲敬德造;②唐開元元年(713)恭韜、徽義造;③南詔王勸豐祐保和十年至天啟元年(唐太和七年至開成五年,833至840)聖僧李賢者等造;④保和十年至天啟九年(唐太和七年至大中二年,833至848)博士徐正等造。根據內地同類古塔的建築年代,雲南應稍晚,再與原崇聖寺和中塔內的有關文物及記載相參證,中塔似應建於南詔王勸豐祐時(824至859年在位)最為可能,而兩小塔則較中塔為晚,至遲。
建於大理國初期,即先建中塔,爾後再增建兩小塔
據《南詔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記》等史籍記載,當時崇聖寺與主塔建造時,寺基方7裡,聖僧李成眉賢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銅40590斤,費工708000餘,耗金銀布帛綾羅錦緞值金43514斤。元武宗時曾「降聖旨」封釋覺性為住持僧,保護寺產,免徵糧稅。元代亦曾加以維修,使得「殿廡煥然復興,三塔峙立,金碧交輝,巨麗與山埒(相等)」。
修繕前、後明代,李元陽重修,亦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當時寺中有五寶:三塔、巨鍾、雨銅觀音、證道歌碑和佛都匾。
至徐霞客到大理時,仍見崇聖寺前「三塔鼎立,諾四旁皆高鬆參天。其西由山門而入,有鐘樓與三塔相對,勢極雄壯」,樓後為正殿,正殿後為「雨珠觀音殿,乃立像,鑄銅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八》)。據說,寺中的鴻鍾,為「建極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徑可丈餘,而厚及尺」,「其聲聞可八十里」。
明正德九年(公元2023年)大**,千尋塔「裂二尺許,形如破竹」,後「旬日複合」。
2023年**,塔頂震落,殘破益重。建國後**對三塔保護十分重視,2023年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維修[5] 。
6樓:
崇聖寺三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建築的一組頗具規模的佛教寺廟,位於原崇聖寺正前方,呈三足鼎立之勢。崇聖寺初建於南詔豐佑年間(公元824~859年),大塔先建,南北小塔後建,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現寺的壯觀廟宇在鹹同年間已毀,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來。
崇聖寺三塔是大理「文獻名邦」的象徵,是雲南古代歷史文化的象徵,也是中國南方最古老最雄偉的建築之一。2023年3月***第一批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組建築群距離下關14公里,位於大理以北1.
5公里蒼山應樂峰下,背靠蒼山,面臨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組成,呈鼎立之態,遠遠望去,卓然挺秀,俊逸不凡,是蒼洱勝景之一。 三塔崇聖寺始建於唐開元間(公元713—741年),先建了大塔「千尋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簷式磚塔,共13層。
稍後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3米,是一對八角形的磚塔,都是10級。三塔渾然一體,氣勢雄偉,具有古樸的民族風格。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揚的可以成佛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為「澤國多水患」。
古籍《金石萃編》中記載:「世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為此鎮之。」 相傳古時修建三塔,採用墊一層土修一層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後,才將土逐層挖去,讓塔顯現出來,故有「堆土建塔」與「挖土現塔」之說。
建塔時所搭的橋,高如山丘,長達10餘里。修塔時運力不足,還用山羊來馱磚,如今大理的銀橋村,古時稱為「塔橋村」。古藉記載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萬,耗四萬餘金,歷時八年建成」。
修建三塔後,又建了規模弘大的崇聖寺。經歷代的擴建,到宋代「大理國」時期達到鼎盛巔峰。據《南詔野史》記載:
崇聖寺「基方七裡,週三百餘畝,為屋八百九十間,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之規模。 南詔國時期的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驃國(今緬甸)國王雍羌和王子舒難陀,在南詔王異牟尋的陪同下到三塔崇聖寺祈拜敬香,因而崇聖寺三塔成為東南亞、南亞崇尚的「佛都」。到了大理國時期,大理國第一代國王段思平酷愛佛教,《南詔野史》說段思平「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
公元2023年,星邏(今泰國)國王耶多曾兩次到崇聖寺迎佛牙,大理國王段思廉以玉佛相贈。由於大力倡導,大理佛教非常盛行。大理國二十二代國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聖寺當和尚,他們分別是:
第二代王段思英、第八代王段素隆、第九代王段素貞、第十一代王段思廉、第十三代王段壽輝、第十四代王段正明、第十五代王段正淳(也是《天龍八部》中段譽之父)、第十六代王段正嚴(也是《天龍八部》中段譽)、第十七代王段正興。其中第二代王段思英,即位一年就到崇聖寺出家。這些國王固然也酷愛佛教,但主要是在爭奪王位的鬥爭失敗後的一種出路,因而史書上有「遜位為僧」、「避位為僧」的記載。
明代傳抄的大理國時期的佛教經典《大灌頂儀式卷》,就記載了國王舉行灌頂儀式的複雜場面,這麼多國王出家,在世界佛教史上是獨有的奇特現象。因而,吸引了內地香客和東南亞、南亞香客到崇聖寺「朝聖」,崇聖寺成了東南亞、南亞推崇的「皇家國寺」。 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在《滇遊日記》中載:
「是寺在(蒼山)第十峰下,唐開元中建,名崇聖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鬆參天,其西由山門而入,有鐘樓與三塔對勢,極雄偉。樓中有鍾。
極大,徑可丈餘而厚及尺,為蒙氏(南詔)時鑄,其聲聞可八十里。其後為正殿,殿後羅列諸碑……其後為雨銅觀音,乃立像,鑄銅而成者,高三丈餘……自後歷級上,為淨土庵等。」明代崇聖寺以五大重器著稱於世:
三塔、南詔建極大鐘、雨銅觀音像、元代高僧圓護手書的「佛都」匾、明代三聖金像。香火更旺,裴聲於南亞、東南亞。(選自《大理崇聖寺三塔》官方**)
關於崇聖寺三塔的名句
關於崇聖寺三塔的名句有 1 題崇聖寺 唐代 許渾 西林本行殿,池榭日坡阤。雨過水初漲,雲開山漸多。曉街垂御柳,秋院閉宮莎。借問龍歸處,鼎湖空碧波。2 寓崇聖寺懷李校書 唐代 許渾 幾日臥南亭,捲簾秋月清。河關初罷夢,池閣更含情。寒露潤金井,高風飄玉箏。前年共遊客,刀筆事戎旌。3 崇聖寺斌公房 唐代 ...
崇聖寺三塔裡面有什麼?不進去能看到三塔嗎?進去後都有什麼呢
崇聖寺三塔是大理的標誌,很高的,不進崇聖寺完全能看到,如果您只想遠遠地看看,那就不要進去了。在崇聖寺前面的崇聖路上看更壯觀一些。以文筆路為分界,崇聖寺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就是三座塔及一些附屬建築,規模比較小 後一部分是重建的崇聖寺,規模比較大。崇聖寺三塔裡面有什麼?崇聖寺三塔是由哪些塔組成的?崇聖寺...
打算在大理玩兩天,洱海遊船崇聖寺三塔喜洲古鎮大理古城蒼山請問怎麼安排行程
您這麼走 第一天源 1 出bai火車站後,乘崇聖寺du專線車到zhi底,即崇聖寺 三塔就在崇聖寺前院dao 2 乘崇聖寺專線車到大理古城西門下,玩大理古城 3 從大理古城西門乘中巴車到喜洲。之後回大理古城住宿,那裡客棧很多,現在是旅遊淡季,很便宜的。晚上還可逛逛大理古城 第二天 1 乘8路車到下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