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廈門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止於至善。」的意思是: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並且保持不變,想要強大自己必須要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
自強不息,字面意思是:強大自己必須要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深層次的意思是:一個人的處境即使再糟糕,但是通過持之以恆的努力和付出,可以成就一個強大的自己,若想強大自己,必須堅持,不放棄努力。
語出《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從哲學的角度解釋:強大我們先天的自性(乾卦純陽之體),開發我們的公心道心。不要讓我們的後天邪念萌生,私心妄心滋長。
自:自性,佛性、天心、道心;強:強大,乾卦純陽之體;不:禁止、不要、止於至善;息:(自心、後天之心、人心妄心)滋生滋長,《易經》講陰陽,講訊息,息與消相對。
止於至善,漢語成語。
謂處於最完美的境界。
《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鄭玄 注:
"止,猶自處也。" 孔穎達 疏:"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學之道,在止處於至善之行。
" 陳澔 集說:"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
" 魯迅 《而已集·黃花節的雜感》:"革命無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麼'止於至善',這人間世便同時變了凝固的東西了。"
2樓:銘記於心
自強不息,止於至善:積極的向上,是一種以卓越為核心要義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於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層面來說就是大真、大愛、大誠、大智的體現。是自我到無我境界的一種昇華。
"止於至善"出《禮記·大學》,此篇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裡的"大學",當時是針對"小學"而言的,"小學"即禮、樂、射、御、書、數,屬於"藝"的層面,稱六藝。
而"大學"是修身之學,使人成為道德上的完人之學,屬於"道"的層面。道和藝,一為形而上,為體,為性,一為形而下,為用,為相。朱熹稱"大學"為"大人之學"(《四書集註·大學章句》),也是恰當的,"大人"指道德完善之人。
對"止於至善"要從三個方面來理解,第一是"止於至善"本身的意義,第二要結合三綱來理解,第三要結合八目來理解。也就是說,要結合整個《大學》來理解,這才能完整反映此訓的原初意義,才能在此意義上開出時代性的新釋。
廈門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止於至善。」的意思是什麼?
3樓:鐵淑敏寧丙
c《大學》
〖出處〗《禮記·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意思是:大學教人的道理,在於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汙染而自新(親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並且保持不變
廈門大學校訓「自強不息,止於至善」中的「止於至善」出自()。。
4樓:學院派魚多多
「止於至善」語出《禮記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釋義: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止於至善」指通過不懈的努力,以臻盡善盡美而後才停止,也就是說不達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絕不停止自己的努力。
廈門大學校訓為「自強不息,止於至善」。
1、「自強不息」是陳嘉庚先生創校時亮出的精神話語。2023年4月6日廈大舉行開校式,演講臺中間就懸掛著陳嘉庚指定的四個大字——「自強不息」。
「自強不息」 出自《周易•乾》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釋義:宇宙不停運轉,人應效法天地,永遠不斷地前進)」,意味著追求永不歇止,蘊含著雄健浩然之氣,體現了民族自立於世界之林的精神和氣概。
2、「止於至善」為廈大私立時期的林文慶校長確立的校訓。「止於至善」 源於《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釋義: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意在表明廈門大學應該始終如
一、永無止息地探尋「事理之極致」,抵達科學真理和人格精神的最高境界,在啟智與道德上達到完美至善,體現了中國文化的人格理想,蘊含著生命對於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與踐行。
2023年10月8日,經校黨委校行政辦公會議研究決定,「自強不息,止於至善」被正式確定為廈門大學校訓。
陳嘉庚是一位畢生熱誠為國興學育才的教育家。致富後他首先想到的是興學報國。他說:「國家之富強,全在於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於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
2023年,陳嘉庚開始創辦廈門大學,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個系,這是一所華僑創辦的唯一大學,也是全國唯一獨資創辦的大學。自2023年4月6日廈門大學開學,陳嘉庚獨力維持了16年。
後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嚴重打擊了華僑企業,陳嘉庚面對艱難境遇,態度仍很堅定地說:「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援廈大」。他把自己3座大廈賣了,用來維持廈大的經費。
自2023年起,陳嘉庚為了維持廈門大學經費不至於中斷,做了許多努力。在資金緊缺時,他甚至於賤價出賣了橡膠園。
5樓:皮卡荃
