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很有意思的問題,以前真沒用想過。《禮記》:「冠者禮之始也。
」華夏文化是禮儀的文化,而冠禮就是華夏禮儀的起點。 禮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核心,華夏禮儀分為「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五種型別,冠禮屬於嘉禮的一種,它是一個新的**第一次踐行華夏禮儀,冠禮也是冠者理解華夏禮儀的起始,進入華夏禮儀系統的起始。《禮記·內則》把一個人的生命劃分為不同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
「二十而冠,始學禮」,二十歲,是學習和踐行華夏禮儀的開始,一個孩童,經過了冠禮的教育和啟示,獲得新的思想導引和行為規約,在冠禮的引導下,真正進入華夏禮儀的語境。
**節上行「冠禮」
《禮記·冠義》篇系統闡述了「冠禮是禮儀的起始」的觀念。它說: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
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
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
是故古者聖王重冠。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
故冠於阼,以著代也。醮於客位,三加彌尊,加有成也。己冠而字之,**之道也。
見於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人而與為禮也。冠玄端,摯於君,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以**見也。 **之者,將責**禮焉也。
責**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於人,其禮可,不重與。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為人。
可以為人,而後可以治人也。故聖王重禮。故曰冠者禮之始也。
」 簡單地說,舉行冠禮就是要提示行冠禮者:從此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為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踐孝、悌、忠、順的德行,才能成為合格的兒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輩,成為各種合格的社會角色。只有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人,也才有資格去治理別人,才能繼承和發揚華夏禮儀文明。
因此,冠禮就是「以**之禮來要求人的禮儀」。換句話說,冠禮是華夏禮儀在華夏成員心中的「奠基工程」、「基礎工程」,所以,儒家將冠禮定位於「禮儀之始」,給了它極高的文化地位。
個人認為男子在行冠禮之前,是作為未成年人,應該較少參加社會活動,就算參加也是在父兄的陪同下,對方應該視其為晚輩,直呼其名也是可以的,另在很多古籍中有「孺子」、「孺子x」的記載,個人認為,在冠禮前,古人還有可能直接稱呼其為孺子的,比如漢更始皇帝劉嬰,史書就記載為孺子嬰。另在三字經中有「爾小子、爾小生」等稱呼,**規中有「人問誰,對以名」的說法,自稱為名,長輩稱名更是應該的。一家之言,供參考。
2樓:匿名使用者
後生,小鬼,犬子,賤內
3樓:匿名使用者
未成年的人有「小字」的說法,也就是小名,朋友呼喊小字是親切,敵人就是輕蔑了~比如曹操小名就是阿瞞或者吉利,袁紹小時候應該就叫他阿瞞。但是後來他的敵人動不動就說:「曹阿瞞閹豎遺醜......
」但這是沒修養的行為,古代有修養的人就算是有血海深仇,也不會動輒呼人小字,比如曹操殺了馬超一家,馬超屢世公爵,是有身份的人家,在寫給張魯的信中說:「曹孟德殺我全家。」不是馬超不恨曹操,而是一種自身修養的表現。
如果是不認識的人一般當面只叫名不叫姓,不當面時則呼全名。(不過懷疑曹操和蔣幹的名字比較令人糾結)
古代稱呼
4樓:不是小號
兄弟排行稱謂: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
父母又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考妣等。
5樓:槿↘囍兒
父母 (1)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孃」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2)父、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大人」、「嚴君」、「爺」、「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4)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5)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
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6)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後母、假母、續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家之後還能相見,則稱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則稱父親之妾為「庶母」、「少母」、「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時期對母親的兩種特殊稱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無論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對父親的妾都可以稱為「姨」、「姨姨」、「阿姨」。
( 12 )義父:指是在自己的父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父,這個「義」字有外加、假、代、自願等意。
子女及與其相關親屬
(1)子:在古代是一個使用範圍較廣的稱呼,秦漢以後主要用作兒子之稱。
自己之子可稱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別人之子又可稱為「令子」、「良子」、「不凡子」、「賢子」等。除此,還可用「男」、「子息」、「賤息」、「兒子」、「兒郎」、「兒男」等來稱呼子。若有幾個兒子則有「長子」、「次男」、「幼子」等稱呼。
(2)女:對女兒的主要稱呼。對別人的女兒往往稱為「愛」或「嬡」,也稱為「令嬡」、「閨嬡」。
(3)義子、義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養的子女,又稱「養子」、「養女」、「假子」。同時還有一個常見的代稱「螟蛉」。
(4)媳婦:對兒子之妻的稱呼。最初只稱為「婦」,後因兒子又稱為「息」,所以子之妻又稱為「息婦」,或寫作「媳婦」。
