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訓練論語十則的第九題怎麼寫

2025-04-17 22:05:18 字數 2592 閱讀 8935

1樓:silent周琳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被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了呢?」

孔子說:「在溫習就敗空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孔子說「唯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危險。」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孔子說:「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蠢枯衫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帶腔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們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現實『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酒後落葉的。」

子貢問到:「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是這個嗎?

《為學》、《論語十則》練習題,幫幫我~

2樓:絮語了了

西蜀之 去 南海 古義 距離 今義 從所在地方到別的地方。

子何時而 往 古義 去 今義 向·過去。

吾數年來欲 買 舟而下 古義 僱 今義 拿錢買東西。

顧 不如蜀鄙之僧哉 古義 難道 今義 照顧。

2、傳統譯註認為 「文」是諡號,一是對諡號的誤解,一是不瞭解孔子的「文」是指成名。

關於諡號的興起,古今說法不同,多從《逸周書·諡法解》,認為起於周初。郭沫若先生認為,「當在春秋中葉以後」(《金文業考諡法之起源》),諡法之興當在戰國時代」(《諡法之起源》)。楊伯峻先生批駁郭先生這種結論「缺乏堅強的論證,而且太與古代的文獻材料相矛盾」(《論語譯註》),舉的例子其一就是《論語》中的這句「孔文子何以謂(為)之,文也?,其二是「託古作偽」的《左傳》中的記載。很明顯,郭沫若的結論可信,孔文子的「文」,不是諡號。在這裡,「文也」是指成名。

謂」是「為」之誤,「是以為之」的句式,在《為政篇》第二章也有,「曾是以為孝乎?」。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任何乙個能如此作為的人,怎會不能成名?

3、嚴謹求實 謙虛好學。

4、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5、本段通過貧富二僧往南海的對比,說明了貴在立志,事在人為的道理,告訴我們立志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3樓:匿名使用者

若無人人 是他就會的話 恢復 發揮各地方 非法活動。

(論語十則)按要求默寫填空

4樓:網友

。第一則: 為人處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習知識而又經常溫習功課,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趕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自己也並不惱怒,不也是個有德的君子嗎?"

第二則:為人處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過了呢 "

第三則: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廣泛地熟讀典籍,複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第四則: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唯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對自己)有害。"

第五則:學習方法。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第六則:取長補短。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第七則:取長補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的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第八則:怎樣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罕》)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第九則:怎樣做人。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第十則:怎樣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論語十則》的翻譯,論語十則原文及翻譯

孔子說 學習了 知識 然後按一定的時間間去溫習,不也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也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卻不發怒 怨恨 不也是君子的行徑嗎?曾子說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過呢?孔子說 溫習學過的知識,能有新體會 新發...

《論語》十則的逐字翻譯,論語十則原文及翻譯

一 譯文 1 孔子說 定期學習複習不是一種樂趣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愉快嗎?別人不瞭解 認識 我,但我不怨恨 生氣 也不是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嗎?2 曾子說 我每天反省自己很多次。你有沒有盡力為別人?你對朋友誠實嗎?你複習了老師教的知識嗎?3 孔子說 回顧你所學的知識,你可以獲得新的理解...

論語十則歸納總結,《論語十則》中的句子歸納

第一則 學習方法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 yu 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第二則 為人處事 曾子曰 吾日三省 x ng 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第三則 學習方法 子曰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第四則 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 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