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藝術品與現代科技結合的例子

2021-03-08 19:43:15 字數 5251 閱讀 2351

1樓:司馬素枝篤妝

我們的祥雲火炬,就是明顯的古代藝術與現代科技結合的藝術品

2樓:匿名使用者

以藝術與科技完美的結合來進行發明創造,科學思維和藝術思維雖然方向不同,但更兼具融合相通、互補的一面,從「盤古開天」的神話中,先民的第一聲吶喊鑑定了動態藝術的存在,從原始時代敲打出的第一塊石器工具開始,不僅揭開了人類的文明史,它既是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也是一次造型藝術的創造與欣賞。 考古材料證明,早在原始社會,人類祖先就開始用獸皮、獸骨、象牙、羽毛來裝飾自己,尤其是新石器時期大量出現的彩陶,造型各異,在材料的選擇、成型技術和藝術加工等方面,都已達到較高的科技水平,如:大漢口出土的一件獸形器,整個彩陶造型猶如一隻仰首、豎耳、狂吠的動物(配圖)動物的口就是倒水的瓶口,它的臂就是陶器的把手,設計非常精巧美觀,又如馬家窯出土的一件尖底瓶,瓶上四方連續的旋紋,給人一種流動的韻律感,尖底瓶的造型不但美觀,上重下輕是為了便於傾斜汲水。

春秋戰國時代的科學技術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從而帶動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大發展,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冶鐵技術的進步,鐵製的生產工具在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中逐漸普及對於提高勞動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工藝美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春秋戰國時代的青銅工藝,從鑄造技術到藝術風格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鑄造工藝由傳統的漸鑄發展出了蠟模、焊接、鑲嵌等工藝,形制由傳統的禮器向著生活日用器轉化,紋飾出擺脫了商周時代獰歷森然的風格,神祕的宗教色彩逐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輕鬆自由的新風格,並出現了許多精美絕倫的青銅工藝器,如:曾侯乙編鐘(配圖)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編鐘,整套編鐘共65件,依大小不同分層排列,至今仍可演奏樂曲,它音律準確、音域寬廣、音色優美,體現了古代高度發達的鑄工藝和科技成就,每個編鐘造型獨特,以紋飾美化,多個編鐘組成統一的整體,其中託舉編鐘的銅人全身彩繪,束帶配劍,可見春秋戰國時代的青銅工藝是從一個側面向人們展示了那個時代在科學、文化藝術等領域的新成就。 秦漢時期的長信宮燈(配圖)造型別致,結構設計巧妙合理,宮女跪塵持燈,宮燈的煙氣通過右臂進入持燈人頭部、體內,菸灰貯留後再排出,以保持室內空氣清新,燈座可轉動,燈罩可啟合,可調節燭光的亮度與方向是古代工藝和科技結合的典範。

渾天儀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冶鑄技巧、機械構造等多方面的科技與工藝高度發展的結晶。從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發展的總趨勢來看,秦漢時期是一個走向衰落的時期,中國青銅藝術的輝煌已經成為過去,與戰國時代相比,秦漢時期的青銅器無論在數量還是品類上都減少了,造成這種現象比較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它工藝門類的發展,如釉陶和漆器等工藝的發展,它們以其製作簡便,質輕且表面光潔等特點優勢,逐漸代替了部分青銅器,冶鐵業的發展使鐵工具逐漸代替了銅工具。 唐三彩是燒製的一種低溫鉛彩釉陶器,當時的科學燒製技術促進出工藝水平的提高,宋朝的趙州轎(配圖)拱形的石橋符合了建築力學的要求,也滿足了人們視覺美感的需要。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發現的平形透視是西方在視覺藝術中的巨大貢獻,科學的透視原理的運用,加強了畫面的立體效果,在二維空間中體現了三度空間。解剖學的出現,不僅成就大批的藝術家邁向一個新的藝術領域,也使醫學,光學等科學得到了發展。 評議:

從石器、木器、陶器、青銅器到現代合金器皿,從埃及金字塔、萬里長城、屹立如林的摩天大廈到遨遊宇宙的空間飛行器,無不是古代造型藝術與科技結合的結晶,藝術美的規律影響著科學發展創造的規律,反之科技的進步發展也帶動了藝術的發展,「科學需要藝術,藝術出需要科學」。

