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將中國漢字傳到日本傳授的,是誰將中國漢字第一個傳到日本傳授的

2022-05-06 01:45:07 字數 5277 閱讀 9984

1樓:手機使用者

徐福可能是第一個將中國古代文化與文明傳播到日本的 以為徐副很有可能就是日本的第一任天皇. 早在先秦時代 秦始皇 讓他去找長生不死藥 他找不到 就將中國的習俗文化傳授到日本 深受人民愛戴 成了天皇

2樓:歷史諫客

公元400年,朝鮮小國作家把漢字傳入日本

為什麼日本的語言裡面會有漢字?誰懂得日本的歷史?

3樓:china貓

豈止是唐朝,早在秦漢時期就有關於秦人東渡日本的記錄了,比如《日本書紀》欽明元年載「八月,······召集秦人、漢人等諸蕃投化者,安置國郡,編貫戶籍。秦人戶數總七千五十三戶」。這些人中應該包括了在日本出生的秦人後裔。

除了直接到日本的中國人,漢文化也有很多是從三韓帶到日本的。尤其是公元前108年,漢朝在朝鮮設立了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後,漢人遷居朝鮮半島者日益增多,其中不少工匠通過半島南端前往日本,而日本也有意識地派人到半島去招收漢工匠。《日本書紀》雄略紀中就記載:

雄略大王派歡因知利與弟君等,一同前往新羅、百濟等國,讓半島諸國貢獻『巧者』(即工匠)。最後從百濟帶回『手末才伎』。百濟所貢的這些工匠,很多都是漢工匠及其子孫,其中不乏中國和百濟混血後的後代。

其中不乏識文斷字者。

日本島最早和中國有所外交的國家是倭奴國,范曄撰寫的《後漢書》中就記述了公元57年(東漢光武帝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予印綬」,倭奴國其實是日本北九州沿海一帶的部落小國,漢光武帝曾通過來使授予刻有「漢委倭奴國」五字的金印,這枚印以於2023年在日本博多灣志賀島(今福岡市東區)上被發現,現珍藏於福岡市美術館。

倭奴國來華的181年之後,既公元238年6月邪馬臺國再次派遣使者來華,此時日本已經有懂漢字、甚至能寫表文的人了。但正式把文字和儒學傳到日本的則是在應神天皇時期,這位文化使者就是傳說中百濟國的王仁。王仁是百濟國派去的,他隨身帶了《論語》十卷和《千字文》一卷,這十一卷書籍均為中國典籍。

現在學術界對是否有王仁其人尚存爭議,但在王仁之前很早的時候,朝鮮半島的樂浪郡就居住著王姓漢人豪族,百濟國建立後,人們用中國漢人擔任文化教育方面的職務是完全可能的。而當時,日本對百濟在政治上處於優勢地位,把這些有文化的漢人從百濟接到日本是非常正常的事。我想,就算『王仁』這個人不一定真的存在,但他這樣的文化傳播者應該還是有其很多的。

到了大化改新時期,日本效仿中國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進行的。這期間日本派出的留學生、留學僧、學問僧等大量學習中國的各種知識,當然也包括漢字。

當時的日本人有用中文寫作的習慣,甚至把會寫中文看成一件很時髦的事,不過這種表達只是表音而不是表意。而且當時還有一種看法,引用號稱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寫實性**《源氏物語》第二章《帚木》中的一段話:

【左馬頭便接著說:「不論男女,凡下品之人,稍有一知半解,便儘量在人前誇耀,真是可厭。一個女子潛心鑽研三史、五經等深奧的學問,反而沒有情趣。

我並不是說做女子的不應該有關於世間公私一切事情的知識。我的意思是:不必特地鑽研學問,只要是略有才能的人,耳聞目見,也自然會學得許多知識。

譬如有的女子,漢字寫得十分流麗。寫給女朋友的信,其實不須如此,她卻一定要寫一半以上的漢字,教人看了想道:『討厭啊!

