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還是介子推 介子推憑什麼能被列入春秋三傑

2025-04-16 03:15:23 字數 2009 閱讀 9953

春秋三傑之一的介子推,為何他寧可被燒死也不願當官?

1樓:那些故事有點遠

關於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燒山而死的故事,很久以前就在民間廣為流傳,甚至很多人將之認定為了寒食節的來歷,但是記錄這個故事的一般都是文學類書籍,在真正的史書上並沒有相關的記載。

最早記載介子推的史書是《左傳》,這本書的成書時間是在春秋末期,它其中有一篇《僖公二十四年》寫了介子推拒絕了晉文公的封賞,他認為晉文公之所以能夠成為晉國的國君,並不是他的功勞,而是因為天意如此。如果他接受封賞的話,就是與天爭功。然後介子推便帶著母親隱居到山中。

書中並沒有割肉奉君和燒山而死的相關記載。

那麼這兩個傳說是從哪傳出來的呢?在莊子的《莊子•盜蹠》中有這樣的記載「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大概意思就是介子推在晉文公落魄的時候,割了自己的肉給晉文公吃,沒想到後來晉文公成了國君就忘了他,介子推很憤怒,最後抱著大樹被燒死了。這應該是割肉奉君和燒山而死這兩個故事的最早出處,但問題是《莊子》這本書並不是史書,並不具備歷史參考價值。

在司馬遷的《史記•晉世家》中,基本上就是照搬了《左傳》的內容,也完全沒有寫這兩件事。而在漢代以後,不斷的有文人對這件事添油加醋,寫得越來越生動,並且把寒食節的來歷與之關聯起來,讓人感覺就更為可信了。

但也有一些人對此產生過質疑,顧炎武在《日知錄。卷二十五》談到介子推的時候就曾指出:「二書去當時未遠,為得其實,然之推亦未幾而死,故以田祿其子爾。

當然,無論這兩件事是真是假,都無法改變介子推是個忠義廉潔之士,如果拋開這兩件事不提,單說介子推不要封賞的原因,其實《左傳》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他認為晉文公成為國君是上天的功勞,他不願與老天爭功。

2樓:八痛

介子推卻認為忠君的行為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並以接受獎賞為恥辱。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豔羨。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

有些並未跟隨晉文公逃亡的人(例如:豎頭須)為了貪小便宜通過說些難聽的話也來請賞,介子推因此很氣憤,進而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3樓:網友

介子推寧願燒死也不願當官是他的氣節, 介子推是乙個有骨氣的人,他內心希望的就是不願做官,所以他寧願燒死也不會去。

4樓:小自信

因為他深知當官的不易,還有就是他不想進入爾虞我詐的官場生活,想讓自己活得自由一點。

介子推是個什麼人物?

5樓:網友

介子推(?-西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後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晉國(今山西介休市)人,生於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死後葬於介休綿山。

6樓:帥

他是春秋時期晉國人,曾經割股奉君,歸隱山林不要俸祿,深得人們的敬仰。

7樓:花心菠蘿頭

介子推是春秋時期人物,又名介之推,世人尊稱為介子,以忠孝聞名。因不食祿與其母被燒死於山中。

8樓:師大大芮

介子推是跟隨晉文公流亡了十九年的五個主要人物之一。 寒食節的來歷就是人們為紀念介子推被燒不忍舉火、為之冷食。

介子推是什麼人?是哪個朝代的?什麼身份?

9樓:網友

介子推(?—西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後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晉國(今山西介休市)人,生於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死後葬於介休綿山。

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並立廟祭祀,由此產生了(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歷代詩家文人留有大量吟詠緬懷詩篇。

介子推忠君赴義、鄙棄功名利祿的氣節,流芳百世,感人至深。後人不僅造了個「寒食節」來紀念他,還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廟宇來祭奠他,文人雅士登臨題詠、寓興抒懷的就更是不勝列舉。這樣的謳歌綿延不絕,貫穿數千年,其不動聲色的道德教化,使人們不假思索地形成了某種「集體無意識」,以至於很少有人對介子推的所作所為投以審視的目光。

龍之谷冰元素推致命好還是火元素推致命好

說實話 我不是玩龍之谷的 但我覺得但凡遊戲 攻擊出暴擊 看的不是數字 而是臉。其他專業的意見就不發表了 免得誤人子弟。8好意思 pk冰,刷圖火,現在一般都不雙修,火徑t3要加強.雖然才15 我覺得冰要好,因為龍之谷這個遊戲的冰凍時間較長,不要出暴擊,只有你輸出夠,可以快速幹掉對手,而且還額外增加傷害...

顏之推名言名句,顏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顏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是什麼?顏氏家訓 中提倡家庭教育要及早實施孝物模,務失時機。顏之推非常重視兒童教育,特別是兒童的早期教育。在顏之推看來,兒童早期心理與思維發展的特點決定了早期教育螞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認為,年幼的兒童還處於 體性未定 的發展期,足具可塑性,易於潛移默化。他還自述自身學習體驗以記...

清明節的來歷(介子推和重耳的故事)縮寫成的

晉文公將介子推死去的一天定為 寒食節 第二年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 清明節 習俗 四川 川東重慶 萬縣等地,舊時有 上野墳 的習俗。清明節前後,三兩女子結伴攜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識的男子均可入席同樂。什邡等地,婦女以薺菜花沾油後投入水中,視水面花紋以卜吉凶,稱為 油卜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