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答:「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當而立感嘆弱冠,當不惑感嘆而立...」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週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髮,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髮等等
古代年齡稱謂小集
襁褓:不滿週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擷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
「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
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
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
「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
「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男女統稱:男稱鬚眉、女稱巾幗。
夫妻五方去世稱:喪偶。
老師稱:恩師、夫子。
學生稱:門生、受業。
2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說的是應該而不是一定達到了。但現在很多人到30歲還是一片空白甚至處於巨嬰狀態,這個就不可能達到這個境界。至於你是否達到了這個境界,要看自己的歷練與情商是否達到,如果沒有達到可以繼續歷練,有的人60歲也達不到這個境界。
3樓:匿名使用者
時間上說是對的,因為活不到三十怎麼過四十生日。
但精神上說是不對的,小部分人成熟晚,可能朝不惑夕知天命。當然也有很大部分人一輩子都知道但是不懂什麼是而立什麼是不惑。
4樓:匿名使用者
古時候的人會用這些詞語的都是讀書人,奉承上司的話, 古往今來能到這種境界的沒有多少個,而現在也是用作為一種修飾別人年齡的高階詞彙而已
5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啊。
更何況,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6樓:載版本壓
紅樓夢 (清代長篇人情**) 編輯
7樓:呂屹
天是華夏民族的傳統宗教信仰,華夏的教,華夏教,三十而立有自己的事業了,四十不惑知道自己這一生要幹什麼了,五十知天命,知道自己這一生怎麼樣了,自己的天命,六十甲子,一個輪迴,先時預期最好壽命是六十歲,剩下就是多活的了,七十古來稀,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說的是個大概,自己的一生的大致過程,實際上要達到這些,要多想想,有自己見解,有自己思考感悟,敢承擔,分析情況拿出措施或結論去做,注意學習,總結,這些和年齡有關,也和年齡無關,主要看自己思考程度,這些不是決定性的,有的年齡到了也不一定達到,因為他沒思考。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什麼意思?
8樓:明媚說娛樂
意思是: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
一、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二、翻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三、出處
春秋·孔子《論語·為政》
9樓:青燈俗事
1、三十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2、四十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3、五十知命之年:指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我們現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
「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白話釋義:孔子說:十五歲立志於學習,到三十歲,知書識理,能夠做事合於禮,到四十歲,對自己的言行學說堅信不疑,到五十歲,懂得世事發展的自然規律,到六十歲,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對待聽到的一切,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
10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的意思是:三十歲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四十歲能成為知者,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
出處:《論語·為政》——春秋·孔子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大學之道;三十歲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四十歲能成為知者,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六十歲所聞皆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11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說孔子在十五歲那年立志從學, 三十而立並非三十歲成家立業, 這裡的"立"是指學業的根基已經樹立, 就是個人的價值觀已經形成,不會被外力所動搖。四十不惑,確切的說也不是四十歲沒有疑惑, 「立」與「惑」是一組對立,界定在於是否懂得行權, 三十而「立」時通常遇事無權可行,無權則無發言權,對事態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時,已掌握一定權利,此時處事相對通達,對待事情是無可,無不可。
這裡想象成一群四十來歲官運亨通的小老爺們,整天若無其事接待著一個個來自弱勢群體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內心精明瞭得,遊戲規則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呵呵,這個比喻來的有點噱頭,但好理解「行權」重要性,行權者不惑也。現在該知道當官的多在哪個年齡段了吧.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嗎?這麼說不是很唯心?
其實這裡有一段典故,周文王在五十歲坐牢時想不通自己為什麼這麼衰,
皇帝做了半輩子,如今還要坐牢,不甘心啊,於是潛心研究,
終於悟透一個道理——萬物在周而復始的規律性變化,這就是《周易》的本質。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海有潮起潮落,花有花開花落,
天有白天黑夜,人有清醒睡眠
年有春夏秋冬,衣有四季之分,
**有漲有跌,心情就有好有壞
業績有高有低,待遇就有好有差
秒針滴答滴答,時間一圈圈跑遠,
皇朝在迴圈交替,領導在不斷更換,
流行在迴圈交替,明星在不斷更換,
晶片在迴圈交替,手機在不斷更換,
到最後我們的生死也是迴圈交替的....
是的,一切都是周而復始的規律性變化,
站在這個層面照理沒什麼會想不通了,
可有人會說:「道理都懂,可做起來難。」
所以還不是真懂,那什麼是真懂?
呵呵,沒有五十年的造化,換不來啊!
不然怎麼叫「五十知天命」呢
想來後世成為階下囚的拿破輪,米絡舍維其,乃至今天的撒達姆在悟性上若有周文王的半點功力,
也該落得安心了吧。
說完五十,再說六十
六十而耳順,並非常言說的年紀大了,耳朵順了,聽什麼都能接受。
《說文》中提到:「理也,損百川。」意思是河川流通順暢了以後,才看得天下美景。
正所謂,順之而後,始見天理,始著條理。
詩畫中的美景是用眼睛看的,
而人心亦是一幅美景,卻不能眼觀,
於是要用耳朵來傾聽,所謂弦外之音,
說的正是用耳朵聽出潛藏的聲音,
即是所言之人的真實所想
簡單講就是把察言觀色的工夫發揮到家了。
朋友之間常說:「你只要說一句話,我就知道你下半句講什麼。」
要知道說這話的人完全出自對朋友的瞭解與性格的掌握。
而面對一個陌生人,很少有人敢這麼說,
如果今天有個人站在你面前,對你說:「你要升官了」
那這個人不是算命的,就是耳順的,
你若問他貴庚,興許人家會告訴你:「老朽六十有三。」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從心所欲就是想怎麼著就怎麼著.自古只有皇帝敢這麼說,難道人到七荀就敢自命為皇?
當然不是,下文的」不逾矩」便是這麼做的前提.
這裡的「矩」即法規,倫理。
整句說的是七十歲做事隨心所欲,卻不逾越規則,
這一條放在最後,足見境界之高了。
12樓:熱詞替換
四十而不惑常指男人到了四十歲就不應該對外物有所疑惑,而是要思想清晰,對問題有透徹的理解和妥善解決,出自《論語·為政》
13樓:匿名使用者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總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像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天命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致改之年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歲-耄耋(音maodie)
90歲-背之年
100歲-期頤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後面是什麼,30而立 40不惑 50 60 誰知道後面是什麼?
這句話的後面是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原文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處 論語 為政 解析 孔子說 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 三十歲能夠自立 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五十歲懂得了天命 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九十耄耋一百期頤什麼意思啊
週歲 半百 而立 古稀 半老徐娘 期頤 又稱人端 分別指1歲 50歲 30歲 70歲 年老而尚有風韻的婦女 100歲 好答案 看的我沒話補充了.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七十古稀 八十九十耄耋 一百期頤的意思 而立 三十歲。不惑 四十歲。天命 五十歲。論語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八十為耄耋九十是什麼
九十鮐背。鮐背之年是古人對九十歲的別稱,鮐背泛指長壽的老人。該語出自 詩經 大雅 專行葦 在 屬愈膏肓疾賦 東門行寄陳氏 等文中也有記載。另外,辭書 爾雅 釋詁 揚子 方言 說文解字 也均對這一用法做了解釋,尤其在 釋名 釋長幼 中,明確指出,九十曰鮐背 八十到九十歲稱合鮐背之年,耄耄之年。古時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