這個人沒有這個毛病才好!』寫的人自己也許不覺得,但在別人讀來,發音估屈聱牙,真有矯揉造作之感。這種人在上流社會中也多得很。

」 】從這段「雨夜品評」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貴族對於漢字的態度,也可以感覺到,至少用當時的古日語也能表達自己的意思,只不過日語比漢語發展晚,不像漢語那樣系統、完善,而且估計當時在信件或文章中使用漢語是比較時髦的行為,當然,還有一點就是當時的漢語比日語表達的意思更豐富。

4樓:匿名使用者

日本字就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的草體改的,,日本古時,以會說漢語,寫漢字,寫詩為貴族的一種表現。。至今凡是人名仍然使用漢字

5樓:匿名使用者

日語中雖然有漢字,可是意思卻完全不同,比如日語中的漢字「手紙」,中文的意思是「信」,「汽車」的意思是「火車」等

6樓:匿名使用者

日本的文字有部分來自漢字是因為唐朝時候在中國學習漢字的日本人把學習到的漢字帶過去的。好像一部分是來自他們發明的平假字。

7樓:匿名使用者

日本在唐宋時期就是用的漢字,就是讀法不同罷了,日本的古書只要學過文言文基本都可以讀懂,這和棒子是一樣的= =!

8樓:御用閒者

長久以來,東亞的秩序就是以漢字和律令制維持的,長久以來,日本就使用漢字,最後由吉備真備和弘法大師(空海)這兩位長期居住在唐朝的人來完成了日本文字,但是漢字也一直沒有廢止,到現在還出現在日本文字裡

9樓:

日本的文字就是再結合了唐朝時的漢字和日本原有的產生的···

10樓:橫櫻

中國文化以前還是很厲害的哦~不僅日語 韓語當年也有很多漢字 只是後來改了

11樓:匿名使用者

日本的文化基本是中國的 包括裡面的漢字 是中國傳過去的啊 還有柔道啊 結合了 中國的古典武功 不知道這樣說行不行啊 你理解嗎

12樓:花語無憂

當時有日本來的類似留學生的人!學習先進文化打聽情報等等...

13樓:匿名使用者

日語、朝鮮語很多事物(不包括近代事物)名稱都來自漢語詞彙(恰恰象今天現代漢語中很多詞彙來自日本),日本、南北朝鮮用自己的發音標記漢字的時候,由於漢字重音字太多,會造成嚴重的歧義,因此日語靈活務實地採用在漢字旁邊加或不加日本讀音的方法。而南北棒子出於極度自卑,轉而放棄漢字,造成了朝鮮語表達模糊,常出現歧義的問題。不僅是日韓,越南等很多老人也會使用漢字。

由於直到清代初期以前,中國長期世界領先,大多數的發明創造都是我們祖先作出的命名的,周邊國家(藩屬國)自然把名稱連同漢字拿來用,就像今天咱們用cd、vcd(儘管這個是中國發明的)、***、ccd、***、mp4、iphone、ipad、cmos來描述別人的發明創造新事物一樣。

14樓:兩隻小豬蓋新房

日本文字是在唐朝時借鑑漢字創造的,之前只有音而沒有文字,當時來中國求學的日本人很多,包括學者和僧侶,他們學習中國文化和中過文字,並且在借鑑中國文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日本文字,尤其是大量使用了中國漢字草書中的文字及文字偏旁創造了現在日語中的假名,而有相當一部分是直接使用的漢字原字,但其意思與漢字的表意並不完全一致,如日語中「手紙」表示「信件」的意思,「人肉」表示「大蒜」的意思,等等。希望對你有幫助!

15樓:曹鈺小刺蝟

唐朝日本派遣唐使來中國

中國文字是誰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的?

16樓:匿名使用者

簡體字是漢字演變的邏輯結果。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

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

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已見於南北朝(4-

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

」。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簡化字,在這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例如「營」、「壽」

、「盡」、「敵」、「繼」、「燭」、「壯」、「齊」、「淵」、「婁」、「顧」

、「獻」、「變」、「燈」、「墳」、「驢」,等等。唐代顏元孫著《幹祿字書》

和王仁〔日句〕著《刊謬補缺切韻》,都收了極多的俗體字。宋代以後,隨著印刷

術的發明,簡體字由碑刻和手寫轉到雕版印刷的書籍上,從而擴大了簡體字的流行

範圍,數量大大增多。根據《宋元以來俗字譜》,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所用

的簡體字多達6240個,合為繁體字共1604個,平均每個繁體字有3.9個

不同的簡化字,與今天使用的簡體字完全相同的有「實」、「寶」、「聽」、「萬

」、「禮」、「舊」、「與」、「莊」、「夢」、「雖」、「醫」、「陽」、「鳳

」、「聲」、「義」、「亂」、「臺」、「黨」、「歸」、「辦」、「辭」、「斷

」、「羅」、「會」、「憐」、「懷」等等共達330多個。

韓國什麼時候改用自己的文字的,以前的漢字與中國的發音同不同?又是什麼時候把漢字傳到韓國的?

