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水西彝族的婚姻與家庭
水西彝族又稱“烏蠻”、“羅羅”、“羅落”、“落落”、“倮羅”、“倮倮”、“盧鹿”等。
羅羅社會的婚姻到了元、明時期還殘留母系繼承製下的群婚制,同時又流行轉房制度。這一事實被李京詳細的記錄在其《雲南志略》中:“夫婦之禮,晝不相見,夜同寢。
子生十歲,不得見其父。妻妾不相妒忌。……嫁娶尚舅家,無可匹者,方許別娶……凡娶婦必先與大奚婆(男巫)通,次則諸房昆弟皆舞之,謂之和睦;後方與其夫成婚。
昆弟有一人不如此者,則為不義,反相為惡。正妻曰‘耐德’,非耐德所生,不得繼父之位。若耐德無子,或有子未及娶而死者,則為之娶妻,諸人皆得亂,有所生,則為已死之男女。
酋長無繼嗣,則立妻女為酋長,婦女無女侍,惟男子十數奉左右,皆私之。”以上文字說明,當時羅羅社會的婚姻關係相當的自由與混亂;宗教的勢力與活動深刻的對羅羅社會的婚姻產生影響,這從大奚婆(男巫)享有對新婚婦女的初夜權即可看出;同時交織著群婚制與轉房制,兄弟可以依次對新婚婦女行夫婦之禮,則說明時下流行的是轉房制。
無獨有偶,馬可波羅在行經建昌至金沙江一線的羅羅聚居區時,也將此種情況記錄在其《馬可波羅行記》 中。現引用如下:“設有一外人或任何人奸其妻女、其姊妹或其家之其他婦女者,居民不以為恥,反視與外人奸宿後之婦女為可貴。
以為如是其神道偶像將必降福,所以居民情願聽其婦女與外人交。”此外,羅羅不僅尊重、善待、歡迎他人至自家與家中女子行夫婦之禮,而且尚有規矩可循。《馬可波羅行記》 中記載道:
“設其見一外人覓求頓止之所,皆願延之來家,家主人命其家人善為款待,完全隨客意所欲;囑畢即離家而去,遠避至其田野,待客去始歸。客居其家有時亙三四日,與其妻女姊妹或其所愛之婦交;客未去時,懸其帽或其他可見之標識於門,俾家主人知客在室未去。家主人見此標識,即不敢入家。
此種風俗全州流行。”以上資料,進一步證實了,在羅羅人社會的婚姻中,母系繼承製下的群婚制,在元、明時期還相當的風行。
彝族有什麼特點
2樓:
1、民居
彝族的房屋結構有的地區和周圍漢族相同,涼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頂、土牆;廣西和雲南東部彝區有形似“幹彝族欄”的住宅。土掌房--彝族獨特的民居建築:彝族的"土掌房"與藏式石樓非常相似,一樣的平頂,一樣的厚實。
所不同的,是它的牆體以泥土為料,修建時失用夾板固定,填土夯實逐層加高後形成土牆(即所謂"乾打壘")。平頂的製作也與石樓相似,也具備晒場的功能。土掌房分佈在滇中及滇東南一帶。
這一帶土質細膩,乾溼適中,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條件。
2、服裝
彝族服飾,多姿多彩,風格獨具,形態有近千種。歷史上,由於彝族支系眾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飾區別明顯,樣式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滿目,各具特色,並且以大量銀製品和刺繡裝飾,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繡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
3、風俗
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十月年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曆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在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彝族根據彝歷選定年節。
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裡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
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當年雨水充足。
4、**
彝族民間歌謠歌和謠是兩種有差異的文學表現形式,歌因配樂和受曲調變約,一般節奏比較緩慢。謠不配樂,沒有曲調,取吟誦方式,章句格式比較自由,節奏一般比較緊促。歌和謠,也常統稱為‘歌謠’。
民間歌謠常簡稱為民歌”。
