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角度賞析魯迅的秋夜,從一個角度賞析魯迅的秋夜

2021-06-14 16:25:14 字數 5146 閱讀 5636

1樓:彥小筱的家

可以從魯迅當時在秋夜的心情和環境描寫上來著手,還可以留意文章中的顏色和經常出現的笑,這是《野草》的第一篇,有很多意象的東西,這些你要聯絡一下,看看他的指代意義,希望可以幫助你。我建議你可以再看看魯迅的其他文章,最好對他的整體有個瞭解,這樣好一點。

2樓:匿名使用者

我都忘啦魯迅寫過這篇文章

魯迅的《秋夜》摘抄賞析

3樓:匿名使用者

賞析:第三段作者以簡約而異常形象的筆觸刻劃了小粉紅花的形象,善良、弱小而富有美麗的夢幻,她出身低微,不知道名字,而又十分柔弱。這是一個可愛而又可憐的形象,象徵了當時的青年知識分子以及許許多多倍受惡勢力摧殘壓迫的弱小者。

原文: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麼名字,人們叫他們什麼名字。我記得有一種開過極細小的粉紅花,現在還開著,但是更極細小了,她在冷的夜氣中,瑟縮地做夢,夢見春的到來,夢見秋的到來,

夢見瘦的詩人將眼淚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訴她秋雖然來,冬雖然來,而此後接著還是春,蝴蝶亂飛,蜜蜂都唱起春詞來了。她於是一笑,雖然顏色凍得紅慘慘地,仍然瑟縮著。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此文寫於2023年9月的北京。當時,在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相互勾結實行統治的情況下,中國北方的民主革命處於低潮。

同時,“五四”退潮後新文化戰線發生了**,思想界起了巨大分化,原來“同一戰陣中的夥伴”,“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而且北京的文化界和教育界又掀起一股提倡國粹、整理國故,妄圖將青年重新拉回故紙堆的復古思潮。

面對這些社會的變故和強大的統治勢力,作者魯迅不免孤寂、彷徨,時而感到一種“成了遊勇,布不成陣”的苦悶,但他沒有喪失勇氣和信心,一方面急切地找尋生力軍,一方面孤軍奮戰,堅忍地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鬥爭。這篇散文詩,正是作者在這種思想情感所作。

求魯迅的《秋夜》評析

4樓:十三

孤獨探索者的內心獨白

——魯迅《秋夜》賞析

劉真福魯迅寫本文的時候,正是“《新青年》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的時候,他“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陣中的夥伴還是會這麼變化”,感到苦悶、孤獨,彷彿“在沙漠中走來走去”(《自選集》自序》)。在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北京,籠罩在一片黑暗之中。但是魯迅並未消沉下去,而是繼續以筆為**,同黑暗的社會作頑強的鬥爭。

這是一篇含蓄雋永的散文,通過描寫肅殺、寒冷的秋夜中的各種景物,表現了作者當時孤獨、苦悶、激憤的心境,體現了作者與惡勢力進行不妥協鬥爭的精神。文章描寫的是秋夜裡一些有特徵、有象徵意義的事物,景物描寫背後貫穿的是深沉含蓄的情感線索;在行文上,則以“我”的視點遊動為轉移。

寫後園:“……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為什麼反覆點明棗樹?

歷來有爭議。大概是為了表明棗樹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表明作者在各種景物中突出棗樹的形象。另外,作者還有可能是為了表現一點語言的諧趣。

此數語可視為本文文眼,就像“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是《荷塘月色》中的文眼一樣,因為它們是寫“我”的孤憤心境的起點,是理解本文寫景意蘊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關紐。

寫夜空:它奇怪而高,非常之藍, 著著星星的冷眼而自以為大有深意,並給大地降下繁霜。其特點是:高遠,冷漠,險惡。它象徵著黑暗勢力,或者象徵著黑暗社會。

寫小粉紅花:它是無名花,開得極細小,凍得紅慘慘的,可還做著春天的夢。其特點是:弱小,受害,純真,盲目樂觀。它象徵著社會上心地單純而善良的受壓迫的弱勢人群。

寫棗樹、夜空和月亮:棗樹比小粉紅花看得、想得更遠;它光禿禿的,帶著皮傷,但仍不顧一切地直刺著天空和月亮。其特點是:

清醒,沉著,孤獨,疾惡如仇,堅強不屈。它象徵著寧願粉身碎骨也要與黑暗社會鬥爭到底的鬥士。夜空的形象在這裡有所變化,“不安了”,“避開棗樹”,暴露了色厲內荏的另一面。

月亮也被棗樹刺得“窘得發白”,“也暗暗地躲到東邊去了”,原先它像夜空一樣囂張,現在比夜空還要脆弱。

寫夜遊的惡鳥:它發出怪異可怖的聲音,擾亂夜的安寧。其特點是:恐怖、孤立。它象徵著什麼,歷來有爭議;比較多的看法是象徵著破壞黑暗統治秩序的孤獨鬥士。

以上是後園的景物描寫,接下來便是室內景物描寫。主要描寫了小青蟲。它在玻璃窗戶上亂撞,投奔光亮,落入火中。

其特點是:弱小,莽撞,可愛,可憐。它象徵著投奔光明卻無謂地犧牲了的幼稚的人們。

另外,全文還描寫了時隱時現、貫穿全篇的“我”。這是一個線索人物,一個孤獨而憤懣的探索者的形象。從表面看,處處寫景,卻處處有“我”,處處在描寫“我”眼中的景,表達“我”的觀感。

