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的故事主要說明什麼,從沈括的故事你收到了什麼啟發?要結合實際談談你的感受。

2021-04-24 15:55:46 字數 6310 閱讀 6909

1樓:匿名使用者

這人吧!科學上是有大貢獻的,但在做人為官方面就太差了。

建議你看看有一本關於他的書。書名忘記了,學的太渣了!!!

2樓:匿名使用者

說明《夢溪筆談》是吹出來的(開玩笑,別當真)

從沈括的故事你收到了什麼啟發?要結合實際談談你的感受。

關於觀察與思考,沈括的故事能給你什麼啟示

3樓:匿名使用者

《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他是我國北宋時期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他會修水利、管財政,還會打仗、寫詩,還懂得考古、搞科學研究。總之,他樣樣精通,什麼事到他手裡,都難不倒他,而且做得十分出色。沈括的才智超群,是個神童、天才嗎?

不,他與常人一樣。但是沈括的才智與他童年時代的生活環境有關。沈括的父親是個地方官。

小小的地方官常常要受到調遣,沈括就跟著父親走南闖北,雖然不能安居樂業,倒也飽覽了各地風光,熟悉了各地風土人情。再說沈括的個性好動,他不喜歡成天關在書房裡讀書、寫字、做文章,他喜歡走出書房到外面去遊玩。他愛看這看那,他愛聽這聽那,他愛問這問那,有時他還動手摸這摸那,一切事物在沈括眼裡都那麼好奇:

他看漁民們駕著小舟趕鸕鶿下河捕魚;他又聽漁民們講怎樣從海裡捕上一條比船還要大的鱷魚;他問農民為什麼高山桃花比山麓的桃花開得晚;他在陝北看到當地居民們用罐子收集從地底下冒出來的石油,用來點燈。沈括也參加收集,並親自動手燃燒石油收集煙炱製成墨。沈括少年時代就是這樣一個熱愛課餘生活的人。

他什麼都想看,什麼都想聽,什麼都要問,什麼都想參加,什麼都想動。把這些看來的、聽來的、問來的、動手做過的,都一一記下,成為一則一則材料,後來經過核實整理都收集在《夢溪筆談》這部書裡了。因此它的內容豐富極了。

《夢溪筆談》一書單單論述自然的就涉及到天文、地理、地質、物理、數學、化學、氣象、生物和醫學等各個方面,其中還有許多是沈括在實踐中的創見。如果沈括成天關在書房裡讀書寫字能積累這麼淵博的知識嗎?能有所創見嗎?

當然如果沈括不重視讀書,沒有文化作基礎,他從實踐中得來的如此豐富的實踐知識就無法把它記載下來,傳給後世;反過來說,如果沈括不注重、不熱愛多方面的課餘活動,他就得不到寶貴的實踐真知。書讀得再多、再好,也還是在前人的經驗、理論上兜圈子,難有新創見。因此《夢溪筆談》是沈括青少年時期課餘活動和事業嘗試的結晶。

4樓:匿名使用者

各種問題是不是和科學有關,是不是適合我們研究的問題,也就是說不需要豐富的知識通過自 身努力就能找到答案的問題, (如研究恐龍為什麼會滅絕這樣的問題就需要很多知識,不是我 們目前能解決的) ,是不是通過觀察、調查、實驗等**活動可以獲得到答案的(如 ufo 的 疑問,就沒有辦法做實驗)?只有問題具有研究價值和研究可能,才能獲得預期的答案)所 以提出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是進行科學**的良好開端,只要大家留心,選擇適合我們的問 題,肯動腦肯動手,我們就會有所發現有所得。

5樓:匿名使用者

笫十二小寶你回來了一切正常家坪鎮枕無無無無無無無無無無無無無無無無無無無無無無無無無無無

讀了這段話,覺得沈括是個什麼樣的人?對你有什麼啟發?

6樓:雲紫貝貝

④讀了這段話,你覺得沈括是個什麼樣的人?對你有什麼啟發?