17樓:深圳市李哲豪

韓文20世紀成為官方文字,漢字仍然是教學用文字,70年代初漢字短暫的被廢止,至70年代末恢復中學漢字教育。90年代末〜21世紀初,漢字復活,出現在了路牌上。2023年漢字成為小學必修課。

韓語漢字發音與廣州話和客家話較近似,與普通話相差較大。

韓文的韓語名稱是한글,漢字名為韓契,於15世紀為了讓民間也會使用文字而由朝鮮世宗發明。現用的韓國漢字於朝鮮漢四郡時期(即南朝鮮三韓時期)從中國傳入,此前朝鮮半島使用一種大篆體漢字的變體(箕子朝鮮文字,又名神志文字)。

第一個將中文輸入計算機的人

18樓:間諜狂飆

第一個攻克漢字輸入大關的人

——王永民

最近幾年五筆字型輸人法訓練班的招生廣告遍佈京城大街小巷。人們一般只知「五筆字型」,而對其發明人——王永民卻知之甚少。

王永民,高階工程師,2023年生於河南南陽一個農民家庭。2023年考人中國科技大學。1978—2023年、以五年之功研究併發明瞭「五筆字型」,首創「漢字字根週期表」,進而又發明了25鍵高效漢字輸入法和字詞相容技術。

首次解決了計算機漢字輸人大關,獲中、美、英三國專利。曾五次應邀赴聯合國講學。十餘年推廣普及「五筆字型」,使之轉化為生產力。

王永民發明的意義決不僅僅在於發明了一種叫做「五筆字型」的輸入法。他的發明,衝破了為漢字輸人設計大鍵盤的「主流」思想,使得漢字輸人能像西文一樣方便、一樣共用標準鍵盤、避免了中國pc的畸形發展。不難想像:

假如每一臺pc都需要配上一個特製的漢字大鍵盤,那麼 漢字必將在計算機領城被淘汰。

2023年12月5日,首期五筆字型學習班在南陽舉辦,各大部委60多個單位參加,他們將五筆字型移植到自己的計算機系統上,每個單位收1200元——這是「五筆字型」的第一筆收入,王永民把這筆錢全數交給了南陽科委。

2023年,王永民帶著一臺個人電腦來到了北京,在cc-dos作者嚴援朝的幫助下,將「五筆字型」移植到了個人電腦上。

如今,「五筆字型」已成為專業文書處理的最常用輸入法,隨後的「全拼」、「雙拼」、「鄭碼」、「自然碼」等各種輸入法相繼出現。中國人相信:漢字絕不會在資訊時代消亡。

選自《365個第一次——共和國50週年珍貴圖錄》

19樓:生雅昶

可不可能是哪個人用計算機的時候,遇到漏洞了,然後就......

只是沒有公佈出來而已

(很有可能喲)

20樓:匿名使用者

他是第一

但他沒專利意識

他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失敗者

中國漢字的歷史是怎樣的,中國漢字的歷史是怎樣的?

漢字,亦稱中文字 中國字 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 漢字 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型標準 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

中國漢字是怎樣發明的?漢字簡化有哪些利與弊呢

說文解字 記載 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 造字聖人。作為世界上唯一使用 象形文字 的中國,要保護它唯有兩條路 一是實行雙語教育 二是繼續作為社會主流文字,以不斷革新 變革,去順應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和執行規律,去繁存簡 去偽存真繼續簡化我們的字型,同時普及其他先進語言作補充。簡化漢字的利與弊 ...

「中國的漢字」是首什麼歌

陳柯宇的 生僻字 我們中國的漢字 落筆成畫留下五千年的歷史 讓世界都認識 我們中國的漢字 一撇一捺都是故事 陳柯宇的 生僻字 歌曲歌詞 我們中國的漢字 落筆成畫留下五千年的歷史 讓世界都認識 我們中國的漢字 一撇一捺都是故事 跪舉火把虔誠像道光 四方田地落谷成倉 古人象形聲意辨惡良 b xi o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