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帝都小女子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我15歲時,立志於學習,30歲能自立於世,40歲時遇事就不迷惑,50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60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了70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做什麼便做什麼,也不會超出規矩.」
2樓:
孔子當老師嘛,學費的定價!
每月交30塊錢,沒座位,聽課時只能站著。
交40,有什麼不知道的可以隨便問。
交50,就能左右以後的命運,畢業後可以安排好的工作。
交60,不光具有以上權利待遇,老師說話都順著你想聽的說!求採納
3樓:檾茗蔏菏荼
翻譯: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
此句出自《論語》。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是什麼意思?
4樓:蹦蹦娛樂
(孔子說):「我15歲時,立志於學習,30歲能自立於世,40歲時遇事就不迷惑,50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60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了70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做什麼便做什麼,也不會超出規矩.」
原文出自《論語·第二章·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註釋:立:站得住的意思。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齊論》則在漢魏時期失傳。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是什麼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三十而立,是說在前面階段的學習和充實自己修養的基礎上,確立自己在為人處事,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
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個階段,四十不惑,是說用自己的原則在經歷許多的人和事後,對自己的原則不惑,而不是說對什麼都不疑 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為神人了。
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謂的宿命論,而是明白所謂命運,現在的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應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而耳順,是說這個時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壞的自己能辨別。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說到了七十歲時的時候,你在為人處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時候就基本不會犯錯,而不是說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6樓:假面
(孔子說):「我15歲時,立志於學習,30歲能自立於世,40歲時遇事就不迷惑,50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60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了70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做什麼便做什麼,也不會超出規矩.」
原文出自《論語·第二章·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註釋:立:站得住的意思。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7樓:匿名使用者
30歲能自立於世,40歲時遇事就不迷惑,50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60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
8樓:使命踐行者焦竣
「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窮其現實之「立」,盡其現實所「立」之「不患」而「不惑」於時,以其當下之時讓智慧鮮活地呈現而「知天命」,然後才有「耳順」的內聖、「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外王。
詳解:一句無人不曉的話,卻一直無人真的曉得,甚至連並列成分省略的簡單語法現象,都沒被指出過。「十有五而志於學」後的「立」、「不惑」、「知天命」, m「於」,相當於「被」、「用」;「志」,「志」的古字,標記。
「志於x」,用x來標記。這裡有兩層意思:
一、十有
五、三十等年歲數字,大致和孔子達到某種相應境界的實際年齡相關,但並不表明這個體經驗有著任何絕對的意義,例如,並不是任何人「三十」就一定「立」,「三十」與「立」之間並不必然相關,這些境界也並不一定按年齡機械地被賦予某種必然的次序,只是一種標記;
二、所有以往解釋都忽視了「志於」的省略,而把後面的境界當成「學」的必然結果,更把每種境界當成一個固定的標準,卻不知每種境界是自足而動態的,每種境界都有其「成住壞滅」,之所以是「志於」,只是把每種境界用一個名言標記而已,決不能掩蓋其鮮活的當下呈現。
「學」,「聞見學行」「聖人之道」,「聞見」而「學」,「學」而「行」,「學」是貫通「聞見」與「行」的樞紐,「學」,包羅萬有,相應境界、所為,以「學」為標記。
「立」,世間一切,皆有所「立」,有所位次,究底窮源,首先就要究其「立」、窮其位次,如此境界、所為,就以「立」為標記。
「不惑」,「立」則有其「患」,「患」則有其「惑」,而「立」皆「不患」而「立」其「患」,不窮其「不患」,則不能「不惑」,這「不患」而「不惑」的境界、所為,就以「不惑」為標記。
「天」,時也;「時」,當下也;「命」,生存、存在;「知「,智慧。「知天命」,當下生存而呈現智慧。所有的智慧,都離不開當下的生存,否則都是虛無幻想,智慧的成就,必須是當下生存的鮮活呈現,這境界、所為就以「知天命」為標記。
「順」,遵循;「耳順」,「耳」,「聞」也,「聞」與「見學行」是不可分的,「聞見學行」遵循什麼?就是「知天命」。「聞見學行」遵循當下生存鮮活呈現的智慧,這才是真正的「耳順」,這種境界、所為,以「耳順」為標記。
「從心所欲不逾矩」,「心」,非指一已之私心,民心也,依從民心期望不越「矩」,何謂「矩」?「聞見學行」「聖人之道」在當下現實中可能實現的位次。依從民心所期望但不超越「聞見學行」「聖人之道」在當下現實中可能實現的位次,這境界、所為以「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標記。
「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窮其現實之「立」,盡其現實所「立」之「不患」而「不惑」於時,以其當下之時讓智慧鮮活地呈現而「知天命」,然後才有「耳順」的內聖、「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外王。只有這樣理解,才算大致明白本章的主旨。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的境界、所為用「從此聞見學行聖人之道」來標記,三十歲的境界、所為用「窮盡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現實可能位次」來標記,四十歲的境界、所為用「透徹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現實可能位次的不患」來標記,五十歲的境界、所為用「聞見學行聖人之道讓智慧依當下生存鮮活地呈現」來標記,六十歲的境界、所為用「遵循當下生存鮮活呈現的智慧而聞見學行聖人之道以成就內聖」來標記,七十歲的境界、所為用「依從民心期望但不超越聞見學行聖人之道在當下現實中可能實現位次而成就外王」來標記。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是什麼意思?
