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北
臭氧層就在我們頭頂的大氣層中距地表約20至30公里那兒聚集了大量的無色、活潑的氣體---臭氧,我們便稱之為臭氧層。臭氧會吸收太陽光裡的紫外線大量的紫外線會導致**癌的發生; 而這群臭氧尖兵阻擋了近98%的紫外線只讓那些對生物有益的光線照到地球上。 臭氧是一種溫室氣體,它的存在可以使全球氣候增暖。
但是,臭氧與其它溫氣體不同,這是自然界中受自然因子(太陽輻射中紫外線對高層大氣氧分子進光化作用而生成)影響而產生,並不是人類活動排放產生的。臭氧除了能夠對氣候變化產生影響,從而影響環境和生態外,還對人類健康產生強烈的直接影響。由實驗及實際觀測推論會造成以下的影響。滿意
2樓:煙裡眸
幾種氟氯代甲烷和氟氯代乙烷的總稱 。包括 ccl3f(f-11)、ccl2f2(f-12)、 cclf3(f-13)、 chcl2f (f-21)、chclf2(f-22)、fcl2c-cclf2(f-113)、f2clc-cclf2(f-114) 、c2h4f2(f-152)、c2clf5(f-115)、c2h3f3(f143)等等。以上氟里昂在常溫下都是無色氣體或易揮發液體,略有香味,低毒,化學性質穩定。
其中最重要的是二氯二氟甲烷ccl2f2(f-12)。二氯二氟甲烷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氣體;熔點-158℃ ,沸點-29.8℃,密度1.
486克/釐米(-30℃);稍溶於水,易溶於乙醇、乙醚;與酸、鹼不反應。二氯二氟甲烷可由四氯化碳與無水氟化氫在催化劑存在下反應制得,反應產物主要是二氯二氟甲烷,還有ccl3f和cclf3,可通過分餾將ccl2f2分離出來。在對流層的氟里昂分子很穩定,幾乎不發生化學反應。
但是,當它們上升到平流層後,會在強烈紫外線的作用下被分解,含氯的氟里昂分子會離解出氯原子,然後同臭氧發生連鎖反應(氯原子與臭氧分子反應,生成氧氣分子和一氧化氯基;一氧化氯基不穩定,很快又變回氯原子,氯原子又與臭氧反應生成氧氣和一氧化氯基……),不斷破壞臭氧分子。 cl+o3→o2+clo clo+o→o2+cl 如此週而復始,結果一個氯氟里昂分子就能破壞多達10萬個臭氧分子。總的結果,可以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為:
2o3—→3o2 (雖然反應中氟里昂分子所起的作用類似於催化劑,但由於其參加了反應過程,因而嚴格意義上不屬於催化劑)。 反應機理: 臭氧在紫外線作用下(反應條件不好打,自己加上) o3 —→ o2 + o 氯氟烴分解(以cf2cl2為例) cf2cl2 → cf2cl + cl 自由基鏈反應 cl + o3 —→ clo + o2 clo + o —→ cl + o2 總反應:
o3 + o = 2o2 二氯二氟甲烷 氟里昂的介電常數為2,可以採用脈衝時域反射物位計進行物位測量。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望採納! (能解決+原創+五星) 謝謝~!
臭氧破壞的含義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本來大氣層中有一個臭氧層,能吸收宇宙中來的電磁干擾,阻擋紅外線大量進入地球。當大量使用r12等溫室效應氣體,會和臭氧層的臭氧結合,於是出現臭氧層空洞,使地球氣溫升高,兩極冰山融化,淹沒許多城市、土地,危及人類生存。
那些氣體可破壞臭氧?