(5)婿:對女兒丈夫的稱呼,或稱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兒之夫還可以被稱為「女夫」、「半子」、「東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稱「賢婿」之類,岳家一般人都尊稱其為「姑爺」、「姑老爺」。
(6)孫:對兒子的子女的稱呼,或稱「孫息」、「孫枝」。「孫」又分為「孫兒」、「孫女」,「孫女」又稱為「女孫」。
(7)外孫:對女兒的子女的稱呼。女姓還可稱為「外孫女」。
令尊、令堂:對別人父母的尊稱
令兄、令妹:對別人兄妹的敬稱
令郎、令愛:對別人兒女的敬稱
令閫:尊稱別人的妻子
令親:尊稱別人的親人
6樓:夏_幻想
一、「令」: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前表示對別人
親屬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對別人父母的尊稱
令兄、令妹:對別人兄妹的敬稱
令郎、令愛:對別人兒女的敬稱
令閫:尊稱別人的妻子
令親:尊稱別人的親人
古代謙辭
(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
【愚】謙稱自己不聰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輕的人稱自己;愚見,稱自己的見解。也可單獨用「愚」謙稱自己。
【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如鄙人,謙稱自己;鄙意,謙稱自己的意見;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
【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謙稱自己;敝姓,謙稱自己的姓;敝處,謙稱自己的房屋、處所;敝校:謙稱自己所在的學校。
【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
【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
【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請求別人。如敢問,用於問對方問題;敢請,用於請求對方做某事;敢煩,用於麻煩對方做某事。
【拙】用於對別人趁自己的東西。如拙筆,謙稱自己的文字或書畫;拙著、拙作,謙稱自己的文章;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拙荊、賤內、內人:稱自己的妻子。
【小】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間的謙稱自己;小兒:謙稱自己的兒子;小女:
謙稱自己的女兒;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稱;小子: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小可(多見於早期白話):
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店:謙稱自己的商店。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沒有才智的)、不肖(沒有出息的),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家】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常用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尊、家嚴、家君:稱父親;家母、家慈:
稱母親;家兄:稱兄長;家姐:稱姐姐;家叔:
稱叔叔,等等。
【舍】 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稱弟弟;舍妹:稱妹妹;舍侄:稱侄子;舍親:稱親戚。
【老】 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用於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事物。如老粗:謙稱自己沒有文化;老臉:
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婦女謙稱自己;老和尚自稱老衲;老**自稱老臣。
(2) 其他自謙詞有: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朕(我,我的,從秦始皇開始專座皇帝自稱)、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女子自稱妾;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犬子、犬女:稱自己的兒女;笨鳥先飛:
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後,比別人先行一步;拋磚引玉:謙稱用自己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見,等等。
7樓:李明銳李超
漢朝: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孃」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戰國:對自己的父母稱「父親」、「母親」。男的自稱「男」或「兒」;女的自稱「女兒」。
稱別人的父親、母親謂「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母親謂「家嚴」「家父」和「家慈」「家母」。
唐朝:父親:家嚴,家君 父。母親:家慈 母
對自己已故的父親、母親稱「考」和「妣」;對別人稱自己已故的父母謂「先嚴」「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
關於年齡古代的叫法,古代關於年齡的稱呼
二十弱冠 三十而立 四十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 當而立感嘆弱冠,當不惑感嘆而立.人初生叫嬰兒,不滿週歲稱襁褓。2至3歲稱孩提。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10歲以下稱黃口。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古代嫡庶的一些問題,關於古代嫡庶稱呼的問題
1 兩種都對,庶出子女沒法教親生母親的一般是宮廷裡或者一些權貴家裡。但是大部分的中版下層家庭一般並不如權此,完全可以叫自己親生母親為母親,沒人的時候更是如此 宮廷除外,一般除了宋明,對首子或者獨子而言其他朝代基本庶出的母親就是一個死或者幽禁的命運 2 姨娘可以指小妾,也指母親妹妹。姨娘這種叫法也是比...
古代稱呼皇帝的老婆的爸爸媽媽怎麼稱呼啊
皇帝稱岳父為國丈,這是個官名,而丈母孃應該沒有官位,所以沒有具體稱謂。又或許會有稱號吧。男國杖,女未知 看電視看到的 古代皇帝怎麼稱呼他的一些妻子?皇帝是怎麼叫老婆的 一般都認為叫皇后,皇后這麼正式的稱謂一般在公共場合才會叫的,私底下皇帝稱皇后為 梓童 梓童 是從 子童 變化而來,而 子童 又是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