9樓:雜談鮮事
孔子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這是孔子的原話,大致的意思就是說他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人生感悟,他覺得自己每過了一個人生的十年就多明白了一些事情。
三十而立是說這個年齡段已經應該有一些成就了,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了,不管是在自己的工作上,還是說在其他方面多少是有了自己的成就能夠自己和朋友相處的很好,能夠自己處理生活中的事情,養活這個家庭,四十不惑,是說這個年齡段自己已經不再那麼疑惑了,已經明白了一些基本的人生道理,知道很多事情發生了就改變不了,知道很多事情沒有發生就自己盡力的去努力,太多的疑惑解決不了什麼問題。
50知天命是說,他原來40歲的時候是不那麼困惑了,但是不是說就知道怎麼回事了,他只是覺得自己不應該每天疑神疑鬼的,每天懷疑這懷疑那的踏踏實實就是做工作可能效果會更好,50的時候他就知道啊,有些事情是上天註定的,就不是你努力就可以改變的,這個時候你年輕的時候一些遲遲放不下東西,到50歲左右就應該明白了,那些東西是你本來命運中就沒有,不是你個人的不努力,因為你年輕的時候已經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那個結果了,但還沒有成功,那這就是命運使然。
60耳順是說到了60歲的時候已經能聽進去周圍人的意見了,不再是一意孤行的了,人年輕的時候都是有倔強的想法在的就是覺得自己認定的行為無論如何也要去做,別人給的意見也都只能是意見,都不聽也聽不進去,但是到了60歲就能夠心平氣和的去聽取別人的意見,細細的去思考別人這個意見是不是有道理,能夠讓自己的耳朵順從自己的意願。
10樓:果子糖紙
(孔子說):「我15歲時,立志於學習,30歲能自立於世,40歲時遇事就不迷惑,50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60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了70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做什麼便做什麼,也不會超出規矩。」
11樓:知經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的時候能夠獨立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四十歲的時候遇事能夠不迷惑,五十歲的時候能夠知道天命,六十歲的時候能夠沒有不順耳的事,七十歲的時候能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不逾越規矩。
12樓:m**is夢
出處:《論語為政篇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是什麼意思
13樓:雲遮世說的生活
1、這句的意思是: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
2、原文出自《論語第二·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3、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
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
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九十耄耋一百期頤什麼意思啊
週歲 半百 而立 古稀 半老徐娘 期頤 又稱人端 分別指1歲 50歲 30歲 70歲 年老而尚有風韻的婦女 100歲 好答案 看的我沒話補充了.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七十古稀 八十九十耄耋 一百期頤的意思 而立 三十歲。不惑 四十歲。天命 五十歲。論語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八十為耄耋九十是什麼
九十鮐背。鮐背之年是古人對九十歲的別稱,鮐背泛指長壽的老人。該語出自 詩經 大雅 專行葦 在 屬愈膏肓疾賦 東門行寄陳氏 等文中也有記載。另外,辭書 爾雅 釋詁 揚子 方言 說文解字 也均對這一用法做了解釋,尤其在 釋名 釋長幼 中,明確指出,九十曰鮐背 八十到九十歲稱合鮐背之年,耄耄之年。古時男子...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是什麼?七十耳順,八十是
六十歲 耳順bai 花甲之年du。我國自古zhi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dao綜相合紀年回,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答作 六十干支 或 六十花甲子 所以六十歲又稱作 花甲之年 八十 九十歲 耄耋。禮記 曲禮 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 八 九十歲。百歲 期頤。禮記 曲禮 百年曰期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