4樓:貓喵君子
氟里昂,氟氯烴 英文:freon 幾種氟氯代甲烷和氟氯代乙烷的總稱 。氟里昂在常溫下都是無色氣體或易揮發液體,略有香味,低毒,化學性質穩定。
5樓:匿名使用者
以前都說是冰箱等製冷用的氟利昂,不過近來發現那個甲烷也是相當猛的,也就是首要破壞元兇,**能有點糗,最大**就是牧羊人手下的牛和羊放的屁……
6樓:sky智慧的葉子
揮發的氟利昂對臭氧破壞最大,主要用在製冷的冰箱、空調上,聯合國已經要求禁用。
7樓:小花生不喝漿豆
破壞臭氧層物質很多,一般有還原性的物質均有可能使之破壞,因臭氧有強氧化性。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另像氟氯代烷(商品名為氟利昂)、氮的氧化物對臭氧層破壞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其破壞性更強。
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質是氮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如二氧化硫溶於雨水中,生成亞硫酸,亞硫酸被氧氣進一步氧化為硫酸,二氧化氮與雨水反應生成硝酸,這就是酸雨中酸性的**。
臭氧層被破壞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8樓:匿名使用者
臭氧層只是一種結果產物:
3o2 + 紫外線 = 2o3
只要是氧原子o,無論是處在臭氧o3結構裡,還是處在氧氣o2結構裡,都能遮蔽紫外線,同分子特定形態無關,在於是氧原子o的電子連珠結構產生紫外吸收光譜作用,而非氧的特定分子結構o3產生紫外吸收光譜作用。這也是大多隻要含氧原子o的化合物裡比如玻璃、水,都有很好的吸收紫外線的功能。
由於地球南北兩極緯度最高,接受紫外線輻射量最少,相對應的此區域的氧氣分子吸收紫外線後形成的臭氧分子也最少。當南半球進入冬季,南極處於極夜狀態,氧氣分子吸收紫外線達到最低水平,生成的臭氧量較其它月份最低,於是人們會發現臭氧空洞「擴大」;反之,南半球進入夏季,南極處於極晝狀態,氧氣分子吸引紫外線達到最高水平,生成的臭氧量較其它月份最高,於是人們會發現臭氧空洞「縮小」,這是南極臭氧空洞範圍動態變化的內在機制。
這是南北極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之一:輸入紫外線少,臭氧產量少。
地球南北兩極上空,是地球以太旋渦的兩個渦口所處位置,渦口每時每刻都在吸入微觀以太旋渦,這個吸入作用形成寒流與極地東風,在「寒流」與「大氣環流」小節描繪過這個動態過程。臭氧分子是三個氧原子o耦合結構的次生以太旋渦,有很強的渦流偏向性,即極性,於是很容易受地球南北兩極渦口的以太渦流牽引而被導向地面後消散,如帶電離子墜入南北極一般,於是南北兩極的臭氧濃度就變得越發低。當然如氟化昂等化工分子與臭氧分子產生化學反應,也會導致臭氧變少,但這不是主體作用。
這是南北極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之二:南北兩極空洞區域的臭氧時刻被清理,存留少。
南北兩極的臭氧空洞,其實是一個很正常的自然現象,南北兩極的以太渦口空間臭氧含量低,就如颱風的渦眼空間雲汽含量低,其原理幾近一致。而紫外線不僅被臭氧遮蔽,也被整個大氣層遮蔽,沒有了臭氧,氧氣也能遮蔽紫外線,人們對南北極臭氧空洞擴大後的紫外線傷害的擔心是杞人憂天。自然,減少化工分子的排放與燃燒,可以極大改善空氣質量,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還是很有好處的。
9樓:
很大部分是的
對於大氣臭氧層破壞的原因,科學家中間有多種見解。但是大多數人認,人類過多地使用氯氟烴類化學物質(用cfcs表示)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原因。氯氟烴是一種人造化學物質,2023年由美國的杜邦公司投入生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進入60年以後,開始大量使用,主要用作氣溶膠、製冷劑、發泡劑、化工溶劑等。另外,哈龍類物質(用於滅火器)、氮氧化物也會造成臭氧層的損耗。
如上文說述,在平流層內離地面20~30千米的地方是臭氧的集中層帶,在這個臭氧層中存在著氧原子(o)、氧分子(o2)和臭氧(o3)的動態平衡。但是氮氧化物、氯、溴等活性物質及其他活性基團會破壞這個平衡,使其向著臭氧分解的方向轉移。而cfcs物質的非同尋常的穩定性使其在大氣同溫層中很容易聚集起來,其影響將持續一個世紀或更長的時間。
在強烈的紫外輻射作用下它們光解出氯原子和溴原子,成為破壞臭氧的催化劑(一個氯原子可以破壞10萬個臭氧分子)。