在“我”的眼裡,棗樹是他印象最深的景物,“一株是棗,還有一株也是棗樹”,感覺如此單調,隱約反映他內心的孤獨;夜的天空陰冷、陰險、陰毒,同時又虛張聲勢,色厲內荏,“我”在向讀者暗示夜空是加害於生靈的惡勢力的總代表,他對它帶著厭惡和仇恨的感情;在“我”的眼裡,小粉紅花在死亡臨近的時刻,還“瑟縮地做夢”,“我”對她的同情與憐愛隱然可感;棗樹不顧自身的傷痛和危險,矢志不渝地與製造黑暗與寒冷的夜空搏鬥,並最終取得勝利,“我”對他懷有敬意,有人說它是作者人格的外化,乃“知音”之論;小青蟲追求光明,卻不慎自投燈火,“我”對它既憐憫、同情,又讚歎。

至於“我”的外在形象,於開篇即已出現,在觀察室外景物時隱隱現出一個懷著沉重而憤懣的心情的孤獨者形象;轉身到室內後,心情始有鬆快,到最後,“我打一個呵欠,點起一支紙菸,噴出煙來,對著燈默默地敬奠這些蒼翠精緻的英雄們”,已經不再諱言“敬奠”,表明態度。在昏暗的燈光的背景中,一個孤獨的思想者形象躍然紙上。

本文寫景狀物採用了擬人的手法,賦予事物以人的形貌行為、性格氣質、思想感情,但也不違背事物自身邏輯。如寫夜空,星星 著冷眼,“口角上現出微笑”;寫小粉紅花,“瑟縮地做夢”,“夢見瘦的詩人將眼淚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寫棗樹,光禿的枝丫“欠伸得很舒服”,對強大的夜空和月亮要一意地制其死命,同時對弱小的小粉紅花有心靈感應,知道她在做什麼夢;寫小青蟲,“在燈的紙罩上喘氣”,這與其說是寫“我”的觀察,不如說是寫想象。這些景物是“我”呈現幻覺的狀態下看見的,但都緊扣了景物和各自特徵,例如“口角上現出微笑”,天空怎麼有“口角”?

初讀不明所指,細味之卻彷彿看到月亮(疑是下弦月)的模樣。

本文寫秋夜的景物,看似很散,難以把握,但由於有感情的線索,散亂的景物就有機地組成一體了。在行文上也有巧妙的過渡銜接。第一段點明棗樹,第二段便描寫棗樹上面的夜空;第二段末說夜空將繁霜灑在野花草上,便有了第三段對小粉紅花的描寫。

寫夜遊的惡鳥是從室外向室內的過度。先寫回到室內旋亮燈火,於是有了撲燈的小青蟲;寫小青蟲,便有了“敬奠”之情。這種過渡轉接,自然、暢達而緊湊。

總的說來,作者表達思想感情非常含蓄,但細加琢磨,線索、層次還是清晰的。

(《秋夜》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的高中語文實驗課本《文學作品選讀》上冊的課文 )

5樓:匿名使用者

《秋夜》的寫法朦朧,不似一般的愛情散文詩,通篇裡,沒有出現“愛”、“情”之類的字眼,但在各種意象,字裡行間都可以看出這是一篇魯迅與許廣平“遇到火”之後的隨感。而這種愛的感覺,是渺茫的,是無希望的,充滿著悲劇色彩。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文章一開頭就定下了這冷靜陰鬱的調子,給人感覺到一種孤寂的寒意。秋夜,“夜的天空,奇怪而高”,“彷彿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再看見。

然而現在卻非常之藍,閃閃地 著幾十個星星的眼,冷眼。這夜,是奇怪的,是冷峻的。似乎有著極強的壓迫力,似乎也即將遠去。

”這正如中國幾千年來的婚姻文化制度,在經歷了漫漫的歷史長河之後,在新思潮的衝擊之下,極力地維護著尊嚴,卻仍然阻擋不了衝破囚籠的勇士。許廣平正是這樣的一個勇士,經過了“繁霜”,做著小粉紅花的夢、

小粉紅花“在冷的夜氣中,瑟縮地做夢,夢見春的到來,夢見秋的到來,冬的到來。”許廣平是經過婚姻文化桎梏的,但終因反抗而解脫,她在解脫後希望著美好的未來,盼望“春的到來”。而那時,許廣平慢慢地從對李小輝的感情中解脫出來,也在夢到新的春天,“夢見瘦的詩人將眼淚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訴她秋雖然來,冬雖然來,而此後接著還是春,蝴蝶亂飛,蜜蜂都唱起春詞來了。