廈門大學校訓「自強不息,止於至善」中的「止於至善」出自(《大學》)「止於至善」語出《禮記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釋義: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其要義是個人要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保持生命不止、奮鬥不止的進取精神,讓人生更臻於完善完美。
「止於至善」指通過不懈的努力,以臻盡善盡美而後才停止,也就是說不達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絕不停止自己的努力。
廈門大學校訓為「自強不息,止於至善」。
意在表明廈門大學應該始終如
一、永無止息地探尋「事理之極致」,抵達科學真理和人格精神的最高境界,在啟智與道德上達到完美至善,體現了中國文化的人格理想,蘊含著生命對於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與踐行。
6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廈門大學校訓:自強不息 止於至善。
2023年陳嘉庚先生創辦廈門大學時即把「自強不息,止於至善」定為校訓。
「止於至善」指通過不懈的努力,以臻盡善盡美而後才停止,也就是說不達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絕不停止自己的努力。
這句話的意思是:大學教人的道理,在於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汙染而自新。
廈門大學,簡稱廈大,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是國內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學之一,被譽為「南方之強」。
教育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福建省和廈門市重點共建,是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廈門大學被譽為「中國最美大學」,校園銜山含湖、面朝大海,背靠萬石植物園,一側是南普陀寺,一側是白城沙灘。
7樓:匿名使用者
下面解釋夏大校訓的第二句話:「止於至善」。「止於至善」是《大學》「三綱領」中的第三條綱領,《大學》裡面的「三綱領」是《大學》開頭的那幾句話: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是第一條綱領,「親民」是第二條綱領,而「止於至善」是第三條綱領。按照傳統儒學的研究術語這段話叫《大學》的「三綱領」,在《大學》中「三綱領」統攝「八條目」,「八條目」在這裡我們就不說了。總之,「綱領」非常重要,體現了《大學》最重要的思想,《大學》講的是儒家生命形態中的「內聖外王」之道,第三條綱領又是「三綱領」中最重要的綱領,所以,「止於至善」這條綱領最集中地概括了《大學》的根本思想。
那麼,「止於至善」表達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理念呢?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止於至善」表達的是一個人做人的最高人格境界或者說最高人格理想。《大學》的第一個綱領「明明德」,是說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包含了光明的德性,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充滿了善的神聖的本性,這種光明的善的神聖本性就是我們生命的「明德」。
但是,雖然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包含了光明的德性,並不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我們生命的這種德性,更不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一生中把這個光明的德性彰顯出來,或者說充分實現出來,所以《大學》的第一條綱領要求我們要「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使動用法,意思是指要使「明德」「明」,即要使我們生命中光明的德性彰顯出來、實現出來,使它能夠明顯顯現。這是第一條綱領「明明德」。
第二條綱領是「親民」。古代儒家對這個「親」字有不同的解釋,朱子說是「新」, 王陽明 先生說是「親」,這雖然是辭語上的考證,但涉及到對《大學》根本精神的理解,我覺得 王陽明 先生的解釋比朱子的解釋好,我採納的是 王陽明 先生的解釋,是「親民」,而不是「新民」。那麼,「親民」是什麼意思呢?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愛民」,就是為民眾謀福利,就是要親近、親愛老百姓,親近、親愛社會與眾人,就是要做出實際的事功來為民眾服務,這是第二條綱領「親民」。從《大學》的思想系統來看,「明明德」、「親民」合在一起就是儒家追求的「內聖外王」的人格風範或者說人格理想。我們知道,儒家追求的最高生命境界與人格理想就是「內聖外王」,「內聖」就是要在我們自己的內在生命中達到聖人的生命境界與精神信仰,用現在的話來說,「內聖」就是要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達到或者說體現出超越神聖的永恆生命意義與存在價值,實現我們生命中最光輝的德性——「明德」。
「外王」就是說我們要在社會上建立「博施廣濟」的事功,最大限度地為民眾謀取福利。我們不光是使我們內在的生命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體驗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就完事了;你體驗到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還不夠,這只是「內聖」,你還要「外王」,你還必須在你的內在生命之外去建立偉大的功業,去為廣大民眾的福利做出你最大的貢獻,這個叫「外王」。當然,這個「外王」事業每個人都不一樣了,因為每個人的社會分工不一樣,社會角色不一樣,他所從事的事業也就不一樣,但只要能在自己的社會分工中做到孔子所說的 「博施廣濟」的事功,就做到了「外王」。
比如,你是學法律的,你做個公正嚴明的好法官;你是搞政治的,你做個民眾愛戴的好**;你是搞科研的,你做個按照自己良心從事發明創造的好科學家;你是教書的,你做個傳道授業解惑的好老師;等等,這些都是 「外王」。這樣,按照《大學》的「三綱領」,「明明德」是「內聖」,「親民」是「外王」,一個人在他的一生中做到了「內聖」和「外王」這兩個方面,就是「止於至善」。什麼叫「至善」?