答:沈括從小勤學好問,從來沒有停止過思考和觀察,最終到深山寺廟有所發現。在學習上,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

7樓:傻傻的

我也在做這個。。。。我也想問。。。

不過,我寫的是,沈括是個善於提問和善於觀察思考的人。。

8樓:能愉介信瑞

我以後在對待問題的時候,要像沈括一樣有嚴謹和求實的態度,並且親力親為地去探索和研究出問題的答案。

「沈括運糧」的故事是怎麼回事

9樓:匿名使用者

軍糧運送之難

(原文):凡師行,因糧於敵,最為急務。運糧不但多費,而勢難行遠。

予嘗計之,人負米六鬥,卒自攜五日干糧,人餉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鬥,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盡;若計復回,只可進九日。二人餉一卒,一去可二十六日;(米一石二斗,三人食日六升,八日則一夫所負已盡,給六日糧遣回,後十八日,二人食日四或並糧)。叵計復回,止可進十三日。

(前八日日食六升,後五日並回程,日食四升並糧)三人餉一卒,一去可三十一日,米一石八斗,前六日半四人食日八升,減一夫,給四日糧;十七日三人食日六升,又減一夫,給九日糧;後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並糧。計復回止可進十六日,(前六日半日食八升,中七日日食六升,後十一日並回程日食四升並糧)。三人餉一卒,極矣。

若興師十萬,輜重三之一,止得駐戰之卒七萬人,已用三十萬人運糧,此外難復加矣。(放回運夫須有援卒,緣執行死亡疾病,人數稍減,且以所減之食,備援卒所費)。運糧之法,人負六鬥,此以總數率之也。

其間隊長不負,樵汲減半,所餘皆均在眾夫,更有死亡疾病者,所負之米,又以均之,則人所負,常不啻六鬥矣。故軍中不容冗食,一夫冗食,二三人餉之,尚或不足。若以畜乘運之,則駞負三石,馬、騾一石五斗,驢一石,比之人運,雖負多而費寡,然芻牧不時,畜多瘦死,一畜死,則並民負棄之,較之人負,利害相半。

(卷十一)

(譯):一般軍隊出行,從敵方獲取軍糧是最要緊的急務。運糧不僅費用多,而且難以載糧遠行。

我曾經計算過,每人背米六鬥,士兵自己攜帶五日干糧,每人供一個士兵,一行可達十八天;六鬥米,每人一天吃兩升,兩個人吃,正好十八天吃完;如果以往返計算,只可吃九天的行程。兩個人供一個士兵食糧,一行可以達二十六天;(一石二斗米,三人每天吃六升,八天的話一個背夫所負的糧食已經吃完,給他六天的糧食遣回,後十八天,二個人每天吃四升或乾糧)。如果以往返計,只可有十三天的路程。

(前八天每天吃六升,後五天加回程,每天吃四升加乾糧)三個人供一個士兵,一行可供三十一天,一石八斗米,前六天半四個人每天吃八升,派返一個背夫,給他四天口糧;十七天三人每天吃六升,又送加一個民夫,給他九天口糧;後十八天,二個人每天吃四升加乾糧。計算往返的話只可前行十六天的里程,(前六天半,每天吃八升,中間七天每天吃六升,後十一天加回程每天吃四升加乾糧)。三個人供一個士卒吃用,已為最大極限。

如果興兵十萬人,管護輜重的有三分之一,能夠戰鬥的士兵只有七萬人,而運糧的民夫要用三十萬人,此外很難再增人了。(放回運夫要有兵卒護援,由於路途中死亡疾病,人數會不斷減少,而那些省下來的糧食,以備護援兵卒吃用。運糧的制度,每人平均以六鬥計算,這是個總計方法。

其中隊長不背東西,打柴汲水的人揹負減半,多出斤重部分平攤給眾民夫,更有死亡疾病不能背米的,他們應負的重量,又平均分攤,那麼每個人所負的重量,常常不止六斗的重量。因此軍中不容許多餘的飯口,一個多餘的人吃飯,就要兩三個人**他,還有可能供不夠。如果以牲畜運糧,駱駝可以負三石,馬、騾一石五斗,驢一石,相比於以人運糧,雖然負多費少,但如果不按時喂草,牲畜多會死亡,一個牲口死掉,它馱負的糧食也得扔掉,相比用人背扛,有利有弊,利害均半。