根據其產生領域及歌唱場合的不同,彝族民歌可分為生產民歌和生活民歌,生產民歌就是所謂的勞動歌,勞動歌是生產勞動中產生並經常在生產勞動中歌唱的歌謠,按現在的分類,生產分為農、林、牧、副、漁等,因此勞動歌也分為農、林、牧、副、漁等歌謠。
勞動歌具有放鬆心情、協調勞作、傳授生產知識的特點。生活歌謠包括創世歌和民俗歌,民俗歌又包括生活習俗歌、人生禮俗歌和歲時節令歌等。生活習俗歌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相關歌謠,具體表現為苦歌、兒歌和情歌等。
5、飲食
彝族的主食為土豆、玉米、蕎麥、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類、豆類、蔬菜類、調料類、飲料類。肉食類以牛、羊、豬、雞為主,待客需殺牲,以殺牛為貴,羊、豬次之。
豆類多為黃豆、胡豆、碗豆等,黃豆的一種食法彝族稱為“都拉巴”,即將黃豆磨成漿,連糟加酸菜煮吃。
3樓:老北雪
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禮節
涼山彝族**風格古樸,品種繁多,民族特色鮮明而濃郁。
彝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是副業,手工業生產也相當發達。
4樓:意境的意境的意
神經病吧開個玩笑啦難怪
彝族有哪些特點
5樓:吉木哈學
彝族能成copy一個有別其他民族的群體,是有其許多獨特的社會文化特點,彝族語言文字,民族習俗,社會組織結構,彝族人的體質特點等與其他民族不一樣.因此,你這個話題大,不能一兩句能解答,只要你閱讀彝族文獻,去彝族地區體驗以下生活,就能真實地瞭解一些彝族的特點。
彝族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6樓:life無明小魚
彝族服飾特點分**服飾,婦女服飾,女童服飾分別進行說明:
1、**服飾
男子多蓄髮於頭頂,彝族稱“字爾”或“字木”。這是一種古老的傳統裝束。男孩在四五歲時,頭前頂留一塊方形的頭髮,成年後將其挽成一個髮髻。
人們視其為天神的代表,認為它能主宰吉凶禍福.所以神聖不可侵犯,任何人不能觸控、戲弄。因此漢語稱其為“天菩薩”。
頭上纏著青藍色棉布或絲織頭帕,頭帕的頭端多成一尖錐狀,偏鑑於額前左方,彝語稱為“茲提”漢語名“英雄結”。
青年人多將英雄結紮得細長而挺拔,以示勇武,而老年人往往是粗似螺髻,以表老成。彝族男子以無須為美,從年輕時起就常將鬍鬚拔去。男嬰左耳穿孔,稍長即戴耳環。
2、婦女服飾
婦女上衣毛、棉、絲制、排襟、前襟、後項圈和袖口用綵線挑有圖案花紋。領口周圍綴以金器、銀器、珠寶和玉器。有的飾以盤扣,用彩色絲線纏繞,形狀各異頗具匠心。
甘洛彝族女服中襟為多,獨具風采。聖乍地區的兔毛背心又別具一格,即在青底彩花的坎肩袖籠底邊鑲上一圈雪白的兔毛,華美富麗。婦女多著百褶長裙,用寬布與窄布鑲嵌橫聯而成。
童裙以紅、白色為主,或幾色相間,青年以紅、藍、白色或紅藍白色相間為主,老年以青、藍色或青藍色相間為主。
2、女童服飾
彝族女童蓄髮以後梳單辮垂直於腦後。**歲時,將單辮盤於頭頂四周,辮尾綴以紅色棉線,辮上有時扣以弓形小木梳為飾。出嫁時則分流雙辮、交叉盤壓在頭帕上。
如尚未出嫁而已達成年期者,亦可擇日分梳雙辮。至乍地區青年戴紅裡青面雙層繡花頭帕,依諾地區是一二米藍布折成數層頂於頭上。所地地區是一長條青布,花線扎邊,折戴頭上。
擴充套件資料
服飾彝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自然環境複雜,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其服飾在質地、款式、紋式等方面形成了明顯的地域特徵。大體可根據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個彝族聚居區分為六大型別。
1、涼山
涼山彝族傳統服飾,男女皆穿右衽大襟衣,披擦爾瓦、披氈、裹綁腿,平時跣足,冬天穿麻鞋。男子頭纏中髻,不同次方言區的樣式不同,左耳戴蜜臘珠、銀耳環等飾物。男褲在北部方言區根據不同的次方言有“大褲腳”、“中褲腳”、“小褲腳”之別。
婦女著百褶裙、戴頭帕,生育後,可戴帽或纏帕,喜佩耳飾、手飾,戴銀領牌。傳統衣料以自織自染的毛麻織品為主,傳統色彩為黑、紅、黃三色。圖案紋飾多為雞冠、羊角、火鐮、蕨草、窗格等動植物和生活物品。
2、烏蒙山
烏蒙山彝族服飾男女均為青、藍色大襟右衽長衫或短衫,長褲,纏黑色或白色頭帕,系白色腰帶,著繡花高釘“鷂子鞋”或“鷹頭鞋”。男子服飾無花紋,披羊毛披氈,女子服飾領口、袖口、襟邊、下襬均飾彩色花紋組合圖案。
