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何寓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什麼意思

2021-05-27 23:07:18 字數 5034 閱讀 7282

1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金剛經的心中心。蕅益大師說:『金剛般若大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足以蔽之。

』也就是說,這一句話可以包括本經的全部金剛般若的玄義,大師又說:生心無住非二,『唯無住故生心』。經雲:

『應生無所住心。』『應如是生清淨心。』故知所生的心,即是清淨無住的心。

本文開頭便引世尊成道時所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就直指眾生的本心與十方如來的妙明真心無二無別。

既然是這樣,那為什麼眾生又在昏昧顛倒之中,那就是世尊當時緊接著說的『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只因眾生執人(人我執)、執法(法我執)著一切相。妄念相續從無間斷,所以雖有真心,但不能顯現。

也就是不能證得。所以金剛般若首勸大家離相無住,若能生無所住心,便離一切垢染纏縛,便是清淨心,即是妙明真心。《心賦注》曰:

『無住心體,靈知不昧。』又『心常寂是自性體,心常知是自性用。』『故云寂知,亦云寂照,亦云無相之知,亦云無知之知。

』『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一切知者,此心即是一耳。』百丈禪師說: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也即是說,頓然脫出六根六塵,純真不二的心光,炳然現前。)臨濟禪師所說的『歷歷孤明』。

(此處的『孤』字、『獨』字,可與一真法界的『一』字同參。)都是指示所生的心。蕅益大師又說:

『唯生心故無住。』所生心既是清淨心,無所住心,所以生心自然無住。一燈之光可頓破千年陳暗。

大師又云:『生心二字,尤為下手工夫。以凡夫不生出世心,故恆住生死。

二乘不生上巨集下化深心,故恆住涅槃(有餘涅槃)。唯菩薩不住六塵而行六度,故能如所教住,名第一義住,亦名住於佛住。』又說:

『言無住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二邊,不住中道,故名無住。言生心者,生上求心,生下化心,生折伏心,生攝受心,遍於法界,窮於三際,故名生心。』上之無住生心,功德殊勝,不可思議。

生心與不住不二,故可終日生心終日無住,終日無住終日生心,此實深契不二的大乘菩薩境界。不是凡夫與阿羅漢緣覺等所能了知。後世學人通病,常把本人的體會當作大乘深旨。

而不知無相生心,實非凡夫與別教的地前三賢所能行。幽溪大師在《般若融心論》中指示很詳盡,現在擇要介紹:自有生心而不能無住者,事度菩薩是也。

自有無住而不能生心者,藏通二乘(緣覺與阿羅漢)是也。……自有無住非生心,生心非無住者,別教(天台宗判唯大乘之教為別教)地前(指登地以前十住十行十向,地前三賢之位)是也。自有即無住而生心,即生心而無住者,別教地上是也。

可見這不是具縛凡夫所能辦到的。凡夫舉體在妄想執著之中,曾無一念清淨,怎能生起清淨心。(唯有靠持名唸佛法門暗合道妙。

)世尊因須菩提問,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降伏?云何應住?如來的答覆:

『應如是生清淨心。』要生一個清淨的心,不是斷滅。要生離相的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句話是約在**的三分之一處。六祖當時到客店送柴,聽客人誦經到此處,他就猛醒,直奔黃梅,見到五祖。五祖叫他作務。

他說:『阿那自家日生智慧,不知更作何務?』後五祖專給他講此經,又到此處,六祖當下大悟,他說: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效能生萬法。』五祖便付衣缽。

可見般若玄妙不可思議。六祖初聽便超神秀(他當時是五祖會中的上首,後是武則天時代的國師,不是凡流)。第二次再聽到無住生心便徹悟本心,頓登祖位。

五祖開始用《金剛經》教導大家,到了六祖以後,《金剛經》就成了家喻戶曉的經典了。

2樓:匿名使用者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兩句經,是金剛經中最緊要的關節,今略說之。金剛經是實相般若,佛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可以開學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剛經,都是破相顯體。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兩句,乃體用並顯。云何體用?「應無所住」是體,「而生其心」是用,用不離體,體不離用。

「應無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亦不落無,方是金剛本旨。所以六祖聞此二句,立時悟道。然則六祖何以一聞便悟?

當知六祖乃肉身菩薩,早已見性。何以故?試看六祖偈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於此偈語,知六祖已悟無住本性之體,而未明生心起用之妙,故令三更入室。傳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句,六祖大悟體用不二之理。

後來即依此教化學人,大振宗風。

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既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有什麼我執、煩惱、生死、無明可住?

若執著無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當知真空不空。

云何不空?空寂靈知,起用自見。用云何起?

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願無盡之菩薩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無我心。

如是等心,皆是無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淨心,亦即是佛心。而眾生所生之心,乃貪心、我執心、貢高心、差別心,乃至八萬四千煩惱心。

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業識心,亦即是眾生心。所以者何?因眾生處處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淨,心不清淨,即不能悟得實相真心。

故學佛人慾悟實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則一切不住,真心自見,即是道心。道從心生,心由道見。講到究竟,這一個道字,也不可說。

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路絕。此理微妙,初學人不易領悟。佛要人領悟實相無相,離念即是真心,故說「應無所住」。

佛又要人領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說「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來似覺矛盾,其實就是如是。

3樓:匿名使用者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易筋經》、《洗髓經》總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裡的句子。六祖慧能大師聞《金剛經》開悟,所聽到的就是這兩句。這是什麼意思呢?