(評):宋時戰爭中還沒有特別重的軍械,僅糧食一項就耗費人力量力如此,可以想見窮兵黷武之罪。隋煬帝三伐高麗,最多一次共有戰士一百三十八萬人,可以想象要用多少民夫啊。

沈括對歷史有哪些貢獻

10樓:淚

貢獻:記錄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沈括詳細記述了慶曆年間布衣畢昇發明活泥字印刷術的全過程及字印的下落,這種活泥字印刷術被譽為「沈存中法」。比德國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沈括是樂律行家,據《宋史『藝文志》載,沈括還撰寫過《樂論》、《樂器圖》、《三樂譜》、《樂律》等著作,可惜巳佚。《夢溪筆談》中與**相關的記述有40多條,研究並闡述了古代**的音階理論;記述了沈括對唐宋燕樂的研究心得,如燕樂起源、燕樂二十八調、唐宋大麴的結構和演奏形式、唐宋字譜等;並考證了部分樂器的形制、用材、流佈與演變。

錢塘沈氏有收集藥方的傳統,受家學傳統影響,沈括也注意蒐集醫方,並彙整合兩本醫藥學著作《良方》和《靈苑方》(早佚),本著為病人負責的精神,沈括收方必「目睹其驗」,並將實物與文獻對證,對藥物名稱和功效進行考證,糾正其中的錯誤。

沈括在醫藥學上的貢獻還表現在:①《良方》中詳細記述了秋石陰陽二煉法的程式要訣,有論者認為應屬世界上最早的「提取留體性激素」的製備法;②《夢溪忘懷錄》中關於「藥石井」的記述,被認為是最早的磁化、礦化水製備法;③《夢溪筆談》中還對一些礦物的藥用價值進行了記錄,如莽草、天竹黃等。

沈括還首創了用「飛鳥圖」來繪製地圖,以代替傳統的循路步法制圖。「飛鳥圖」 也就是「取鳥飛之數」,用的是飛鳥直達的距離,類似航空拍攝,這使地圖的精確度大為提高。

沈括視察河北邊防的時候,還曾經把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在木板上製成立體地理模型,呈現給神宗。這是中國地圖史上木質地形圖的第一次明確記載,比瑞士十八世紀出現的地理模型圖早七百年。

沈括小時候的故事

11樓:我不會玩魚人

沈括是北宋時期的文學家、科學家,著有《夢溪筆談》一書。小時候,沈括有一個愛刨根問底的習慣,喜歡琢磨一些別人想不到的問題。

四月的一天,沈括正在自己家的庭院裡背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突然,一陣風吹來,將院中樹上的桃花吹落在地。他想:

為什麼山下的桃花四月已經凋謝了,而山上寺廟裡的桃花卻剛剛開放呢?白居易連這點常識都不知道?還號稱大詩人呢?

母親為了讓沈括弄清楚這個問題,特意讓他邀請幾個同伴一起到山上散散心。沈括他們來到山上,果然滿山的桃花正在怒放,這可把小沈括難住了。

同樣是桃花,為什麼這裡的卻開得這麼晚呢?突然,一陣冷風吹來,他頓時恍然大悟,拍著自己的腦門大聲說:「我明白了!

原來是山上地勢高,溫度低,所以花開得就晚啦,這是由氣候條件決定的!」

小沈括回到家後,立即把這一重大發現記錄下來。從此,沈括對氣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閱讀有關氣象的書籍,注意氣象的變化,立志要做一名氣象學家。

12樓:金果

小時候,沈括

有一個愛刨根問底的習慣,喜歡琢磨一些別人想不到的問題。四月的一天,沈括正在自己家的庭院裡背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突然,一陣風吹來,將院中樹上的桃花吹落在地。

他想:為什麼山下的桃花四月已經凋謝了,而山上寺廟裡的桃花卻剛剛開放呢?白居易連這點常識都不知道?

還號稱大詩人呢?......母親為了讓沈括弄清楚這個問題,特意讓他邀請幾個同伴一起到山上散散心。沈括他們來到山上,果然滿山的桃花正在怒放,這可把小沈括難住了。

同樣是桃花,為什麼這裡的卻開得這麼晚呢?突然,一陣冷風吹來,他頓時恍然大悟,拍著自己的腦門大聲說:「我明白了!