3、紅河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為多,幾何紋次之。
4、滇東南
滇東南地區彝族**款式為右襟或對襟上衣、長褲,個別地區著裙。**為對襟衣,外套坎肩,著寬檔褲。服飾工藝有挑花、刺繡、鑲補、蠟染等。
5、滇西
滇西地區彝族婦女多為前短後長的右大襟衣,下為長雲南大理彝族分支臘羅女盛裝褲,系圍腰,套坎肩。巍山、彌渡兩縣婦女佩戴羊氈裹背。男子著右大襟長衫、羊皮坎肩、寬褲腳、頭包青帕。
6、楚雄
楚雄地區彝族**為右大襟短衣和長褲,少數地區上著對襟衣,下著花裙。工藝以鑲補、平繡為主,圖案多為花卉。祿勸、尋甸等地婦女的盛裝是古老的貫頭衣,這種服飾前短後長,寬大無袖。
男子服飾為對襟小褂,披羊皮褂,長褲,還保留有著火草布、麻布衣的習俗。
7樓:軒的曉依
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繡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和雲南的彝族穿裙子外,其他地區的彝婦女都穿長褲,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繡有精緻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繡有精美多彩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繡更是光彩奪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鮮豔的綴有紅纓和珠料的雞冠帽,雞冠帽常用布殼剪成雞冠形狀,又以大小數
十、數百乃至上千顆銀泡鑲繡而成。居住在山區的彝族,過去無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氈。它形似鬥蓬,用羊毛織成,長至膝蓋之下,下端綴有毛穗子,一般為深黑色。
彝族少女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童裙,梳的是獨辮,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舉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誌著該少女已經長大**,15歲以後,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長裙,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繡滿彩花的頭帕,把童年時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著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有約三寸長的頭髮一綹,漢語稱為“天菩薩”,彝語稱為“子爾”。
這是彝族男子顯示神靈的方式,千萬不能觸控。外面裹以長達丈餘的青或藍、黑色包頭,右前方紮成拇指粗的長椎形的“子爾”--漢語稱“英雄髻”。男子以無須為美,利用閒暇把鬍鬚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綴紅絲線串起的黃或紅色耳珠,珠下綴有紅色絲線。
男子多蓄髮於頭頂,彝族稱“字爾”或“字木”。這是一種古老的傳統裝束。男孩在四五歲時,頭前頂留一塊方形的頭髮,成年後將其挽成一個髮髻。
人們視其為天神的代表,認為它能主宰吉凶禍福.所以神聖不可侵犯,任何人不能觸控、戲弄。因此漢語稱其為“天菩薩”。頭上纏著青藍色棉布或絲織頭帕,頭帕的頭端多成一尖錐狀,偏鑑於額前左方,彝語稱為“茲提”漢語名“英雄結”。
青年人多將英雄結紮得細長而挺拔,以示勇武,而老年人往往是粗似螺髻,以表老成。彝族男子以無須為美,從年輕時起就常將鬍鬚拔去。男嬰左耳穿孔,稍長即戴耳環。
彝族女童蓄髮以後梳單辮垂直於腦後。**歲時,將單辮盤於頭頂四周,辮尾綴以紅色棉線,辮上有時扣以弓形小木梳為飾。出嫁時則分流雙辮、交叉盤壓在頭帕上。
如尚未出嫁而已達成年期者,亦可擇日分梳雙辮。至乍地區青年戴紅裡青面雙層繡花頭帕,依諾地區是一二米藍布折成數層頂於頭上。所地地區是一長條青布,花線扎邊,折戴頭上。
三個地區都是生小孩後將帕換帽。聖乍、依諾地區換為荷葉形夾帽,所地地區技為竹架青布圓頂帽。也有用黑色長布纏頭的,布約3釐米寬,盤繞頭四周,盤出10釐米左右。
