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捕蛇者說》改寫成記敘文

2025-02-08 21:34:39 字數 1554 閱讀 7801

《捕蛇者說》第四段運用了對比手法,請照課文找出兩處對比並說出作用

1樓:小採教育說

1、死亡與生存的對比:文章以其鄉鄰60年來由於苛賦之迫而「非死則徙」的遭遇與蔣氏「以捕蛇獨存」的狀況作對比,觸目驚心地表明「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

2、危與安的對比:「鄉鄰賦斂之苦」對比「 蔣氏捕蛇之『樂』」 鄉鄰因賦稅而受悍吏的騷擾,譁然而駭,雞狗不寧,整日處於不安與危險之中;而蔣氏只要蛇在便「弛然而臥 熙熙而樂」。鄉鄰的痛苦是「旦旦有是」,而蔣氏「一歲之犯死者二焉」。

思想內容。捕蛇者說》揭露了當時「賦斂之毒有甚於蛇毒」的社會現實。文章由異蛇引出異事,由異事匯出異理,即由蛇、徵蛇、捕蛇、捕蛇人、捕蛇者說依次刻畫描寫。

以蛇毒與賦斂之毒相對舉而成文。敘事開篇,因事而感,因感而議。全文先事後理、因前果後,處處設比,文風委婉曲折,波瀾縱橫,脈絡清晰,層層遞進。

對《捕蛇者說》聯想想象的一篇作文不是續寫

2樓:流留人

不是,聯想想象,需要對情節豐富和在不改變內容的情況下想象,當然可以續寫點的,但要符合前文的情節和情調哦,不可惡搞。

3樓:網友

蔣氏眼淚汪汪的和柳宗元到了乙個沒有剝削的世外桃源 過上了 幸福快樂的生活。

4樓:網友

柳宗元在謫居永州十年間,寫下了流傳千年的《捕蛇者說》:先寫蛇之毒,再用捕蛇人的口說出蛇之毒遠輕於賦稅之毒,然後借用孔子的「苛政猛於虎也」,寄託作者對勞動人民和捕蛇者的同情。

要我看捕蛇者沒有什麼可值得同情的!

人都有好逸惡勞的天性,這也正是人們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動力。捕蛇者也不例外!看到了捕蛇的好處、嚐到了捕蛇的甜頭,他當然要棄農耕而捕蛇了!

捕蛇自然有危險,但這也只是一歲犯死者僅僅兩次,同農家一年三季的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相比,簡直就是坐在家裡享福!

更何況永州地處三省交界,在唐時還是乙個未經多少開發的地區,僻遠荒涼。地形以山丘為主體,丘、崗、平俱全,土壤自下而上依次為紅壤、山地黃棕壤、山地草甸土。自然條件相當艱苦,農民一年辛苦勞作,收穫也十分有限。

加上地方和皇家的賦稅,百姓生活自然清苦。

用蔣氏自己的話說,那就是「只要吾蛇尚存,則謹食之,時而獻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

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又安敢毒耶?」 用一年。

一、兩次的冒死換取整年的安逸,蔣氏認為是值得的!

現在的人很多都有這樣想法:吃青春飯就和蔣氏差不多。還有那些從事有害作業的,用自己的健康來換取生活**,你會認為他們值得同情?

我認為:人可以選擇自己的謀生手段,你不必投以同情或輕視!也許在人家眼裡,你是可憐值得同情的那!

5樓:網友

首先需要了解捕蛇者說的大意,想象:可根據內容進行擴充式的書寫。

捕蛇者說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6樓:貴都歡迎你

對現實社會極度不滿, 尤其是對當時統治者不滿。

《石壕吏》改寫成記敘文,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傍晚投宿於石壕村,在夜裡有官吏來捉人。老翁翻牆逃走,老婦走出去應對。官吏喊叫的聲音是那樣凶,老婦啼哭的情形是那樣悽苦。我聽到老婦上前說 我三個兒子都服役去參加圍困鄴城之戰。其中一個兒子託人捎了信回來,其中兩個最近剛戰死了。活著的人暫且偷生,死的人永遠逝去。家中再也沒有什麼人丁了,只有個吃乳的小孫子。...

庭中有奇樹改寫成記敘文400字

庭中有奇樹。庭院裡一株珍稀的樹,滿樹綠葉的襯托下開了茂密的花朵,顯得格外生氣勃勃,春意盎然。我攀著枝條,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樹花,要把它贈送給日夜思念的親人。花的香氣染滿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遙地遠,花不可能送到親人的手中。只是痴痴地手執著花兒,久久地站在樹下,聽任香氣充滿懷袖而無可奈何。這花有什麼珍貴...

把山行這首詩改寫成記敘文,把山行這首詩改寫成記敘文450字

山行 改寫 今天是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我帶著一壺小酒行駛在回鄉的路上。別人都發了,不需要我樂 山行 改寫記敘文深秋時節,天氣涼爽,詩人杜牧乘著馬車壞著喜悅的心情來到了高山上游覽。一路上,景色迷人,在清涼的風中,樹葉沙沙地響著,好像在翩翩起舞,舞姿優美,像是給詩人杜牧表演,遠處的寒山連綿起伏,寒風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