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默默平林
● 綠lǜ
◎ 藍和黃混合成的顏色,一般草和樹葉呈現這種顏色:~色。~葉。~燈。~化。~洲。~茶。~地。~茸茸。~水青山。
lù◎ 義同上,專用於某些名詞:~林。~營(中國清代由漢人編成的武裝,用綠旗作標誌)。
◎ 綠林 lùlín
原為山名,位於湖北當陽東北。西漢末,新市人王匡、王鳳等領導過綠林山起義。後以此稱聚眾抗官或劫富濟貧的行為
◎ 綠林起義 lùlín qǐyì
公元17年,王匡、王鳳在綠林山組織饑民起義,稱綠林軍,反對王莽政權。公元23年,起義軍建立更始政權。同年在昆陽大敗王莽軍,乘勝西進,攻佔長安,推翻了王莽的政權
◎ 綠營 lùyíng
清代由漢人編成的分駐在地方的武裝力量,用綠旗做標誌
2樓:建瓴
綠 [lù]
〈名〉通「菉」。一種野菜 [hispid arthraxon][文]∶帝王受命的符籙。後作「籙」 [book of prophecy]
綠 [lǜ]
〈形〉(形聲。從糸( mì),表示與線絲有關,錄聲。本義:青中帶黃的顏色)
[口]∶同本義 [green]
〈動〉呈現綠色 [present green]又如:綠化(種植花、草、樹木,使周圍一片碧綠,在城市可以使環境優美衛生,在山區可防止水土流失);綠浮(指綠茶泡出的液汁);綠油(用油彩飾為綠色);綠意(指春天草木蔥翠的氣象);綠威威(形容呈現一片綠色)
3樓:
(1)綠有兩種讀音:lǜ, lù
(2)文人騷客讚美綠的詩句不勝列舉,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等等。綠是生命,綠是希望,喜歡綠,就是喜歡自然,喜愛和。
4樓:匿名使用者
lv 或者lu lv是顏色,而lu只有專用名詞才有,比如綠林好漢
5樓:熱情的劉尚樸
**姐啊來得及啊會計法款到即發來看建檔立卡解放路卡機歲的克魯日。
「春風又綠江南岸」其中的綠有個小典故誰知道?
6樓:默默她狠傷
典故:最初王安石寫的是「春風又到江南岸」,寫完後,王安石覺得「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風一到江南是什麼景象,缺乏詩意,想了一會,就提筆把「到」字圈去,改為「過」字。後來細想一下,又覺得「過」字不妥。
「過」字雖比「到」字生動一些,寫出了春風的一掠而過的動態,但要用來表達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於是又圈去「過」字,改為「入』字、「滿」字。
這樣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滿意的字。他覺得有些頭疼,就走出船艙,觀賞風景,讓腦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頭上,眺望江南,春風拂過,青草搖舞,麥浪起伏,更顯得生機勃勃,景色如畫。
他覺得精神一爽,忽見春草碧綠,這個「綠」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個字嗎?一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表達出來了。想到這裡,王安石好不高興,連忙奔進船艙,另外取出一張紙,把原詩中「春風又到江南岸」一句,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
為了突出他反覆推敲來之不易的那個「綠」字,王安石特地把「綠」寫得稍大一些,顯得十分醒目。
一個「綠」字使全詩大為生色,全詩都活了。這個「綠」字就成了後人所說的「詩眼」。後來許多談煉字的文章,都以他為例。
7樓:禾木由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寫作「春風又到江南岸」,覺得不好,後來改為「過」字,讀了幾遍,又嫌不好;又改為「入」字,然後又改為「滿」字,換了十多個字,最後才確定為「綠」字: 「春風又綠江南岸」。
8樓:小青蛙跳著走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典故:
一年初春時節,詩人王安石從揚州到了瓜州渡口,歸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鐘山的寓所--他因變法失敗而被罷相之後,一直住在這裡。他打算先坐船橫渡長江,到對岸的京口(今江蘇省鎮江)上岸,然後連夜趕路回鐘山。
漸進黃昏,船就要靠近南岸,馬上可以上岸趕路了,詩人不禁往西邊眺望著,只見峰巒重疊,綿延不斷,伸展到遠方,最後被雲霧所遮裹,看不到夕陽外的鐘山。但它並不遙遠,要知道,從京口到金陵,中間不過隔了幾座山峰而已!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個跳上岸,忽然一陣春風吹來,夾帶著一陣使人心醉的花香。
啊!詩人的腳步正好趕上了春天的腳步,雙腳踏上了江南綠色的地毯。回望江北岸,只有那蒼蒼的暮靄和滾滾的煙波……這時,一輪明月從東方升起,它將伴隨著詩人連夜趕回家中,與親人團聚。
王安石一時興起,隨口吟出一首絕句:
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拓展資料:
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詩歌《泊船瓜洲》名句,尤其以"綠"字為世人所稱道。
詩歌原文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譯文(對面的)京口和(這裡北岸的)瓜洲不過是在一條橫著的江的距離之內,(在遠處的)鐘山也就只是隔著幾重山巒而已。春風又把(對岸的)江南大地吹綠了,明月啊,你什麼時候可以照著我回到(對面江南的)故鄉呢?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寫作"春風又到江南岸",覺得不好,後來改為"過"字,讀了幾遍,又嫌不好;又改為"入"字,然後又改為"滿"字,換了十多個字,最後才確定為"綠"字: "春風又綠江南岸"。
9樓:春意盎然
一年初春時節,詩人王安石從揚州到了瓜州渡口,歸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鐘山的寓所--他因變法失敗而被罷相之後,一直住在這裡。他打算先坐船橫渡長江,到對岸的京口(今江蘇省鎮江)上岸,然後連夜趕路回鐘山。
漸進黃昏,船就要靠近南岸,馬上可以上岸趕路了,詩人不禁往西邊眺望著,只見峰巒重疊,綿延不斷,伸展到遠方,最後被雲霧所遮裹,看不到夕陽外的鐘山。但它並不遙遠,要知道,從京口到金陵,中間不過隔了幾座山峰而已!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個跳上岸,忽然一陣春風吹來,夾帶著一陣使人心醉的花香。
啊!詩人的腳步正好趕上了春天的腳步,雙腳踏上了江南綠色的地毯。回望江北岸,只有那蒼蒼的暮靄和滾滾的煙波……這時,一輪明月從東方升起,它將伴隨著詩人連夜趕回家中,與親人團聚。
王安石一時興起,隨口吟出一首絕句:
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拓展資料:
