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囚魂居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
上德的人,對人有德而不自以為德,所以才有德。下德的人,對人一有德就自居其德,所以反而無德了。因為上德的人,與道同體,道是無所為而為,所以他也是無所為而為。
而下德的人,有心為道,反而有許多地方卻做不到了。上仁的人,雖然是為,卻是無所為而為;上義的人,儘管是為,卻是有所為而為;上禮的人,就更過分了,他自己先行禮,若得不到回答,便不惜伸出手臂來,引著人家強就於禮。由此看來,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
等到步入禮的境界,是表示忠信的不足,禍亂也就隨之開始。至於以智慧去測度未來,不過是道的虛華,是愚昧的開始;更是愚不可及的事。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以忠信為主,而不重視俗禮;以守道為務,而不任用智巧;務必除去一切淺薄浮華等不合乎道的,而取用敦厚朴質等合於道的。
個人鄙見
字面之意就不多說了。德.仁.
義…真正做到位的人是不會讓你輕易看出他做事中的德仁義,相反做事居於形式與表面,處處體現其做事德仁義的人不是真正的德仁義。看似是個悖論其實則不然,少說多做,腳踏實地,真心誠意,事不為德,上德之德。
希望能幫到你!
如何理解「無為而無不為」,如何理解老子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這句話通俗的來講是不做什麼並不是不做什麼。老子他所提倡的是用一種 無為表現有為。好比汗初之時,因為之前常年戰亂,百姓苦不堪言,物資匱乏。劉邦便採取修養生息。到了漢武帝時國內兵強馬壯物資充沛。這邊是典型的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不做什麼,不刻意做什麼,不亂做什麼 無不為,沒什麼不能做,可以做很多,可以好好...
老子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老子的無為是什麼意思啊?
無為 就是不做復任何違反自然規 制律,又反對 以智治國 則是一種達至善治的智慧。先秦道家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太倉之粟陳陳相因。漢朝初年由於經過多年的戰亂以及秦朝的橫徵暴斂,唯有在上者無為,所以人民才能自化。老子 第五十七章中 自化 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賞罰。自三代以下者,自三代以下者,加以運用才能達到的...
老子的無為是什麼意思
老子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無,只有無才符合道的原則,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無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張.無為,即 不為物先,不為物後 順乎自然以為治.無為是實現無不為 無不治的前提和條件,以無事取天下 漢書 藝文志 說 道家的無為政治主張是 君人南面之術 道出了無為政治的基本精神.先秦道家無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