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在棲鳳湖吃湯圓的高飛燕草
又曰三根:一、貪毒,引取之心,名為貪。以迷心對於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者。
二、嗔毒,恚忿之心名為嗔。以迷心對於一切違情之境起忿怒者。三、痴毒,迷暗之心名為痴。
心性暗鈍,迷於事理之法者。亦名無明。此有二種,痴毒獨起,名為獨頭無明。
與貪毒共起,名為相應無明。貪毒等,必與痴毒相應而起也。智度論三十一曰:
「有利益我者生貪慾,違逆我者而生嗔恚,此結使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是名為痴,三毒為一切煩惱根本。」大乘義章五本曰:「此三毒通攝三界一切煩惱,一切煩惱能害眾生,其猶毒蛇,亦如毒龍,是故喻龍名為毒。
」止觀五曰:「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同六曰:
「心起三毒,即名三毒。」智度論十九曰:「一切三界無常,為三衰三毒火所燒。
」涅盤經曰:「毒中之毒無過三毒。」
貪、嗔、痴。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痴是愚痴無明,因貪嗔痴能毒害人們的身命和慧命,故名「三毒」,這也是一切煩惱的根本。
毒者毒害也。謂貪嗔痴皆能破壞出世善心,故名毒也。
〔一、貪毒〕,引取之心,名之為貪。若以迷心對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是名貪毒。
〔二、嗔毒〕,忿怒之心,名之為嗔。若以迷心對一切違情之境,便起忿怒,是名嗔毒。
〔三、痴毒〕,迷惑之心,名之為痴。若於一切事理之法無所明瞭,顛倒妄取,起諸邪行,是名痴毒。
2樓:t深深海底行
簡單一句話:六度萬行對治;
可是,重要的是「行」這個字。起心動念相對簡單,而要落實在「行」字上就不容易了。因為能分別的的意識心可以依照經教,如理思維,知道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而處處做主的第七識(意根)卻總是隨貪、嗔、痴等運作;所以,需要第六識(意識)來說服第七識(意根)。盡力在點滴之事上歷緣對境,如理而行止;世間多有逆緣、惡緣;所以是修行的道場。凡夫的修行與對治,多在此處著力。
多年修行的人,六度萬行會覺得比較簡單;而初入者就會覺得難。比如忍辱一行:面對誤解、責難、辱罵時,得此波羅蜜者未覺有多難忍;而未得此波羅蜜者就會忍得極為辛苦,也可能忍不住。
當然,閱讀佛經可以懂得道理;唸佛拜佛可以得佛力護持;但是,事事落在行上才會有實際的進步。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
3樓:匿名使用者
持戒是根本,沒有戒就肯定會有貪嗔痴。而想減少貪嗔痴,也從持戒入手。
想斷貪嗔痴可以誦持《心經》,這部經很短小,容易背誦,而且經中的最後是無上等咒,可斷一切煩惱。或者專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一樣能得清淨。
4樓:匿名使用者
當一個嚴格的裁判 來要求自己...
5樓:匿名使用者
佛家講平常心,萬物眾生平等,
對某些東西,某些事物超出了平常心,
有了特別關注,就有了某些慾望,
看到喜歡的東西,想佔為己有,貪;
看到自己不滿意的時候,發怒,忿忿不平,嗔;
對某一事物的喜愛超出了對其他任何物品和情況的關注,痴。
佛家修的是心,不是經或者嘴,
唸經只是一種手段或者途徑,其目的是要你的心境,「一切有為法,如夢,如泡影」
「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
如果是想著唸經就能解決問題,
施主,你著像了。
如何理解佛教中的"貪嗔痴
6樓:築夢阿姨
人痛苦的根源—貪嗔痴
佛教說的貪嗔痴什麼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中的三毒: 貪,是對於喜好的偏執; 嗔,是對於討厭的偏執;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
「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
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併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
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
」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痴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
《俱舍論》中說:「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
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卷六中說:
「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佛認為,人類的種種苦難(如煩惱、爭鬥等)主要**於自身的貪慾心、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謂「三毒」。也是人類身、口、意等一切惡行的根源。其實,貪慾是對名聲、財物等自己所愛好的東西沒有滿足的一種精神作用;怒是對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從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寧的一種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一種精神作用。
這些精神作用的擴張,使得人類相互間爭奪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遠不知道解脫苦難的真正道路在**。佛陀教導我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就是要人們通過戒定慧的自我修養,去除貪慾心、怒心和愚痴心,淨化自己的心靈。而在具體實踐上,則是要人們以佈施去轉化貪慾心,以慈悲去轉化怒心,以智慧去轉化愚痴心。
佛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大乘起信論》),說:「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一切雜染所依為業。」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8樓:匿名使用者
貪是欲,嗔是生悶氣,記恨,痴是不願動腦筋,寧願隨波逐流,自己騙自己,讓別人騙自己。
9樓:匿名使用者
人的貪婪,執著,不知足,慾望當前
