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是什麼意思

2022-03-24 05:47:32 字數 5141 閱讀 7671

1樓:春風如舊

我們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來表示:合乎正義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援與幫助,違背正義的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這裡,我們把「道」理解為「正義」。

2樓:最遊記天下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和時令不如有利於作戰的地理條件,有利於作戰的地理條件不如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方圓三裡的內城,方圓七裡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然而不能取勝,這是有利於作戰的天氣和時令不如有利於作戰的地理條件的原因。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棄城而逃,是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不如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的原因。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背叛他。

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被內外親屬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3樓:匿名使用者

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陷於孤立。採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什麼意思

4樓:千山鳥飛絕

意思是指站在正義、仁義

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

讀音: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

出處:戰國時期·孟子《孟子·公孫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的銳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援幫助他的人就少。

支援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支援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條件,去攻打那連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會勝利。

擴充套件資料

《孟子·公孫丑下》創作背景

孟子出身於魯國貴族,他的祖先即是魯國晚期煊赫一時的孟孫。但當孟子出生時,他的家族已趨沒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亂,使他們的家族漸趨門庭式微,被迫從魯遷往鄒。

再以後歷事維艱,到孟子幼年時只得「賃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狀況,今已不可考。流傳下來的只知孟子幼年喪父,與母親過活。為了孟子的讀書,孟母曾三次擇鄰而居,一怒斷機。

孟子從40歲開始,除了收徒講學之外,開始接觸各國政界人物,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思想學說和政治主張。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倡「以民為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反對兼併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

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他認為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誌。

5樓:清風撫月威

我認為,一個人德行操守好,就會受到大家的推崇和喜愛,在做事情的時候,自然就會有很多人幫助和支援,

反之,一個人沒有德行也不誠信,就會受到大家的疏遠和防範,在做事情的時候,自然少有人幫助和支援。

6樓:沒有xx就不能活

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7樓:匿名使用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一個人如果經常做好事,就會到大家的擁護和信任。相反,一個人經常做壞事,別人就會遠離他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什麼意思?

8樓:哆啦a夢是夢想家

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

此句出自《孟子·公孫丑下》。

原文節選: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釋義: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使國防鞏固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裝備的強大。

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

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內外親屬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擴充套件資料

公孫丑下一般指《孟子·公孫丑下》,作品《孟子》中的一篇,共分為十四章,作於戰國時期。

孟子生活的時代,諸侯兼併,戰爭頻繁,人民境遇非常悲慘。孟子同情人民,反對掠奪性戰爭,主張君主減輕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以「王道」和「仁政」治國並進而統一天下。本文正是針對此而寫的一次對君主好戰的講話,中心論點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道」指的是孟子主張的「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了仁政,施行「仁政」就會「多助」,「多助」則「天下順之」,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援和擁護。

在這裡,孟子通過「得道」和「失道」的後果——「多助」和「寡助」的鮮明對比,充分說明了人和在治國中的重要作用。之後,又將「多助」和「寡助」的後果向縱深引出,推論出人和在統一天下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9樓:堵安志

意思是:擁有道義的人得到幫助的人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幫助的人少。 得到幫助極少的人,親戚都要背叛他;得到幫助極多的人,天下人都願歸順他。

雖然有時天時、地利對戰爭程序有一定影響,但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人心的向背,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軍隊擁有精良的**和充足的物資、佔據有利地形而戰敗逃竄的屢見不鮮,就是因為戰爭中人的因素比自然條件和物資**重要得多。

那麼,怎樣才能取得民心,發揮人的因素呢?那就是得道。「得道」就是實行仁政德政,主持公道,伸張正義,直道而行,以德服人。

而不是靠小恩小惠籠絡人心,或靠權術計謀收服部眾。「得道多助」,正義的事業必定能得到天下人的擁護和支援,具有巨大的道義作用和神奇威力。而踐踏正義,喪失民心的人,必然「失道寡助」,眾叛親離,最終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孤家寡人。

事實上孟子提出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一千古名言,確立了政治學、社會學和軍事學上的重要法則,令人讚歎,大到治理國家、戰爭,小到處理企業、單位日常事務,人心的向背都是至關重要的。

希望以上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10樓:半島青空

不同見,關鍵是這個道,如果真的站在正義仁義的聖母這邊,天下就太平了,未免也太兒戲了,大家都喊口號就行,孟子這書也白讀了,我們要知道孟子是孔子的學生,孔子是老子的學生,當時的儒家思想,受道家思想影響很大,老子說道法自然,天之道,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之道,損不足奉有餘,老子其實並沒有批評之意,在老子眼中這是自然,自然就是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道家思想淵源深厚,一個道字就立了我國幾千年的宗教哲學思想,怎麼能僅憑一顆發臭的聖母心去評判,道法自然,道生萬物,對這句話的理解絕對不能僅停留在打正義的旗號佈施仁政上,筆者上學學的也這樣,整天想著搖旗吶喊,根本就是肚中草莽,就根土匪似的,看看現在的網路,打著道的土匪還少嗎,全靠口水,一打就散,希望看到的人能深入的認真做學問,真正學習儒釋道的精髓,考試千萬不要這樣寫,弟弟妹妹你會零分的

11樓:你是我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麼意思?看完你們知道了嗎

12樓:我是誰我在

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援幫助他的人就少。

13樓:蹇晨

講信用者,很多人相信不講信用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是什麼意思 ?

14樓:薔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釋義:

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擴充套件資料

該句出自於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出身於魯國貴族,他的祖先即是魯國晚期煊赫一時的孟孫。但當孟子出生時,他的家族已趨沒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亂,使他們的家族漸趨門庭式微,被迫從魯遷往鄒。

再以後歷事維艱,到孟子幼年時只得「賃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狀況,今已不可考。流傳下來的只知孟子幼年喪父,與母親過活。為了孟子的讀書,孟母曾三次擇鄰而居,一怒斷機。

孟子從40歲開始,除了收徒講學之外,開始接觸各國政界人物,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思想學說和政治主張。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倡「以民為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反對兼併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

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

他認為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誌。

15樓:叫那個不知道

道:道義;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正義,必陷於孤立。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

擴充套件資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重點字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重點詞有那些?

得失,道,多寡。僅供參考。這個也算個問題?得道 多助 失道 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重點詞有那些?10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主旨 ...

得道多助世道寡助中的道是什麼意思

得道多來助,失道寡助,出自 自孟子 公孫丑下bai 得道du者多助,失道者寡助zhi。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多助dao之至,天下順之。解釋 道義 寡 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 違背道義,必陷於孤立。孟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他繼承孔子的學說,在政治上主張實行 仁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道是什麼意思求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我們通常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這句話來表示 合乎正義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援與幫助,違背正義的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什麼意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指站在正義 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 內違背道義 容仁義,必陷於孤立,幫助你的人不會太多,甚至沒有,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