3樓:匿名使用者

皮影戲用電燈照明幕布。

古人最早將藝術與科技結合的例子

4樓:匿名使用者

希望對你有幫助:愛因施坦認為,如果一個方程看上去不美的話,那理論一定有問題。在新的《藝術》教材中將「藝術與科學」的課題放入教材,與傳統的教材相比大不相同,教師在拿到教材時對藝術與科學的關係就必須做出思考。

在此,我就從藝術與科學的角度談談對這一課題的理解。

一、人文與科學的關係 先來看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與科學的關係。文藝復興解放了被宗教禁錮的思想,絕不僅侷限於人文文化,它涉及到思想文化領域的幾個方面,由人文主義運動、宗教改革運動和新科**動所構成,這些運動都滲透著一種理性主義,通過理性主義恢復了人的尊嚴。這個時期產生了許多思想和學術的巨匠,他們在科學與人文的領域中充分施展著多才多藝的天賦,他們跨文化創造的建樹起到了將科學與人文結合起來的作用。

在這方面可以列舉出許多人的名字,如里昂·巴蒂斯塔·亞爾培蒂、韋羅丘、米開朗基羅、達芬奇等。尤其是達芬奇,他不僅對各種藝術無不擅長,而且對各種知識也無不研究,從他的手稿就可以看出,他觀察和研究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包括了人文與科學的各個領域。他不僅是著名的畫家,還可以稱得上是雕塑家、工程師、建築師、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哲學家,而其在每一學科中,他都在當時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被公認為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最傑出的藝術家和科學家。

將科學與藝術結合最好的是達芬奇,可他並不是將科學與藝術結合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後一人,在科學家中李政道就是其一。李政道教授是物理學家,但他對歷史、詩詞、繪畫、**等文化藝術,特別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也十分喜好。他積極倡導將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從1987 年起,先後多次與藝術家合作創造藝術作品,舉辦「科學與藝術」研討會,並出版了《科學與藝術》的大型畫冊。

時至今日,科學與藝術的融通,應該是一種時代的要求,是人類自身發展的需求。它已不單在較高層次上廣泛進行,而且逐漸在成為一個「公眾話題」。 科學與藝術的融通體現在社會的各個方面。

例如我國提出的申奧口號,就是要把2023年北京奧運會辦成綠色的奧運、人文的奧運和科技的奧運。在教育活動中,科學與人文的並重已經成為了一種教育理念。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個性和諧健全的人,教育的功能就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

而一個科學與人文日益融通的社會就需要培養既有科學知識也有人文素養的全面發展的人才。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新課程的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

……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與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 」藝術課程在目標定位上,提出要以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和人文素質的整合發展為目標。在藝術門類、多學科的藝術教育活動中,通過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情感、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科學的聯結,達到學生藝術能力、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並進一步提出,藝術課程是一種人文課程,在這裡藝術與科學的關係已經是雙重的關係了,它同時體現出人文與科學的關係。

在新的教育理念中人文與科學的結合已成共識。

二、藝術想像、審美要求對科學的影響 新的《藝術》教材編寫原則中有一條是多門類、多學科相融合的原則。在編寫時注意到了科學與藝術的關聯,例如,中學教材第一冊安排了「藝術與數」的單元教學,使學生初步感受和發現藝術中的「美」與科學中的「數」的關係,溝通美與數的聯絡,從綜合的角度關注藝術、關注科學,達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使學生能在藝術與科學的關聯方面做些探索。第三冊的「表現星空」則從另一角度對藝術與科學的關係做出探索,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藝術與科學的關聯。

藝術的和諧與天體的規律之間觀念互動。科學的觀念和藝術的觀念可以通過互相借用、互相啟發、互相融通來促進二者的相互滲透。教材選擇從科學的角度切入來學習藝術的有關知識,不是簡單的一般意義上的詞語移植,而是在精神境界上趨向一致。

李政道說過: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它們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

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雕塑、**等,用創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貴,喚起越強烈,反響越普遍,藝術就越優秀。

科學,例如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對自然界的現象進行新的準確的抽象。科學家抽象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科學創造就越深刻。儘管自然現象本身並不依賴於科學家而存在,但對自然的抽象和總結乃屬於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和藝術家的創造是一樣的。

科學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一類特定的抽象和總結,適用於所有的自然現象,它的真理性根植於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它根植於整個人類,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由人類優秀文化積澱、凝聚、孕育而成的人文精神,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文精神是由優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內在於主體的精神品格。

人文知識、人文科學是泛指對社會現象、文化藝術進行研究的學科和知識。在藝術領域內人文與科學的結合將建立起一個生態文明體系。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又主動保護客觀世界,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係,建設良好的環境所取得的物質和精神成功的總和。

