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帳號已登出
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原憲雖貧,不離華冠」 出自漢代牟融的《理惑論》,意思是:君子須讓自己衣冠端正,讓自己顏面乾淨,面對自己所尊仰的人準備聆聽其開導、教誡之前,一定要先整理了自己的儀容,表現出恭敬、尊重的誠意。華冠,用樺木皮所做的冠。
牟融的《理惑論》旨以融和儒釋道三教思想,為我國佛教初期文獻。如牟子《理惑論》裡說「今沙門剃頭髮,被赤布,見人無跪起之禮,威儀無盤旋之容止」等等,拿來與華夏「『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原憲雖貧,不離華冠;子路遇難,不忘結纓」的傳統相比較,立即發現「何其違貌服之制,乖揞紳之飾也」。
反映出佛教初傳中國,儒、佛、道「三教」倫理層面的矛盾,即:歷代統治者標榜「以孝治天下」,而佛教追求個人解脫,修道要脫俗出家,要割斷與家庭和世俗社會的聯絡,形跡上要毀傷受之父母的鬚髮,甚至服飾也要和一般人相區別。
2樓:神奇趣味
雖然已經貧窮到一定地步,但還是崇尚之前有錢時的生活作風和生活習慣。
3樓:夜靈齊智
身無外物,堅守己道,安貧樂道。
今人大有義甚五利,雖貧與賤,尚榮其行什麼意思?
4樓:睡覺了去看海吧
此語出自漢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原文是:「今人大有義而甚無利,雖貧與賤,尚榮其行」。
今人:現在的人。
大有義:非常重視「義」的修養。
甚無利:特別不追求錢財。
貧與賤:生活貧窮,地位低賤。
尚:還。榮其行:以自己的言行為榮。
翻譯成現代漢語是:現在有些人的思想言行和「義」的理念非常相符合,但沒有得到一丁點兒利,這樣儘管生活貧窮,地位低賤,卻還能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光榮。
董仲舒認為,「義」是涵養精神的,「利」是滋養身體的。養生的東西沒有比而「義」更重要的了,「義」涵養人的精神比財利供養人的身體更重要。像孔子的學生原憲、曾參和閔損這類人,就屬於重義輕利的人。
他們儘管貧窮低賤,卻還能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光榮,潔身自好,樂在其中。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