臭氧層空洞的形成是一種與物理化學、大氣化學、大氣環流、氣候環境和太陽紫外輻射等多種因素有關的、複雜的大氣現象和過程。目前對於解釋臭氧層空洞出現的成因和機制歸納起來大致有三種理論:第一種認為動力氣象學上的極地緯向環流變化造成輸送至南極上空的臭氧減少;第二種認為極地冰晶效應影響下的多相化學反應引起臭氧的減少;第三種認為與太陽輻射變化相關的動力氣象因素及光化學反應(包括人類活動影響)綜合作用導致臭氧層空洞的形成。
其中破壞臭氧層起主要作用的氟氯烴化合物(如氟里昂)和含溴鹵化烷烴等化學氣體,它們不會在大氣中自然產生,大部分是人類社會的工業生產和現代生活過程中,在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後產生和擴散出來的。大量的氟氯烴和含溴鹵化烷烴類等氣體在進人大氣層的對流層中後,又在熱帶地區上空被大氣環流帶人到平流層,然後在氣流和風的作用下,又從低緯度地區的平流層向高緯度地區輸送並在平流層內均勻混合。在高空的平流層內,由於強烈太陽紫外線的照射,能使氟氯烴和含溴鹵化烷烴分子發生離解,釋放出高活性的原子態的氯和溴,氯和溴原子又會使臭氧分子分解而失去氧原子,它們對臭氧的破壞是以催化的方式進行的,如此反覆下去,加重了臭氧層的缺失和破壞而形成臭氧層空洞。
另外,大氣中臭氧含量的多少對地球氣候也有著直接的影響。科學研究證明,大氣臭氧含量越多地面溫度越低,同時太陽紫外輻射地面的能量就越小;反之,大氣中臭氧含量減少,地面上的太陽紫外輻射就會明顯增強。早在2023年,澳大利亞冰川與大氣科學方面的研究就揭示出南極臭氧層空洞與氣候變化之間有一反饋聯絡,大氣臭氧減少反映出高空大氣溫度降低與低層大氣溫度上升是一致的,這種相互作用的結果預示著平流層臭氧減少,但也反映出另一種特性,即對流層的溫度有所上升。
這種變化在南極地區十分強烈,對臭氧影響起著控制作用,它們之間是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約的。在南極的冬季,南極平流層中旋風是很強的,而這種旋風還將增大且較長期影響著南極平流層溫度的降低,在旋風作用隔離區中,臭氧含量降低更多,這種過程有可能進一步擴充套件到南極夏季。
在南極上空,由於冬季接受到的太陽熱量很少,氣溫可以達到零下80度。距地面20公里的高空,儘管空氣十分乾燥,在溫度極低的環境下還是易於生成平流層雲。經南極的科學考察和實驗室的研究都證明,這種平流層雲有加劇氯的催化而產生氯原子的化學作用,而氯原子又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由於南極上空的空氣受冷下沉,形成一個強烈的西向環流,稱為極區渦旋。這種渦旋有一重要的作用,就是將南極大陸上空的冷空氣團團圍住,使其與極區外低緯度空氣隔離開來,減弱了南極大陸上空冷空氣與外界的對流與交換作用,而在南極大陸上空形成一個溫度很低的區域,從而使渦旋內部的大氣成為一個巨大的加劇氯的催化和臭氧層破壞的化學反應器,這種催化作用反覆積累,致使臭氧層遭到大幅度破壞而形成臭氧層空洞。當南極的春季(每年的11月)來臨時,溫度開始升高,平流層雲的成雲過程減弱,同時極區渦旋強度也大為減弱,高低緯度之間的空氣徑向交換與對流作用加強,含有臭氧濃度低的空氣迅速從南極上空向低緯度地區擴散,而極區外圍含臭氧量高的空氣進入高緯度的南極上空,補充臭氧層濃度的缺失,修復臭氧洞的面積,臭氧的耗損過程停止。
因此一般來說每年8月在南極上空開始出現臭氧層空洞,9至10月空洞範圍最大,從12月開始逐漸縮小.
全球氣候變暖是生態破壞?臭氧空洞是環境汙染還是生態破壞生態破壞的定義是什麼
我們抱著交流的態度,理一下這些名詞之間的關係。有點羅嗦,請耐心閱讀 首先是地球的生物圈,然後是,生態系統。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存在著生命活動的區域,它主要在從海平面以下12公里的深度到海平面以上10公里的高度範圍內。世界上有生命的東西幾乎都包括在這個範圍內。在生物圈裡,動物 植物 微生物和它們的生活 繁...
臭氧的作用,臭氧的作用是什麼臭氧有什麼用途
臭氧層吸收紫外線 工業中用來脫色 消毒 除臭 醫療中用來殺菌 消炎 水處理中用來降解汙染物等等 臭氧的作用是什麼臭氧有什麼用途 1 臭氧主要存在於距地球表面20千米的同溫層下部的臭氧層中,含量約50ppm。它吸收對人體有害的短波紫外線,防止其到達地球,以遮蔽地球表面生物,不受紫外線侵害。2 臭氧在廢...
臭氧是這樣形成的
臭氧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分佈在距地面20km 50km的大氣中。臭氧層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線製造出來的。大家知道,太陽光線中的紫外線分為長波和短波兩種,當大氣中 含有21 的氧氣分子受到短波紫外線照射時,氧分子會分解成原子狀態。氧原子的不穩定性極強,極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如與氫 h2 反應生成水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