「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宇宙觀就是人文與科學的關聯,把人對自然的認識,自然對人類的作用緊密的聯絡在一起,建立和諧的文化生態環境,即生態文明體系。培養高素質的人必須在這樣的一個體系下進行,把人放在宇宙環境之下,把人放在歷史的「鏈條」上去,使其在綜合的文化環境氛圍中成長。在現實生活中藝術活動往往是綜合的,很少進行單一形式的活動,並且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圍中進行的。

中國教育存在的突出缺點:重教有餘,重學不足;灌輸有餘,啟發不足;複製有餘,創新不足。熊十力認為:

人的智慧(心智)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叫性智,一種叫量智。性智可以通過藝術、**、繪畫來培養;量智則可以通過分析、數學、物理的訓練來培養。人的性智與藝術有關,中國傳統文化很重視學琴棋書畫。

古人要學習的這些東西,所培養的就是人的性智,也就是把握全域性的能力。量智是指計算機能力與邏輯推理等,可以通過計算機來實現;而目前的計算機不能實現人的性智,因為人的許多知識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而且還包括許多直接經驗所獲得的知識、直觀的能力等,如果要機器完成這樣的一種直觀判斷就太難了。從人的智慧開發的角度來看問題,《藝術》教材在培養學生的性智的同時,與培養量智相結合,才是對學生進行全面藝術教育的路子。

正如姜璐教授認為對學生的培養要知識全面,數理結合、文理結合、技術與基礎的結合。當然藝術教育不可能包攬一切,建立新的「雙主題」的教學模式僅是為了確立一種新的教育理念而提出的現階段的教學方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藝術教育在科學與人文的相互融通下會有更多的教學方式出現,也正是我們的希望所在。有不少專家認為,未來的競爭表面上看來是科技競爭,但歸根結底是人才素質的競爭,而提高人才素質主要是人文和科學素養的共同作用,成功進行綜合藝術教育勢必對人才素質的提高發揮重要作用。

三、科學發現,科技進步對藝術發展的促進作用 在藝術與科學的融合中,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更為緊密。科技的發展為藝術提供新的表現手段,拓展了藝術的表現空間。例如:

公元前6世紀,畢達歌拉斯學派就把最新的科技運用到建築和**中,將琴絃長短粗細與音律的關係的研究運用到樂器製造中,將美與某種比例的關係研究運用到建築及**中。我國湖北隨縣曾候乙墓出土的銅編鐘,運用了當時十分先進的音律技術、冶練與鑄造技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是在當時數學、天文學、物理學高度發達的前提下建造的;西方油畫的發展與透視學、解剖學、色彩學、光學是分不開的。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藝術的式樣也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如:電影、電視、時裝、工業造型設計、電聲**等。 總之,現代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極大地豐富了藝術表現力,拓展了藝術表現空間:

如電腦繪畫、電腦設計建築、電子**、電腦動畫等已成現實。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在科學與藝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藝術與科學的溝通是必然之勢,讓藝術與科學在相互融合、相互補充中放射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http:

//****esph.***.

研究中國古代藝術的意義是什麼,研究中國古代藝術對現代人的作用是什麼

隨著我國社會的工業化,隨著商業經濟意識的普遍滲透,隨著文化全球化迅速 內,中國藝術也發生了容根本性的轉化,流行文化之潮的湧動,工具理性 技術主義的擴張,功利主義的泛濫,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衝擊,在藝術的領域中產生了許多負面的效應。因此,研究中國古代藝術,對於現代社會審美文化的改良與矯枉,具有重大的意義...

中國古代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中國古代的法和現代意義上的法有何區別

如果指整部法律,當然沒有 如果指法律原則 法律精神等,當然有 一 中國的現代法律,並非憑空而來,離不開法的繼承與法的移植。1 法的繼承 法的繼承是不同歷史型別的法律制度之間的延續和繼受,一般表現為舊法對新法的影響和新法對舊法的承接和繼受。中國的現代法律當然離不開中國古代的法律的繼承,只是這種繼承是一...

中國古代神話對現代文學的影響,中國古代神話對現代文學的影響的論文(四萬字左右,希望廣大朋友幫忙一下,謝謝)

中國古代神話源遠流長,它不僅給中國歷史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也 為中國文學史做出了一定的貢獻。1 它的題材內容和各種神話 人物對歷代文學創作及各民族史詩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它豐富的想象和 對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對後世作家的藝術虛構及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 接的淵源關係,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