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求策瑜
《觀書有感》這首詩中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的詩句是: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部分版本寫為「問渠哪得清如許」)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作者]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名句賞析](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地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該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
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讚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
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2樓:hh平凡的小草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3樓:我愛蔣佳億
祕密說了就不是祕密了所以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
古詩詞名句填空。 1.《觀書有感》一詩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
4樓:編號
1.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3.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4.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5.黑雲壓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鱗開。
6.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
《觀書有感》這首詩中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的詩句是什麼?
5樓:武學陽陽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具體原文如下:
【觀書有感】(其一)
朱熹半畝方塘①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②。
問渠③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④來。
詩詞註釋
1、半畝,言其小也
2、鑑,鏡子
3、影,水中倒影
4、徘徊,流動不絕貌
5、渠,水,指方塘
6、如許,這樣。哪得,怎麼會。如許:這樣。
7、為,一作「謂」,答詞
主題思想
這首詩富於啟發而有歷久常新。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著來回閃動的天光雲影。要問這池塘怎麼這樣清澈?
原來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啊!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比喻學習,要不斷吸取新知識,才能有日新月異進步。
有人以為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所以只宜於寫景抒情而不宜於說理。這有幾分道理,但不能絕對化。因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現出來,從而使得它與景和情同樣富於吸引力。
同時,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勝的。(枚乘《七發》正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古今詩作中並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詩。
朱熹是劉子翬學生,他父親朱鬆文才也很好。也許由於父、師的影響,他在道學中對文學的評價是比較公正的,也寫出過一些富於生活氣息的好詩。如這兩首當然是說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免得停滯和僵化。
後一首寫人的修養往往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階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裡澄澈,無句無束,自由自在。這兩首詩以鮮明的形象表達自己在學習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啟發性,也並不缺乏詩味,所以陳衍評為「寓物說理而不腐」。
6樓:匿名使用者
【觀書有感】(其一)
朱熹半畝方塘①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②。
問渠③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④來。
《觀書有感》這首詩中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的兩句詩是
7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的《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有為有源頭活水來。為是第二聲。
8樓:匿名使用者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9樓:匿名使用者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注意 那讀「哪」 不要寫錯 「為」不要寫「唯」或"惟"
《觀書有感》這首詩中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的兩
朱熹的 觀書有感 問渠那得清如許,有為有源頭活水來。為是第二聲。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注意 那讀 哪 不要寫錯 為 不要寫 唯 或 惟 觀書有感 這首詩中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的詩句是什麼 觀書有感 這首詩中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
觀書有感其二從這首詩中你聯想到讀書的哪些體會
1.我們要不斷積累,才能厚積薄發 2.學習要有方法技巧 答 我聯想到的讀書體會是 讀書做學問,要日積月累,積聚雄厚的基礎,這樣才能讀得暢快,寫得得心應手,再大的困難也會迎刃而解,才會其樂無窮。答 我聯bai 想到的讀書體會是 du讀書做學問,要日積zhi月累,積聚雄厚的dao基礎,回這樣才能讀得暢快...
《觀書有感》最後兩句詩的意思《觀書有感》這首詩最後兩句詩是什麼意思
觀書有感 最後兩句詩的意思是 要問池塘裡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原文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賞析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