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123456奮鬥
一、價值論與財富論的適用範圍不同
財富的內容可包括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等。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講到財富一詞時,一般是指物質財富。「而物質財富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
因此,無論論述財富的創造、財富的源泉,或是研究財富論的適用範圍,其內涵一般是指使用價值。但馬克思的財富論的適用範圍比價值論的適用範圍要廣闊一些。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適用於一切商品經濟,包括小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而馬克思的財富論的適用範圍更廣,它適用於一切社會,更適用於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指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要最終實現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的充分湧流,達到所有人共同富裕的目的。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價值與財富是兩個既互相聯絡又有區別的概念,價值是由抽象勞動形成的,而財富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依存於財富的生產。社會經濟越發展,勞動生產率越提高,社會的財富越增進;而社會財富越增進,人類社會也越發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使用價值作為物質財富,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是歷史範疇,而使用價值則與人類共存,是非歷史範疇。由使用價值構成的財富,是以產品的形式直接存在。
而價值則不然,在商品經濟中,價值只能通過交換價值或其發展形式——**來表現自己的存在。人們重視價值,歸根到底並不在於價值自身,而在於作為價值表現物的貨幣可轉化為相應的財富即使用價值。正因為這樣,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往往把貨幣也作為財富。
馬克思從價值形態上講財富時,稱其為「抽象財富」,意指可轉化為各種具體財富的一般財富。
作為財富的使用價值,在商品經濟中,它是商品價值的載體。在自然經濟和未來的產品交換經濟中,價值不存在,但財富依然存在。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需要有用以滿足人類生存需要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質財富。
二、勞動是價值的惟一源泉,而不是財富的惟一源泉
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兩個要素,而生產商品所必要的要素,也就是生產使用價值和價值所必要的要素。生產使用價值和價值離不開勞動和生產資料,但生產使用價值和價值所需要的要素,與使用價值和價值的源泉不是一回事,不應將二者混淆。馬克思認為,勞動是價值的惟一源泉,但不是財富的惟一源泉。
生產財富的要素既包括勞動,也包括生產資料和自然資源。這些非勞動要素的多少、好壞都影響財富的增長。《資本論》中講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
勞動、勞動物件和勞動資料。所謂「簡單要素」就是最一般的、任何勞動過程都普遍需要的生產要素。從原始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只要生產物質財富即使用價值就需要這些要素。
這又表示著另一層涵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使用價值的要素會增多。如,在現代生產中,管理、科技等也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
按照馬克思的財富論,生產越落後,勞動生產率越低,勞動作為生產要素的作用也越大。反之,生產力越發展,勞動生產率越高,勞動在生產財富中的作用越小。這是因為財富的生產與勞動生產率成正比,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主要靠科技的進步和應用、生產工具的變革、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技能的增進、勞動組織的改進、管理水平的提高等。
馬克思指出:「隨著大工業的發展,現實財富的創造較少地取決於勞動時間和已耗費的勞動量,較多地取決於勞動時間內所運用的動因的力量,而這種動因自身——它們的巨大效率——又和生產它們所花費的直接勞動時間不成比例,相反地卻取決於科學在生產中的應用」。
馬克思的論述包含了以下三層思想:
第一,生產使用價值和價值,都離不開生產要素。就是說,諸生產要素是生產物質財富和價值的必要條件。只有勞動,沒有其他生產要素,既生產不出物質財富,也生產不出價值。
第二,生產資料的改進和效率的提高,特別是科技進步推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日益成為物質財富增長的決定力量。第三,勞動是價值的惟一源泉,但不是財富的惟一源泉。講價值的源泉,是講構成價值的實體是什麼,即價值是由什麼形成的。
商品價值是由活勞動和物化勞動構成的,而其中的新價值是由活勞動形成的。因此,價值的實體就是人類一般勞動。非勞動要素並不構成價值的實體部分。
講財富的源泉,是講構成財富的實體是什麼。生產資料是生產財富的必要條件和要素。科技進步和創新會推動生產工具的改進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併成為財富增長的決定力量。
但不能說它們都構成財富的源泉。
三、勞動和自然物質是財富的源泉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勞動並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惟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說,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
」這裡所講的「土地」,不只是指種莊稼的土地,而是泛指自然物質。馬克思解釋說:「種種商品體,是自然物質和勞動這兩種要素的結合。