”此句讀來讓人感覺許廣平受著一個“詩人”的影響,那個“詩人”給了她春的希望。她對魯迅本有著敬佩之情,或許在相處中,已產生了愛慕之情。這,已被魯迅所察覺。

棗樹,是詩人形象的化身,是深受封建婚姻約束,嚮往著自由婚姻的詩人。“他簡直落盡了葉子,單剩乾子。”,“有幾枝還低壓著,護定他從打棗的竿梢所得的皮傷,而最直最長的幾枝,卻已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

”魯迅與朱安的結合是封建婚姻的犧牲品,他不滿於這種婚姻,卻又受傳統的約束無法掙脫而“落盡了葉子”,護著皮傷之中又不忘與傳統婚姻抗爭,反對傳統,希望把天空刺破。“棗樹知道小粉紅花的夢”,“也知道落葉的夢”,這是兩個反方向,秋後有春,春後是秋。魯迅感到了他的愛情是如此的渺茫。

“天空”其實也預感到了危險,“彷彿想離去人間,避開棗樹”,魯迅的思想中透露著反傳統的一面,銳利的鋒芒使得封建婚姻文化欲遠離人間,為什麼他會如此地“一意要制他的死命”?許是他發現了他與許廣平之間的感情,那是兩個都欲新生的人。

“哇的一聲,夜遊的惡鳥飛過了。”這是覺醒的聲音,是叛逆與反抗傳統的“惡鳥”,魯迅聽到了“夜半的笑聲”,“這聲音就在我的嘴裡”,這是魯迅發自內心的笑,暗示著他想衝突封建婚姻,把握愛情。“我也即刻被這笑聲所驅逐,回進自己的房。

”似乎又怯弱了。這也正是造成魯迅感覺愛情渺茫的原因之一。

“後窗的玻璃上丁丁地響,還有許多小飛蟲亂撞。”小飛蟲嚮往著光,追求著真理和光明,這正是那群挽留魯迅任教的女學生們。“一個從上面撞進去了,他於是遇到火,而且我以為這火是真的。

”這是散文詩的詩眼。“我以為”是詩人的一種感覺,他感覺到了火是真的,也就感覺到了兩人之間的愛情火花,其中的“他”字也別有用心,用一個男“他”,既包括了許廣平,也包括了魯迅自己,說明他不僅感覺到了許廣平對他的愛情,也感覺到了他對許廣平也產生了感情。詩寫於2023年9月15日深夜而許廣平等女學生挽留魯迅那天正是9月15日,挽留中許廣平的表現是最為激烈的,或因“愛”而挽留,或因“敬”而挽留,總之魯迅認為了“火是真的”而有了隨感。

“棗樹又要做小粉紅花的夢”,魯迅渴望愛情。“看那老在白紙罩上的小青蟲,頭大尾小,向日葵似的,只有半粒小麥那麼大,遍身的顏色蒼翠得可愛,可憐”,魯迅對“小青蟲”充滿了憐惜和愛意,這種感覺是愛情產生後的感覺。可是小青蟲“老”了,憐惜感覺出了“火”卻沒有看到希望,他看到的是小青蟲的死亡,看到的僅僅是無希望的愛情。

“他敬奠這些蒼翠精緻的英雄們”,他敬佩為愛而犧牲性命的英雄,看到了他們不可能的前途,是充滿悲劇色彩的愛情。其原因之一是魯迅是受封建婚姻約束的,有名份上的妻子,二是魯迅與許廣平年齡上的差別使魯迅認為不可能,三是魯迅的身體狀況差又受人冷漠,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魯迅“我以為這火是真的”,而未必是真的,許廣平沒有說過,魯迅沒有說過,他有的只是一種感覺。

《秋夜》是魯迅的一篇愛情散文詩,是在語言中和寫作時間上可以感覺到的,他是魯迅心靈中的隱祕。

魯迅的《一覺》的批註,急急急,魯迅的《秋夜》摘抄賞析

賞析 第三段作者以簡約而異常形象的筆觸刻劃了小粉紅花的形象,善良 弱小而富有美麗的夢幻,她出身低微,不知道名字,而又十分柔弱。這是一個可愛而又可憐的形象,象徵了當時的青年知識分子以及許許多多倍受惡勢力摧殘壓迫的弱小者。原文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麼名字,人們叫他們什麼名字。我記得有一種開過極細小的粉...

魯迅作品中的《秋夜》的第一句賞析

魯迅故意藉助冗長的筆墨,傳達單調 無聊 乏味之感,而這正是他當時思想苦悶的真實寫照。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文章一開頭就定下了這冷靜 陰 鬱的調子,給人感覺到一種孤寂的寒意。魯迅的 秋夜 摘抄賞析 賞析 第三段作者以簡約而異常形象的筆觸刻劃了小粉紅花的形象,善...

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對下面句子作賞析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人性中的善良比喻成螢火蟲一樣的微弱的光,即使是這樣也能被母親煽亮,突出了母親的善良與熱心,這個比喻將抽象化為具體,使語言表達更加生動形象。運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母親的話語帶給無數陌生人的溫暖以及悔改,寫出母親的善良 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把凶惡的陌生人的善良比作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