應無所住,就是叫人不要有所住,也就是不要執著,要坦然,緣來則應,去而不留。要超脫,要空,乃至連超脫與空都無所住。生其心,就是生清淨心。心無雜念,纖塵不染。

《金剛經》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為最堅固之物,金剛鑽能破一切物體。故常用金剛來比喻佛法能破一切法,能立一切法。

般若是大智慧,波羅蜜是彼岸。修證《金剛經》能破一切法,斷一切煩惱,能脫離苦海,到達彼岸,而成無上智慧。

當年佛祖拈花,傳給迦葉涅

4樓:匿名使用者

應無所住指的是智慧的義理,相應你還有執著的分別意識,而對應生其無所住之心!這是指明你修心的方向。

面對物質世界,你的心意對應物質,意識自然會跟隨外境,有東西、南北、上下、左右等種種事物的念頭,而物質對應你的此心,則其此心,本來面目是沒有分別的。

假如心有分別,那一定不是心,不過是意識的客塵的流動;心就是心,本來無一物;物質既是物質,隨性無常而有因果生滅,它們不過投影在心裡,如同影像,既是幻造物。

意識相應本心,不生不滅;意識隨應無常之物,將把你這個人帶往因果的無常,而有生有滅。

5樓:蘇文達拉

王東嶽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什麼意思

6樓:我是一個麻瓜啊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思:人應該對世俗物質無所執著,才有可能深刻領悟佛。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剛經》。關鍵是「住」和「心」二字,住,指的是人對世俗、對物質的留戀程度;心,指的是人對佛理禪義的領悟。人應該對世俗物質無所執著,才有可能深刻領悟佛。

意即不論處於何境,此心皆能無所執著,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執著,猶如生根不動,則無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論於何處,心都不可存有絲毫執著,才能隨時任運自在,而如實體悟真理。

我國禪宗六祖惠能未得法前,五祖弘忍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得傳衣缽。

7樓:q王小年

意思:人應該對世俗物質無所執著,才有可能深刻領悟佛。

出自:《金剛經·莊嚴淨土》

節選: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翻譯:所以,須菩提,諸大菩薩,知道一切相都是虛幻的,應當如是生無上正等正覺的清淨心,不應當住在物質現象上,而想要生無上正等正覺心,人對世俗物質無所執著,才有可能深刻領悟佛。

《金剛經》內容節選:

1、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出自《金剛經·如理實見》

解釋:佛是不可以形相來見的,拿形相來見佛,就錯了。

2、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出自《金剛經·無得無說》

3、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出自《金剛經·非說所說》

解釋:教育法只限於教育法,教育的目的是使你懂得那個東西,如果抓住老師的教育法當成學問就錯了。

4、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出自《金剛經·淨心行善》

解釋:真正的佛法是平等,無有高下的。

5、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出自《金剛經·一體同觀》

解釋:這一切人的心啊,都不是心。他並沒有說這一切人不是人心啊!眾生的心還不只是人的心,包括狗啊,牛啊,螞蟻啊,小昆蟲這一切生命,都不是心,叫它是心。

8樓:笑呵呵笑呵呵

這句話出自《金剛經》。據說當年六祖就是偶然聽到這句話而頓時開悟的。

日常生活中,人們是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來接受外界的資訊,從而引起思考。眼看到一處美景,就會開心,這就是「住景」而生「心」(生心,就是引起思考);聽到**就會感到舒適,就是住聲而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指不接收外界世界的干擾,從而使得自己什麼都不想,思維的內容為空。

這樣就漸漸進入禪境了。

脩金剛經可以這樣修的:每天堅持讀幾部金剛經,只管一心一意地讀,形成習慣,持之以恆。這樣慢慢地就會智慧開啟,慢慢地明白**的內容了。

然後又慢慢地按照金剛經教的法門去修,就是金剛法門了。金剛法門非常殊勝的。

9樓:西江水

應無所住,就是「空」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才可以明心見性,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都是一樣。都是為了明心見性。

10樓:靄靄停雲

【佛光大辭典】: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剛經》。關鍵是「住」和「心」二字,住,指的是人對世俗、對物質的留戀程度;心,指的是人對佛理禪義的領悟。人應該對世俗物質無所留戀,才有可能深刻領悟佛。

意即不論處於何境,此心皆能無所執著,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執著,猶如生根不動,則無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論於何處,心都不可存有絲毫執著,才能隨時任運自在,而如實體悟真理。

我國禪宗六祖惠能於未出家前,於市中販柴為生,偶經一客舍,聞誦金剛經,至此語,心即開悟,頓萌出家之志。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的意思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出自金剛經第十篇。意思是說 做事不要去祈求結果,但要有認真去做的心。放在俗世簡單來說 就是你只管按你的本意去做,不要去擔心做出來的結果。這樣就沒有困憂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是 金剛經 裡的句子。所謂 無所住 就是叫人不要執著,要坦然,緣來則應,去而不留,要超脫。所謂 生其心 就...

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晒意思,君子無所爭,必也射手 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是什麼意思

我很疑惑。要是戰爭時期別人欺負你也不爭嗎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手 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是什麼意思 一 作文要學會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古人這些總結,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 積累 在寫作中的重要性.平時靠積累,考場憑發揮 這是考場學子的共同體會.一 語言方面要建立 語彙庫 ...

老婆應不應該住姐姐那裡

可以的,但是如果你回來了,如無特別情況,應該回來與你一塊住 你又不在家,你老婆去她姐姐家很正常啊,你要是回家了,她自然就回家了啊 我覺得這不是什麼問題啊,你別發愁了。你老婆肯定是覺得姐姐特別親,不是什麼外人,她姐姐歡迎她去,她一個人週末在家又無聊,她就去了。你家應該是跟父母一塊住吧,畢竟她覺得你的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