10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宣化上人法寶(官網)
www.drbachinese.org/
摘自:宣化上人開示錄(四)
三毒是害人的罪魁禍首
人有貪心,永遠不快樂。
人有貪心,永遠不快樂;若是不貪,就有快樂,所以要止貪。
「貪心有如無底坑,
填之難滿瞋恨生;
五欲紛陳顛倒想,
痴然不覺法器崩。」
因為貪心起,多少人為它身敗名裂!多少人為它國破家亡!它是害人的東西,不可不謹慎。
瞋要化為烏有,瞋火能燒燬一切功德,所以修道人首先要修忍辱波羅蜜,等修到爐火純青的時候,就能化「瞋」為「慈」。瞋火就好像水變成冰,我們要把冰化成水,水能利益萬物。
痴若破除,智慧就現前。我們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妄想?就因為太愚痴了。
愚痴的原因就是無明,無明發動,催起慾念,就發生痴心妄想,想入非非,理智控制不了感情,就做了顛倒的事。這太危險了,容易令我們喪失道業。若把妄想除掉,愚痴自然消滅。
總之,我們要息滅貪瞋痴,何時將三毒消除殆盡,何時就能身心清淨,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得輕安的境界。到那時候,無憂無慮,無掛無礙,多麼自在,多麼消遙!這個意義很深遠的,希望各位仔細琢磨一番,把它研究明白,必能受益匪淺。
佛說貪,嗔,痴 怎麼解釋這貪嗔痴
11樓:孤木笑
無妄無我即無災無難,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習慣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薩行著重「無我」。而古傳般若即以「無我」悟入實相。無妄無我菩薩境界。
貪嗔痴解釋:
貪:
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
於此五欲執著併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
嗔:
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詆譭、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為。嗔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十分有害。
痴:
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
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
12樓:匿名使用者
佛家講平常心,萬物眾生平等,
對某些東西,某些事物超出了平常心,
有了特別關注,就有了某些慾望,
看到喜歡的東西,想佔為己有,貪;
看到自己不滿意的時候,發怒,忿忿不平,嗔;
對某一事物的喜愛超出了對其他任何物品和情況的關注,痴。
佛家修的是心,不是經或者嘴,
唸經只是一種手段或者途徑,其目的是要你的心境,「一切有為法,如夢,如泡影」
「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
字面上講「無妄」就是不亂想超脫自己水平和層次,把握現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想該想的東西和事。
「無我」不好說,好像是不以自我為中心,服務大眾,以眾生為父為母的意思吧。
個人愚見,僅供參考。
13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處以大智若愚的姿態去幫助天下眾生,為護天下百姓的利益,即以愚公移山者為大任也。
佛經中是怎樣說貪嗔痴的以及如何對治
14樓:匿名使用者
貪嗔痴對應的是戒定慧,可以找一些記錄因果的文章來看,瞭解貪嗔痴慢疑五毒會引起的可怕後果來警醒自己,且通過修行來減輕自己的貪嗔痴心。但這些都要從內心發願想要改正自己的問題才行,如果自己本身並不想改,那麼其他的外緣都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
佛說貪,嗔,痴 怎麼解釋這貪嗔痴佛說的 貪
佛教問題,如何驅除貪嗔痴恨愛惡欲?
15樓:莫極
您是收到民間**的影響了。
佛教謂世間有三毒貪、嗔、痴。恨、惡都屬於嗔和痴。欲則屬於貪和痴。
至於愛,佛教提倡博愛。佛教沒有要求斷除愛,而是希望斷除因痴而生的愛。若是博愛也斷除了,那麼何來的慈悲呢?
要除三毒,需要用三學戒、定、慧。精進持戒,一般人可以定期受持八關齋戒。時常得定,不因事物大起大落,要沉著穩定,能夠忍耐,修習禪定。這樣就可以生起大智慧,就比較容易斷除三毒。
我們還可以通過讀誦《心經》《金剛經》和《藥師經》等經典增進自己的智慧。
《心經》教人理解世界上的「空」和「色」,說明萬物本來歸於空。
《金剛經》教人理解有為法的虛妄,讓人不執著。
《藥師經》不僅教人慈悲喜捨,還有藥師佛的護持。
願您如願!
16樓:趣園藝
貪,就是要告戒你做人要知足;嗔,就是告戒你千萬別隨便動怒;痴,告戒你做事時要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棄;恨,就是要你己所不欲,勿施與人;惡,就是要讓你知道凡事不能用有色眼鏡去看人;欲,則是讓你在關鍵時候壓制自己的慾望。
要除三毒,需要用三學戒、定、慧。精進持戒,一般人可以定期受持八關齋戒。時常得定,不因事物大起大落,要沉著穩定,能夠忍耐,修習禪定。
這樣就可以生起大智慧,就比較容易斷除三毒。佛法不是驅除,而是以真性 真情 真知 去面對 非驅非除也。
佛教所謂的貪嗔痴是什麼意思,佛教說的貪嗔痴什麼意思
貪 嗔 痴為三毒,又稱三垢 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1.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拓展資料 佛曰 勤...
由愛故生貪嗔痴慢疑什麼意思,佛教中的,貪,嗔,痴,慢,疑,分別什麼意思呢?
五毒心 佛教中所說的五毒心是指貪 嗔 痴 慢 疑五種心,這五種心會使我們造作惡業,就像毒藥會妨礙我們修行,故稱為五毒。由 因為的意思。所以意思是,因愛,會讓我們產生諸多心緒。佛教中的,貪,嗔,痴,慢,疑,分別什麼意思呢?貪就是所謂的貪心,貪財,貪色,對世間一切美好事物的強烈執著與熱愛。嗔就是嗔恨,就...
如何判斷魚膠的品質,魚膠和花膠的區別 魚膠和花膠怎麼挑選
對於新人來說,辨別魚膠的真假 魚膠的好壞,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判斷魚膠真假的第一個小技巧 就是魚膠的通透性。好的魚膠是很通透的,這一點是最基本的判斷方法了。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水泡法。把魚膠放在水裡,真魚膠泡幾小時後依然是完整的,而用豬皮等材料作假的魚膠,在水中泡一段時間,形狀會明顯改變。還有,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