如果把上衣、麻布等等包含的各種不同的有用勞動的總和除外,總還剩有一種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質基質。」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又講:「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
)源泉。」在《論土地國有化》一文中,馬克思講:「地產,即一切財富的原始源泉。
」這裡所說的地產,就是指自然界原有的土地,它是財富的最初的源泉。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也講:「政治經濟學家說:
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其實,勞動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而勞動把材料變為財富。」
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強調勞動不是財富的惟一源泉:
首先,不能混淆價值的源泉和財富的源泉。有的經濟學者混同了價值與財富兩個不同的概念,也就混同了二者源泉的不同。
其次,強調勞動不是財富的惟一源泉,是一種科學的符合實際的論斷。只有勞動構不成任何財富的實體,只有將勞動凝結在一定勞動物件之中,才能生產出財富。
再次,強調勞動不是財富的惟一源泉,還有一層更為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如果只要有勞動就可成為財富的源泉,可形成財富,那麼,在私有制社會中,一切勞動者就都應擁有財富,而不該有忍飢受寒、窮愁熬煎的現象了。事實上,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社會中,一個人如果只有勞動力能勞動,但不佔有勞動物件和勞動資料,他就不得不受佔有生產資料的人的支配和剝削。
因此,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非常重視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問題。要求以勞動群眾佔有的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取代生產資料私有制。
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是,勞動與「自然物質」或與「自然界」共同構成財富的源泉,而沒有說勞動與生產資料共同構成財富的源泉。這是因為除勞動物件即原材料會成為財富的實體部分外,其他勞動資料如機器裝置、廠房等,都不會構成財富的實體部分。怎樣理解「自然物質」或「自然界」與勞動一起是物質財富的源泉呢?
任何物質財富即使用價值經過層層分解,最後都會歸結為兩個要素即勞動和自然物質。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意是:物質財富的源泉是勞動與自然物質或自然界。
四、財富論的現實意義
從當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看,重視財富增長是更為現實的追求。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導致財富的迅猛發展與擴大。對社會主義國家來說,只有實現財富的充分湧流,才能實現共同富裕。
富裕的內容具體表現為對生存資料、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需求的滿足。從人民生活質量與水平的提高來說,重要的不是通過勞動者增加勞動時間、提高勞動強度來創造更多的價值,而是力求用相對較少的勞動耗費,生產出更多的財富,以滿足其物質文化需要。同時,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不僅表現為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且還表現為人的全面發展和勞動時間的減少,表現為休閒時間即可自由支配時間的增加。
馬克思對此有過明確的說明:在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以致儘管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還是會增加。那時,財富的尺度決不再是勞動時間,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
以勞動時間作為財富的尺度,這表明財富本身是建立在貧困的基礎上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增加,社會財富的增長,勞動時間的縮短,有利於人的全面發展。這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是科學技術的創新與革命。
「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成為財富的尺度,包含著這樣的意思:可自由支配的時間越多,意味著物質財富也越多。因為財富的增長與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成正比,前者是後者的條件。
因此,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增加社會財富,實現共同富裕,不應是靠提高勞動強度、延長勞動時間。相反,應是靠提高勞動生產率,逐步減少勞動時間,增加可自由支配的時間。而堅持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正是實現馬克思所要求的使財富源泉充分湧流、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的有效途徑。
2樓:昊懸天下
一、價值論與財富論的適用範圍不同
什麼是財富?在今天看來,財富的內容可包括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等。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講到財富一詞時,一般是指物質財富。
