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是嘛
四禪八定是指四與八並舉者,蓋色界與無色界相對,則在色界為『禪』,在無色界為『定』;若以色界、無色界相對於欲界之『散』,則色及無色二界,皆稱為『定』。故合色界之四禪定與無色界之四無色定為八定。
四禪是指: 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今次諸戒品而辨四禪者。合色界之四禪定與無色界之四無色定,而稱之為八定。色界天之四禪與無色界天之四無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禪。
擴充套件資料
各種禪定的差別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無漏學。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須持戒。剛剛開始、接觸,如果連戒律都不願意守持的話,要想解脫有一定的困難的。
持了戒後要修定,因為平時我們的心很散亂。散亂的心使我們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觀察世間的真相。
平常人受戒或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觀察世間的真相,即苦、無常、無我和空,這就是智慧。因此,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來說,也可以無次序的。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績來,那是因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還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來修。
2樓:關鍵他是我孫子
佛教的四禪八定是色界四禪和無色界四定的合稱,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四禪八定屬於世間定,是禪定的基礎,佛陀在成佛和涅盤時,也曾修行四禪八定功夫作為助緣,所以四禪八定重要性不可忽視。
由四禪八定的內容可以得知,每一項的禪定成就都是對於前一項的境界感到不滿足,而再加功用行,精進修持所達成。但是一直到非想非非想處定,還不是究竟止息之處,還需要更進一步努力精進,觀人空法空,才能徹底去除心垢,達到解脫。
3樓:莫文靈雲南
四禪八定是禪定修習過程中,由初禪未到地定之後逐步升進的色界四層禪與無色界四層定的合稱。佛教將世界的空間層次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指的是沒有脫離飲食男女之慾望的世界;色界指的是脫離了慾望,但依然存在色相,即物質形相的世界;無色界指的是物質現象全然不存在的世界。
欲界眾生修習的最高層次是未到地定,還不是真正的禪定。色界禪定分為四個階段,即「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依次修習此四禪,最後可到達無色界的四空定,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色界的四禪定和無色界的四空定,合稱為「八定」。
初禪是修禪的初級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人言語止息、心情平靜,驅除了任何不善心,不再生起惡念,內心感受到脫離了欲界之後的喜樂。初禪有五種特點,稱為「五支」,即尋、伺、喜、樂、心一境性。
尋又譯為覺,指身體接觸外境的感受,此時心中尚存有粗分別,即沒有達到一念的境地。伺又譯為觀,指內心的觀察,伺比尋進了一步,內心只存有細分別。喜,指內心歡喜的感覺,修禪者體會到脫離欲界煩惱、沒有慾望困擾的歡喜。
樂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所感受到的身心舒泰的快樂。心一境性指心在定境中保持專注不動。初禪已經脫離欲界,所謂「離生喜樂」,但還有尋、伺的心理活動和喜、樂的心理狀態存在。
二禪覺觀止息,尋、伺這兩種心理活動亦不復存在。二禪的四支為內等靜、喜、樂、心一境性。內等靜是脫離了覺、觀的思維觀察活動之後,內心所達到的平靜狀態,不再有語言、思想的煩惱。
二禪的喜和樂是「定生喜樂」,與初禪的「離生喜樂」有所不同。前者是已經體會到定的狀態而生出的喜樂,後者是初離欲界產生的喜樂,前者比後者高了一個層次。二禪擺脫了尋、伺,但還有喜、樂的心理狀態。