《泊船瓜洲》是北宋詩人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其中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所傳頌。詩中「綠」字將無形的春風化為鮮明的形象,極其傳神。從字面上看,該詩是流露著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願望,其實在字裡行間也寓著他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慾望。
王安石(2023年12月18日-2023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諡號「文」,世稱王文公,自號臨川先生。封舒國公,後又改封荊國公,宋徽宗時追封為舒王。
故世人又稱王荊公、舒王。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
10樓:水漫靈山
這個綠字是王安石經過反覆推敲的,他先後用了「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字都不滿意,後來才想到了這個「綠」字
這個「綠」字是一個表現顏色的形容詞,用在詩中變成了使動用法的動詞,有色彩感和動態感,給人以視覺上的形象美。
閱讀王安石推敲「綠」字的故事,看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想
11樓:匿名使用者
王安石之所以不要「到」、「滿」等詞語,是因為「綠」字更能體現出江南兩岸春意盎然的景象。
12樓:冰湘月華
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個綠嗎?
除了「推敲」典故外,還有哪個典故是關於琢磨「字」方面的典故
13樓:西安搜尋者小魏
【釋 義】
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過程中反覆選擇、調動詞句,以求準確、妥帖地把形象物化為定型產品的操作情況。
【來 歷】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麼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
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後,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並不是每做一首都這麼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名叫《題李凝幽居》全詩如下:
閒居少鄰並,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但他又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覺得第二句中的「僧敲月下門」的「敲」應換成「推」。可他又覺著「推」不太合適,不如「敲」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
嘴裡就推敲推敲地念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驢闖進了大官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儀仗隊裡。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
「我看還是用『敲』好,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
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覆琢磨,反覆斟酌。
【原文】
《劉公嘉話》雲: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於驢上得句雲: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著「推」字,煉之未定,於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得止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
俄為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遊象外,不知迴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
「『敲』字佳。」遂並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選自《詩話總龜》)
14樓:西紅柿
除了「推敲」典故外,關於琢磨「字」方面的典故還有很多,以五代著名詩僧齊己的一字師為例:
五代著名詩僧齊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發現有幾枝梅花已經開了,覺得開得很早,為了突出一個「早」字,便寫了一首《早梅》詩,其中有兩句是:「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齊己對這兩句詩很滿意,便高興地拿著這首詩去請教詩友鄭谷。
鄭谷看了幾遍後評點說:「數枝梅花開已經相當繁盛了,不足以說明『早』,不如把『數枝』改為『一枝』更貼切。」齊己聽了,認為改得很好,欣然接受,並向鄭谷拜謝,後人便稱鄭谷為齊己的「一字師」。
一字師成語出處
五代·王定寶《唐摭言·切磋》載李相讀《春秋》,叔孫婼之「婼」應讀「敕略切」,李誤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慚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禮,號曰『一字師』」。
有什麼關於信的典故麼,關於誠信的典故
書信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的信是寫在竹簡上的 卓文君勸夫 這是中國古代才女以信傳書的經典 西漢時,司馬相如寫成 子虛賦 上林賦 後,由於迎合漢武帝劉徹好大喜功的心理,所以在他二次赴京師長安的時候受到重用,被拜為中郎將,臨行前,在成都北部一小石橋邊,司馬相如對送行的妻子卓文君立誓 不高車駟馬,誓不為人,美...
讀大學到底讀什麼,讀大學到底有什麼用?
大學,一個神聖有美麗的詞語,其實我們小的時候就對於大學就有很多向往,但是我們上了大學之後,我們讀大學究竟是為了什麼呢?今天文然小姐姐,來給大家講一下,來看看吧。在大學裡面做講師的也是一樣,許多講師光是口授講義,而學生們也照錄無誤,這實在是個悲劇。教授和講師的職責並不在此。學生可以自己閱讀有關的書本,...
科普 讀大學到底有什麼意義,讀大學到底有什麼意義
上大學的意義到底是什麼?聽聽普林斯頓校長怎麼說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一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沉入了深思。進入大學,究竟要做些什麼,究竟要學些什麼,應該怎麼做,才能怎樣做才能擁有更多的能力來適應以後激烈的工作競爭。讀大學,究竟讀什麼,應該成為我們每一個學生進入大學後首先必須慎重思考的一點。只有去靜下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