「而物質財富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因此,無論論述財富的創造、財富的源泉,或是研究財富論的適用範圍,其內涵一般是指使用價值。但馬克思的財富論的適用範圍比價值論的適用範圍要廣闊一些。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適用於一切商品經濟,包括小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而馬克思的財富論的適用範圍更廣,它適用於一切社會,更適用於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指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要最終實現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的充分湧流,達到所有人共同富裕的目的。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價值與財富是兩個既互相聯絡又有區別的概念,價值是由抽象勞動形成的,而財富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依存於財富的生產。社會經濟越發展,勞動生產率越提高,社會的財富越增進;而社會財富越增進,人類社會也越發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使用價值作為物質財富,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是歷史範疇,而使用價值則與人類共存,是非歷史範疇。由使用價值構成的財富,是以產品的形式直接存在。
而價值則不然,在商品經濟中,價值只能通過交換價值或其發展形式——**來表現自己的存在。人們重視價值,歸根到底並不在於價值自身,而在於作為價值表現物的貨幣可轉化為相應的財富即使用價值。正因為這樣,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往往把貨幣也作為財富。
馬克思從價值形態上講財富時,稱其為「抽象財富」,意指可轉化為各種具體財富的一般財富。
作為財富的使用價值,在商品經濟中,它是商品價值的載體。在自然經濟和未來的產品交換經濟中,價值不存在,但財富依然存在。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需要有用以滿足人類生存需要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質財富。
二、勞動是價值的惟一源泉,而不是財富的惟一源泉
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兩個要素,而生產商品所必要的要素,也就是生產使用價值和價值所必要的要素。生產使用價值和價值離不開勞動和生產資料,但生產使用價值和價值所需要的要素,與使用價值和價值的源泉不是一回事,不應將二者混淆。馬克思認為,勞動是價值的惟一源泉,但不是財富的惟一源泉。
生產財富的要素既包括勞動,也包括生產資料和自然資源。這些非勞動要素的多少、好壞都影響財富的增長。《資本論》中講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
勞動、勞動物件和勞動資料。所謂「簡單要素」就是最一般的、任何勞動過程都普遍需要的生產要素。從原始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只要生產物質財富即使用價值就需要這些要素。
這又表示著另一層涵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使用價值的要素會增多。如,在現代生產中,管理、科技等也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
按照馬克思的財富論,生產越落後,勞動生產率越低,勞動作為生產要素的作用也越大。反之,生產力越發展,勞動生產率越高,勞動在生產財富中的作用越小。這是因為財富的生產與勞動生產率成正比,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主要靠科技的進步和應用、生產工具的變革、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技能的增進、勞動組織的改進、管理水平的提高等。
馬克思指出:「隨著大工業的發展,現實財富的創造較少地取決於勞動時間和已耗費的勞動量,較多地取決於勞動時間內所運用的動因的力量,而這種動因自身——它們的巨大效率——又和生產它們所花費的直接勞動時間不成比例,相反地卻取決於科學在生產中的應用」。他又說:
「一旦直接形式的勞動不再是財富的巨大源泉,勞動時間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財富的尺度」。同時,「勞動者不再是生產過程的主要當事者,而是站在生產過程的旁邊」。馬克思的論述包含了以下三層思想:
第一,生產使用價值和價值,都離不開生產要素。就是說,諸生產要素是生產物質財富和價值的必要條件。只有勞動,沒有其他生產要素,既生產不出物質財富,也生產不出價值。
第二,生產資料的改進和效率的提高,特別是科技進步推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日益成為物質財富增長的決定力量。第三,勞動是價值的惟一源泉,但不是財富的惟一源泉。講價值的源泉,是講構成價值的實體是什麼,即價值是由什麼形成的。
商品價值是由活勞動和物化勞動構成的,而其中的新價值是由活勞動形成的。因此,價值的實體就是人類一般勞動。非勞動要素並不構成價值的實體部分。
講財富的源泉,是講構成財富的實體是什麼。生產資料是生產財富的必要條件和要素。科技進步和創新會推動生產工具的改進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併成為財富增長的決定力量。
但不能說它們都構成財富的源泉。
馬克思主義剩餘價值論與勞動價值論有何關係
有聯絡bai,但不是一樣的,勞動 價值du論最早是由zhi李嘉圖提出來的.勞動價值dao論,顧名思義專,勞動創造價值,沒有屬勞動生產,商品就甭想生產出來.剩餘價值論,工人除去生產出維持生命必須品以外剩餘的價值.比如工人一天工資100元,一天生產了1000元的商品,其中工人維持一天生存假如需要80元,...
如何理解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時代性與生產要素按貢獻分配
生產要素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是指勞動要素在價值創造中的直接作用內,是形成價值的唯一源泉,以及容各種非勞動要素在價值創造中的間接作用,是活勞動創造價值的基礎或載體,對活勞動創造價值起著制約作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人的活勞動是創造價值的源泉。人的勞動有簡單和複雜...
比較馬克思主義剩餘價值論與西方經濟學的成本理論以及正常利潤之
這個問題還真有點拗哩。西方經濟學的成本主要是指工資 地租 管理費用 資本家的管理才能工資 當然,後來的制度經濟學還加入了一個交易成本費用。總的商品銷售總額減去以上的這些費用就是利潤,而利潤就是資本的回報。而馬克思是站在資本是如何壯大的方面去分割它們的。馬克思從古典政治經濟學出發,資本和勞動這兩個是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