三禪去掉了喜。三禪的五支為行舍、正念、正慧、受樂及心一境性。行舍就是去掉喜心,不為二禪所得之輕安沾沾自喜,而調動正念和正慧繼續修習。
喜念已除,取而代之的是脫離了喜心的妙樂,修習者可以體會到這種妙樂源源不斷而來,即所謂的「離喜妙樂」。同時,心達到更高層次的心一性境。三禪去除了喜,但還保留了樂的心理活動。
四禪舍念清淨。四禪的四支為行舍、念清淨、非苦樂受、心一境性。行舍就是捨棄了全部喜、樂的心理活動。
此時,人的內心已經沒有妄念,即使動起念頭,也可以全部由自己操控,達到念清淨。到了這個境界,禪修者心中已不再感受苦、樂的不同狀態,而是住於非苦非樂的平等之地,這就是「非苦樂受」。
四禪是色界中最高層次的禪定,仍然保有色相、色身。如果修行者覺得有色身很麻煩,想捨棄它,那麼就要修習更深層次的禪定,也就是無色界的四空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
空無邊處定:空是虛空。修行者進入此定,觀察自己的身體,覺得內外通徹,唯見虛空,諸色相都已經不存在,內心一片明淨,沒有障礙,自如自在。
識無邊處定:識是心。由於一心念空,但虛空是無邊無際的,所以已經定下的心念很容易重新散開,於是捨棄向外所求的虛空,而轉向觀察自己的內心,與識相應之後,心定不動,唯有現在、過去、未來諸識顯現,與定相應,心不分散。
無所有處定:現在、過去、未來諸識在心中顯現,無量無邊,也能破壞內心的定。只有做到沒有心識,心無所依靠,才算得安穩。於是捨棄心識,心念專繫於無所有處,怡然寂靜,不再發生念想。
非想非非想處定:識無邊處定還包含了念想,無所有處定則是無想,而這裡既要捨棄前面的念想,達到「非想」,又要捨棄前面的無想,達到「非非想」。身處無所有處定的境界好像如痴如醉,如明如暗,因為有無明的遮蔽,無所覺了,無可愛樂。
於是乎一心專精,對於非有非無的境界,常念不舍,加功不已,忽然間得到最真實的定,再也沒有有、無的相貌,泯然寂絕,清靜無為,這是三界中最高層次的境界。
四禪八定的修行層次並不是佛教所獨有,外道經過禪定的修習也可以達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修習四禪八定雖然享受禪悅,往生禪天,但定多慧少,仍不能超出三界之外,解脫輪迴。
佛教禪定的不共法是滅盡定。「滅盡」之意是不但滅除了一切六識的心,而且滅除了執著第八識為我的「我執」心,因此,只有佛、阿羅漢和三果聖人有能力進入滅盡定,只有進入滅盡定,才能證得涅槊。定作為佛教三學(戒、定、慧)之一,在佛法的修習中無疑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禪定的修行實踐中,佛教並不片面突出定的重要性,而是同時強調慧的指導作用,講究定慧等持、止觀雙運。
4樓:匿名使用者
末學親證:佛陀時期的《定慧之路》禪修法門,是普世之法,可以讓諸多不同根器的修行者很快證得禪定……值得修行人瞭解下!
定慧之路對於四禪八定,也有詳細的說明
佛教裡的四禪八定是什麼意思?說得通俗易懂一點
5樓:匿名使用者
四禪是指: 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今次諸戒品而辨四禪者。四禪八定是指四與八並舉者,蓋色界與無色界相對,則在色界為『禪』,在無色界為『定』;若以色界、無色界相對於欲界之『散』,則色及無色二界,皆稱為『定』。
故合色界之四禪定與無色界之四無色定,而稱之為八定。又若區別色界及無色界之禪定,則色界之禪定『定、慧均等』,無色界之禪定,其相微細而『定多慧少』。
四禪(梵catvāri -dhyānāni),又作四靜慮、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禪。色界天之四禪與無色界天之四無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禪。
一、四禪
1、初禪有五支
一覺支 二觀支 三喜支 四樂支 五一心支
一覺支 初心在緣名為覺。行者依未到地。發初禪色界清淨色法。觸欲界身根。心大驚悟。爾時即生身識覺。此色觸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覺支
二觀支 細心分別名為觀。行者既證初禪功德。即以細心。分別此禪定中色法諸妙功德境界。分明無諸蓋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觀支
三喜支 欣慶之心名為喜。行者初發禪時。乃有喜生。