「內聖外王」合一就是「至善」,「明德」「親民」合一就是「至善」;什麼叫「止於至善」,「止於至善」就是達到「內聖外王」合一的最高生命境界,實現「明德」「親民」合一的最高人格理想。也就是說,既「明明德」又「親民」就是「止於至善」。在一個人的生命中,個體生命實現了「明德」這個「內聖」的最高的價值,同時又給社會、人類作出了「博施廣濟」的「外王」事功和貢獻,就達到了「至善」,即就是「止於至善」。
所以,「止於至善」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的人格理想,或者說是中國人、中國文化所追求的「內聖外王」的理想生命形態。我想當初 陳嘉庚 先生把「止於至善」作為廈大校訓應該和我的理解差不多,他是要求廈大的學生除了自己的品德、自己的內在生命要達到很高的「明德」「內聖」境界外,大家在學校中刻苦學習完成學業後還要到社會上去做「親民」的「外王」事功,為中國的富強和中國民眾的福利服務。如果夏大的學生達到了「內」「外」這兩個標準的話,就做到「止於至善」了。
當然,「止於至善」不僅僅是對我們廈大同學的要求,也是對我們每個中國人、每個中國知識分子的要求,我們每個中國人、每個中國知識分子都應該努力使自己的生命在「明德」與「親民」的合一中實現「內聖外王」的人格理想,達到「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不過,這是相當艱難的,這需要我們付出極大的努力。我願與在座的同學們共勉!
以上我簡單解釋了夏大校訓「自強不息,止於至善」兩句話八個字的含義,夏大校訓可以說概括地體現了儒學的真精神與真價值,與我們今天的講題正好相合。夏大校訓的八個字可以說是儒學千古不滅的「八字真言」,具有非常博大精深的學理內涵,我們今天不可能在這裡詳細說明,大家以後可以去細讀《易經》、《大學》等儒家經典,一定會獲得更深刻的生命體會。在這裡我還要強調一點,夏大校訓的兩段話不是平列的關係,「自強不息」是我們生命源
廈門大學校訓「自強不息,止於至善」中的「止於至善」出自
解釋 止 達到 至 最,極。達到極完美的境界。出自 禮記 大學 回大學之道,在明明答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示例 革命無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麼 這人間世便同時變了凝固的東西了。魯迅 而已集 黃花節的雜感 禮記 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河南大學的校訓 廈門大學校訓 自bai強不d...
廈門大學校訓用英語怎麼說,廈門大學校訓「自強不息,止於至善」中的「止於至善」出自()。。。
constantly strive to be e stronger自強不息 自強不息,止於至善 exert and strive hard without any let up,rest only when the highest excellence is reached.self strong...
自強不息的名言警句,關於“自強不息”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 只有剛強的人,才有神聖的意志,凡是戰鬥的人,就能取得勝利。歌德 2 我用整個身心來感受世界萬物,一刻也閒不住。我的生命充滿了活力,就像那些朝生夕死的小昆蟲,把一生擠到一天之內,生命或是一種大膽的冒險,或是一無是處。海倫 凱勒 3 生命不止,奮鬥不息。卡萊爾 4 如果你足夠堅強,你就是史無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