突出愈大者愈貴,如過去黑彝貴族女子,不分成年與否、生育與否,均通用。女子未成年前,耳上常掛紅綠珠,大如豌豆,以鐵絲串四顆成一串,長三四釐米,系紅色棉線穿於耳際。或戴紅色石質小圈,用線穿入圈中,分掛耳際。
成年或梳雙辮時始戴耳環。耳環為珊瑚、銀泡、石料耳珠,玉、貝、銀耳牌,大都為圓星形。銀質或銅質的式樣較多。
最普通的是三合式或四合式聯合花苞,中嵌料質紅豆。舊時黑彝貴族女子常帶倒形花蒂式.下垂用銀絲編成的細帶五條,每條尾端有圓墜,搖曳別緻。衣領是單獨的一條,不和上衣相連,上綴有銀苞泡花,前面正中扣連處有一長方或梅花形領牌。
婦女上衣毛、棉、絲制、排襟、前襟、後項圈和袖口用綵線挑有圖案花紋。領口周圍綴以金器、銀器、珠寶和玉器。有的飾以盤扣,用彩色絲線纏繞,形狀各異頗具匠心。
甘洛彝族女服中襟為多,獨具風采。聖乍地區的兔毛背心又別具一格,即在青底彩花的坎肩袖籠底邊鑲上一圈雪白的兔毛,華美富麗。婦女多著百褶長裙,用寬布與窄布鑲嵌橫聯而成。
童裙以紅、白色為主,或幾色相間,青年以紅、藍、白色或紅藍白色相間為主,老年以青、藍色或青藍色相間為主。童裙裙短,一般為兩節,腰小擺大。**為三節,上節為腰,中節直桶狀,下節成細密格紋。
長裙的特點在於下節的層層皺摺,所以俗稱“百褶裙”,以多褶為貴。舊時裙式長短與身份有關,黑彝女子長裙拖地,行走時塵土飛揚,以示尊貴。所地地區羊毛裙質地柔厚高雅,中部桶狀窄長,紅色,下節藍色細褶均勻齊整,其下橫間以紅、白、黑細條紋,色調和諧,再下是青色,膝蓋處百褶四散,成喇叭狀。
行則褶皺閃動,輕盈飄逸。彝族婦女以針筒、口弦和避邪用的獐牙、麝香為胸飾。腰際佩掛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飾各種紋樣,襯以不同包布縫成,上端開口,下綴五色飄帶,掛於左方腰際,實用又美觀。
腕飾以金、銀、銅、玉、石質手鐲,戴金銀或石料鑲金銀馬鞍形、貓眼形戒指。貴婦人還佩戴金、銀、銅質鏈、鎖、墜等頭、胸、背飾。
彝族男女都外著“察爾瓦”和彼氈。“察爾瓦”彝名“瓦拉”形似披風,用攆制的粗羊毛線織布縫製而成,一般13幅,每幅寬七八釐米,多染為深藍色。以聖乍地區的最為華麗,邊緣鑲有紅、黃牙邊和青色襯布,下邊吊有30釐米長的繩穗。
被氈用兩公斤左右羊毛縫製而成,薄如銅錢,折以6釐米寬的皺摺.一般為30至90折,上方用毛繩收為領。多為原色或藍色。察爾瓦和披氈是彝族男女老幼必備之服,白天為衣,夜裡為被,擋雨擋雪,寒暑不易。
彝族有什麼特點,彝族有些什麼特點?
彝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四川 雲南 貴州 廣西四省,主要聚居地是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這些聚居地大部分是山區,有一部分是高寒山區。所以氣候多變,有 十里不同天 的諺語。彝族地區有極豐富的自然資源。農作物品種多樣,產品極為豐富。彝族地區森林分佈廣泛,樹種 野生動物 藥材繁多。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
我國少數民族彝族,他們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彝 族的服飾,多姿多彩,風格獨具。歷史上,由於彝族支系眾多 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飾區別明顯,樣式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繡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 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著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有約三寸長的頭髮一綹,漢語稱為 天...
彝族婚禮習俗,彝族結婚有什麼習俗嗎?
彝族結婚的習俗主要有新娘子餓食餓水 搭青棚 潑水 唱娶親歌 喝茶和糖水 拜別祖宗等。除此之外,新娘這邊還要有以一對年輕夫婦為主,其餘為新娘同伴 小輩的送親隊伍。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我國雲南 四川 貴州 廣西等地區。根據2010年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彝族人口約有870萬人。關於彝族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