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一段名言叫什麼體膚什麼父母

2022-09-25 15:26:42 字數 2958 閱讀 1638

1樓:匿名使用者

身體髮膚出自《孝經·開宗明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孝是有中國特色的傳統道德,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內容。經過20世紀近一百年的批判以後,現在發現它在當代社會還有一定價值,還需要闡發它的精髓來為現代社會作貢獻。

孝是儒家非常重視的德目之一,在《論語》中有一些散論,而在《孝經》中則有全面系統的論述。《孝經》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關於孝的經典著作。關於這部書的由來,傳統說法是,孔子通過與曾子的問答闡述孝的思想。

《孝經·開宗明義章》: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這段話的大意是:孔子說,先王有最高尚的道德與最重要的道理,可以理順天下,使人民和睦,上下不會互相埋怨,你知道嗎?曾子說,我不聰明,怎麼會知道這些。

孔子說,孝是道德的根本,教化的本源。請坐,我告訴你。身體是父母給的,不敢損傷,這是孝的開始。

自身獨立,實行王道,揚名於後世,顯揚父母的名聲。孝,從小在家裡侍奉父母;成年後到社會上做事,要像對待父母那樣尊敬上級,包括君主;最終要成功立業,將美名留傳到後世。孔子將孝貫徹於一個人的始終。

2樓:匿名使用者

子他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阿

3樓:匿名使用者

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4樓:匿名使用者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怎可輕易損壞

仲尼居,曾子侍.直呼孔子字,反稱曾參為子,為什麼?

5樓:柳搖風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 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 終於立身。

這是你說的段子嗎?這不很正常嗎,沒看到你說的問題呀。

6樓:狩獵神舟

你提這個問題說明你有思考,非常不錯。能看出知道古人在稱謂上有不一樣的用法,但不夠透徹。我推測你可能覺得稱「子」要比稱「字」更能表達尊重些。

其實在現在的文獻考證中,在孝經成書的那個年代,這兩個稱呼都有表示尊敬的含義。所以孝經開篇稱呼孔子為「仲尼」,也是一種尊敬的用法,沒有不妥。

父母在……孔子的名言

求所有的孔子關於孝順的名言!

【急!】 孔子孝道名言 與 其現實意義

7樓:水晶寶石love糖

最後,《論語》中提到,孝不僅是生育,仍是死葬,不僅是對人生前的尊敬,更是對死後亡靈的尊敬,慎終追遠,這才是孝的完結。好比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

「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這裡的「違」應指的是違反禮儀。就是說不管長輩是否在世都必需按照禮儀來侍奉他們。對於死去的人,子曰:

「父在,不美觀其志;父沒,不美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楊伯峻將「道「詮釋為父輩合理的工具,激發了學者的爭議,有人認為,三年不改,莫非跨越三年就可以把合理的工具改失蹤嗎?我感受這是鑽牛角尖,孔子說過,馴服並不是孝,這裡理當採納楊的詮釋,即在父喪的三年之內,尊敬父輩遺留下來的合理的教義,三年之後,可以新增或者按照具體要求進行修訂,可是對合理的工具至少保證三年的不轉變。

沒有什麼對錯只之分,只不外時移事易,看待分歧的事務必然有分歧的正確提防。對於喪葬的禮儀,孔子認為並不是越盛大奢靡越是孝。正如前面所說,孔子正視的是心,而非物質。

同樣在論語中,他說:「禮,與其奢也,凝儉;喪,與其易也,甯戚。」儒家在強調「 哀慼」的神采,必需是發自心裡的憂傷,就是對死者最年夜的祭奠。

同時,儒家又認為這種悲哀之情是有節制的。要「致乎哀而止」(《論語•子張》) 要有三年之祭,「父在不美觀其志,父沒不美觀其,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但「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而對於喪祭之事,孝子必需恭順嚴厲, 孔子說:

「吾不與祭, 如不祭。」(《論語•八佾》)「 凶事不敢不勉」(《論語•子罕》)表達了在祭奠時對前輩要虔敬。

可以看出,雖然在《論語》中,只有十九處明晰地提到了「孝」,可是那些關於祭奠、關於忠、仁的闡釋也是跟孝不成朋分的。從以上的剖析,我們不難理解,「孝」乃是研究孔子甚至儒家思惟繞不外去的一條主要線索,從《論語》到《孟子》、《荀子》和孝經,以及後世諸多的儒學經典,都清楚地記實了「孝」的成長軌跡。無怪乎有學者認定,中國的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孝的文化。

當然在談到孝道的積極意義的同時,我們也不能輕忽過度絕對、片面地愚孝和古板遵守儒學教義對平易近族精神的危險,對於每一種思惟,我們都理當謹嚴和警戒,連結客不美觀的研究姿態。

8樓:毓晞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說:「當他父親活著(父在,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他父親死了,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對於父之道長期地不加以改變,可以說做到孝了。

孔子的名人名言

孔子談到贍養父母的一句名言 什麼與豬狗沒區別的

9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的這句話出自"子游問孝",錄於《論語》第二篇「為政篇」。

【原版文】子游問權

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釋義】子游(孔子的學生)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就對他說:「現在我們所說的孝,最主要的就是能夠贍養父母。

就連狗或馬,都知道服侍人,人若是不贍養父母的話,那不和它們(一般動物)還有什麼區別?」

播種什麼收穫什麼有一段名言 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性格收穫

印度諺語 播種行為,收穫習慣 播種習慣,收穫性格 播種性格,收穫命運 播的是龍種,收穫的是跳蚤。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 你如何理解這句話?你已經養成的 50 這句話很有道理。都是一層一層的遞進關係。其實總結一下就是,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持之以恆,一定會...

東方戰場裡面有修滇緬公路一段插曲叫什麼歌名

越傷越愛 何潔 詞 唐恬 曲 bernard 越是笑得甜美 越發感覺疲憊 最熱鬧的時候想往後退 連你也沒察覺 在我內心世界 那小孩 有張驚恐的臉 一面努力愛著 一面懷疑明天 心裡住了一個討厭的鬼 總在 快樂時出現 冷眼旁觀一切 提醒我的欠缺告訴我怎麼抵抗心裡 潛伏的脆弱 可憐我越是迷戀煙火 越害怕寂...

有一段時間總做同樣的夢是為什麼,一段時間就會做同樣的夢,是為什麼?

不用害怕,每個人bai 都會有你這種經歷du,這是正常的,出現的zhi原因dao 可能有以下幾點,第一,你可回能是頭一次做答這樣的夢之後,使你記住了,白天你總是想,這就使你在晚上又開始做這個夢.第二,一個人勞累過度,心力疲乏至使晚上會做這等惡夢.第三,就是你可能有過這樣長期做同一個夢的時候,只是你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