原來是山上地勢高,溫度低,所以花開得就晚啦,這是由氣候條件決定的!」小沈括回到家後,立即把這一重大發現記錄下來。

從此,沈括對氣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閱讀有關氣象的書籍,注意氣象的變化,立志要做一名氣象學家。後來,沈括博覽群書,對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無所不通。晚年的時候寫下了《夢溪筆談》這本鉅著。

書中記載了當時氣象科技發展的最高成就,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科學遺產。

擴充套件資料:

沈括多才多藝,是一位博學家。他的《夢溪筆談》一書,內容涉及天文、氣象、曆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藥、地質、地理、文學、史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

這廣博的知識,是沈括刻苦學習得來的。沈括為了測定北極星的位置,在3個多月中,每天晚上 起床3次(上半夜、 午夜、 下半夜各一次),**天象,畫上星圖。

3 個多月中,共畫了200多幅圖。那時候沒有鬧鐘,這樣每夜準時起床3次,是何等不容易呀。沒有堅強的毅力,是辦不到的!

沈括被罷官以後,被軟禁在湖北隨州一個又冷又潮溼的廟——法雲禪寺裡,他整整花了3年時間,編繪出了全國地圖。原來,他早就想著手這一工作,平時隨身帶著圖稿,到什麼地方就畫一點。

從著手畫草圖開始,到最後完成,前後共花費了10多年時間!沈括很喜歡親自動手做實驗。比如,為了研究共振現象,他剪了一個小紙人,「騎」在一根琴絃上,再撥動另一根琴絃。

看到那小紙人也振動起來,便斷定這根琴絃在共振。沈括很謙虛,常向各種人請教,「或醫師,或里巷,或小人,以至士大夫之家,山林隱者,無不求訪」。

他到了延安一帶,便去察看石油,並把自己的見聞寫進了《夢溪筆談》。在中國歷史上,「石油」一詞,最早就是見於《夢溪筆談》這本書。

他在杭州看到人們用畢昇創制的膠泥活字排字印刷,就詳細調查了製作過程,還了解了畢昇的生平,寫入《夢溪筆談》。如今,人們只有從這本書中才能瞭解到畢昇的生平。

如果不是沈括把他記來,恐怕後人就不知道畢昇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了。沈括看問題很精細,常有自己獨特和精闢的見解。比如,在開封的相國寺裡有一幅壁畫,畫著一個絃樂隊在演奏。

有人看了以後,說畫家畫錯了:當管樂演奏者在吹「四」字音的時候,那個彈琵琶的居然與大家不合調,手指不是在撥「四」字音所在的上弦,卻是掩著下弦。

沈括看了之後,卻認為畫家很高明,深知**。他說:絃樂跟管樂不同。演奏管樂時,手指頭 掃在什麼音,就發生什麼音,是同時的。演奏琵琶則不同,只有當手指撥絃之後,才會發音。

動作是早於聲音。 正因為這樣, 當管樂的演奏者奏「 四」字音時, 彈琵琶的人的手指看上去不在彈「四」字音。大家聽了沈括的高見,都異常佩服。

沈括和郭守敬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沈括主要成就 治理一方且寫了 夢溪筆談 郭守敬主要成就 制訂 授時歷 西夏治水 製造天文測量儀器。人物簡介 沈括 1031 1095 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 科學家。沈括出身於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遊各地。嘉祐八年 1063年 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神宗時參與熙寧變...

沈括的故事,謝謝,麼麼噠!今天要

沈括 1031 1095 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 科學家。沈括出身於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遊各地。嘉祐八年 1063年 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 檢正中書刑房 提舉司天監 史館檢討 三司使等職。元豐三年 1080年 沈括出...

「沈括運糧」的故事是怎麼回事,華容道的故事到底是怎麼回事?

軍糧運送之難 原文 凡師行,因糧於敵,最為急務。運糧不但多費,而勢難行遠。予嘗計之,人負米六鬥,卒自攜五日干糧,人餉一卒,一去可十八日 米六鬥,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盡 若計復回,只可進九日。二人餉一卒,一去可二十六日 米一石二斗,三人食日六升,八日則一夫所負已盡,給六日糧遣回,後十八日,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