但分別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觀心分別。
所舍欲界之樂甚少。今獲得初禪。利益甚多。
如是思惟已。則歡喜無量。故名喜支
四樂支 怡悅之心名為樂。行者發初禪時。乃即有樂。但分別喜動踴心息。則恬然靜慮。受於樂觸怡悅之安快。故名樂支
五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故名曰一心。行者初證禪時。乃即著定。而心猶依覺觀喜樂之法。故有細微之散。若受喜樂心。自然與定法一。故名一心支
2、二禪有四支
一內淨支 二喜支 三樂支 四一心支
一內淨支 心無觀覺之渾濁。故名內淨。行者欲離初禪時。種種訶責覺觀。覺觀既滅則心內靜。心與靜色法相應。豁爾明淨。故名內淨支也
二喜支 欣慶之心名之為喜。行者初得內淨時。即與喜俱發。而喜心未成。次心自慶。得免覺觀之患。獲得勝定內淨之喜。歡喜無量。故名為喜支
三樂支 怡悅之心名之為樂。行者喜踴之情既息則恬然靜慮。受於內淨喜中之悅樂。故名為樂支也
四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謂之一心。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與定一。澄停不動。故名為一心支
3、三禪有五支
一舍支 二念支 三慧支 四樂支 五一心支
一舍支 離喜不悔。此心名舍。行者欲離二禪時。
種種因緣。訶責於喜。喜既滅謝。
三禪即發。若證三禪之樂。則舍二禪之喜。
不生悔心。故名為舍。亦名三禪。
樂初生時。是樂三界第一。能生心著。
心著則禪壞。故須行舍
二念支 念名愛念。行者既發三禪之樂。樂從內起。應須愛念。將息則樂得增長。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愛念將養。故名念支
三慧支 解知之心名慧。行者既發三禪之樂。此樂微妙。難得增長遍身。若非善巧之解慧。則不能方便長養此樂得遍身
四樂支 怡悅之心名之為樂。行者發三禪樂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將護此樂。樂既無過則增長遍身怡悅受樂安快三禪之樂。三禪為最樂。若離三禪。餘地更無遍身之樂也
五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名曰一心。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自與定法一。澄渟不動。名一心支
4、四禪四支
一不苦不樂支 二舍支 三念支 四一心支
一不苦不樂支 中庸之心。不苦不樂。行者欲離三禪時。種種因緣。訶責於樂。樂既謝滅。則不動之定。與舍俱發。故內心湛然。不苦不樂也
二舍支 離樂不悔此心名舍。行者既得第四禪不動真定。則舍三禪難捨之樂。
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
證四禪不動定時。不應取定起動念心。若心行舍。
則無動念之乖也
三念清淨支 念者愛念也。行者既得四禪真定。當念下地之過。念自功德。方便將養令不退失。進入勝品。故名為念。亦云是四禪中有不動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四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名一心支。行者既得四禪舍俱之定。
舍念將息。則心無所依。泯然凝寂。
一心在定。猶如明鏡。不動淨木無波湛然而照萬像皆現。
何故此四禪中。獨名不動定也。初禪覺觀動。
二禪喜所動。三禪樂所動。是四禪中先離憂喜。
今復除苦樂。故名真定也。
三界勝定。無復過此若三乘行人。善巧照了分明。
則因此定發真無漏。有漏外道無慧方便。入此定時。
不壞身色。直滅其心。入無想定。
謂為涅盤。是為邪倒。非涅盤也。
從初禪至四禪。有十八法。皆名支者支派也。
從四禪中分派。出十八功德。故名支也
二、八定
1、初禪定法:靜慮,安定身心。
2、二禪定法:清淨,悟空靜定。
3、三禪定法:靜定,身處樂境。
4、四禪定:寂靜,念空靜境界。
5、空無邊處定法,身與天宇融為一體,在無邊處禪定。
6、識無邊處定法,意與虛空同體,在浩翰無邊處禪定。
7、無所有處定法:觀空無所有處禪定。
8、非想非非想處定法:意想寂靜處,意識活動在相對靜止之中。
八定由淺入深,穩定情結,協調形神。捨棄初禪八觸十功德的覺受,才能進入二禪。
二禪是定生喜樂地,定中生起喜樂。捨棄二禪的喜,即進入三禪。三禪是離喜妙樂地。
超越歡喜的微妙快樂。若捨棄一切覺受,才能進入四禪。四禪是舍念清淨地,此時清淨平等,空、樂、明、等一切覺受均無。
擴充套件資料
如果修行者覺得有色身很麻煩,想捨棄它,那麼就要修習更深的禪定,如: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
1、空無邊處定
一個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須把種種色想滅掉,既是滅掉色想與有對想;色想是因眼識而生起的;有對想是由鼻、舌、身與耳識而生起的。
在四禪中做「空」想,既是沒有色(物質)與欲(慾望),而把一切都觀空,當他這個「空」想完成後,他就遠離色地而進入空無邊處定--出色界。他感受到沒有色法,故空;沒有所謂的邊沿,所以稱為「空無邊處定」。進入此定,並不表示他的心沒有任何作用,反之,他還有受、想、行、識的作用。
2、識無邊處定
修行者繼續修習禪定時,他會發現空無邊處定的空想也是一種苦,因為他是一種想,表示他還有心念。要減少這種想,他需要思維現前的心念,觀察現前的心識作用,保持心識的知覺,念念不離知覺的心,而一心緣識。
這個心識也會產生作用,使他發現無量無邊過去和未來的心識,這就是所謂的識無邊處定了。進入此定者拋棄了「空」想,只保持現前一念知覺的心識,實際上,識無邊處定還是有想,只是這種想很細微,與空無邊處定的空想不同。
它們之差別是:空無邊處定中的想是故意作「空」想;而識無邊處定中的想是拋棄「空」想,進入另一種定--識無邊處定;因為它觀察現前的心識作用,是有細微的想,並非無想。(注:
識與想的區別:五蘊中的色、受、想、行、識中的識是心的知覺作用;想是法塵,既是心的念頭。)
3、無所有處定
如果繼續修下去,修行者會發現心識還在那邊產生作用。而生起討厭之心,因此想捨棄它,想進入無所有處定。那就是他認為:
如果有一個地方完全沒有心識作用,這種定才是最安穩,最快樂的。它就觀想這種定,並非作「空」想,也不是依識,而是他一心念無所有。
在定中,他或認為他沒有想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細微,意識中的法塵就是無所有的法塵。在無所有處定中,其他的想不生起,沒有種種的心想的相,不分別所有的東西,只是分別無所有,一心定在無所有的法塵中。第六識還在產生作用,集中在觀想無所有法,所以稱為無所有處定。
4、非想非非想處定
修行者繼續修下去,又會發現這個心念很粗,他不要一切有、無所有,既是有想、無想他都不要。因為空無邊處定是空想;識無邊處定有作識想;無所有處定他認為無想,實際上是有很微細的想;他以為在無所有處定之前的定都是有想,而只有無所有定才是無想。
他是要進入沒有「想」,也沒有「無想」,既是非想非非想處定。在無所有處定時,他還有一個定境,但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後,連定境都消失了。但是第六識還有非常細微的作用,但是他不知道,乃至他有第
七、第八的心識在作用。
南傳佛教中,認為我們只有六個心識,當一個人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後,第六識還有很微細的作用,就是大乘佛教中所指的第七識。一般上這很微細的第六識心執著第八識稱為第七識--恆行的心識。
進入四禪定者,只是降服眼、耳、鼻、舌、身識,並沒把它們滅掉,而是進入那個定境時,粗重的煩惱當時不生罷了。
禪道茶佛是什麼意思,禪道是什麼意思
禪道茶佛 是指 禪 道 茶 佛 四位一體密不可分,在喝茶時談禪 談佛 講道,是人生的一種境界。禪道茶佛意思是指 禪 道 茶 佛四體合一能磨練自己的心性,內提升內心的涵養,達到更高容的境界。這種體會可以通過茶事實踐去感受,也可以通過對茶詩的品位去參悟。禪道茶佛隱含的道理是指 一個人要有包容心,就是在日...
佛教中入空定是什麼意思,佛教中 入空定 是什麼意思
佛教四禪八定中有 色界四禪與無色界四定,合稱四禪八定。入無色界四空定簡稱入空定,即 1 空無邊處定,2 識無邊處定,3 無所有處定,4 非想非非想處定。達照法師 修行路上的歧途,大致而言有十種是我們很容易誤會的,主要是把定力和智慧這兩者混為一談,這定 慧為什麼會分不清楚呢?因為在我們一般人的心中,修...
愛如禪你如佛是什麼意思,愛如禪你如佛txt全文
這是一本書bai的名字,內容是 他du是一個僧zhi人,披著袈dao裟,竹杖芒鞋在人間遊走,內蓮容 臺才是他最後的家。他是一個情種,身著西服,風度翩然嬉笑於秦樓楚館,紅顏才是他心靈的歸所。他是一個志士,在時代的滾滾洪流下,驚起風雲萬丈。他也是一個伶人,在人生這個色彩紛呈的舞臺上,演繹著一場又一場陰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