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大乘佛教,什麼是小乘佛教 先有哪個 怎麼轉變的

2021-06-30 13:46:53 字數 5547 閱讀 7797

1樓:匿名使用者

先有小乘佛教,後來在公元前1世紀,因為對戒律的不同理解,分為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不認同,僧人可以不可以儲有金錢等五問題與大乘佛教有不同理解。但,都是一樣的佛**,一樣的信仰。

都是佛教。

2樓:匿名使用者

嚴格的說,小乘佛法應稱作“上坐部”。大乘佛法應稱作“大眾部”。小乘佛法是佛教的根本。所以應該明瞭。如果你到泰國或緬甸去的話,稱人家小乘法,人家會不滿意的。

3樓:匿名使用者

小乘遠離一切煩惱。認為斷滅了一切事相就是空了。可是,沉醉在自己製造的空裡不正是一種有嗎?

所以,大乘是明白無所住,就是連小乘的空都是無法執著的。所以,小乘就往往躲避喧囂,而大乘就深入世間,不過大小乘是同時存在的,因為對佛所說法的理解不同所以產生了這樣的分歧。

4樓:佛教徒

出離心 菩提心 是他們的區別之處

至於見解嘛 其實沒什麼高下了

小乘言 人空

大乘言 人法皆空

一起有的 沒有轉變

佛說法是一味 眾生根基不同有大小

5樓:匿名使用者

果位不同。

因此適合不同人修行。

6樓:匿名使用者

在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逝世後,佛教內部由於對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有不同的理解和闡發,先後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派別。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時期的先後,可歸納為大乘和小乘兩大基本派別。

“乘”是梵文yana(音讀“衍那”)的意譯,指運載工具,比喻佛法濟渡眾生,象舟,車能載人由此達彼一樣。“小乘”(hinayana ,音讀“希那衍那”),原為大乘佛教(mahayana,音讀“摩訶衍那”)出現後(約公元一世紀左右),對以前原始佛教(指公元前六世紀至四世紀時期,釋迦牟尼及其

三、四傳**時的佛教)和部派佛教(指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一世紀時期上座部、大眾部各部派佛教)的貶稱,而“大乘”則為該派對自己的褒譽。如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等南亞、東南亞各國,所傳為小乘系統佛教,但至今他們自稱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稱號。現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稱謂,則並不寓有褒貶之意。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主要可以從信仰修證和教理義學兩個方面來考察。

首先,從信仰修證方面來說,小乘部派佛教奉釋迦牟尼為教主,認為現世界只能有一個佛,即釋迦牟尼,不能同時有兩個佛。信仰者通過“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養,可以達到阿羅漢果(斷盡三界煩惱,超脫生死輪迥)和辟支佛果(觀悟十二因緣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則認為,三世十方有無數佛同時存在,釋迦牟尼是眾佛中的一個。

信仰者通過菩薩行的“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修習,可以達到佛果(稱“菩薩”,意為具有大覺心的眾生),擴大了成佛的範圍。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斷除自己的煩惱,以追求個人的自我解脫為主,從了生死出發,以離貪愛為根本,以滅盡身智為究竟,純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譏諷他為“自了漢”。大乘佛教則自稱佛法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國淨土為目標。

他認為,修證需要經過無數生死,歷劫修行,以“摩訶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覺),除斷除自己一切煩惱外,更應以救脫眾生為目標。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強調要適應世間,開大方便門,以引渡眾生。

其次,從教理義學方面來說,小乘佛教總的傾向是“法有我無”,即只否定人我的實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實在性。而大乘佛教則不僅主張人無我,而且認為法無我,即同時否定法我的實在性。在乘佛教對“法無我”的理論分析,又可以分為兩大派:

一為初期大乘佛教(約公元一世紀至五世紀),由龍樹、提婆創立的中觀學派(在我國稱為大乘空宗)。它主要闡發諸法“性空假有”的理論,即認為一切現象(諸法)都是因緣(各種條件)而起,是無自性的,因而是空。但這種空又不是虛無,其假有的現象還是有的。

所謂假有是針對小乘認為諸法在概念上是實有的理論而發的,也就是說諸法只是一種“假名”而已。龍樹、提婆認為,用這樣的理論來分析諸法,既不著有(實有),也不著空(虛無的空),這就是所謂的“中道觀”。二為中期大乘佛教(約公元五世紀至六世紀),由無著、世親創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國稱為大乘有宗)。

它主要闡發“萬法唯識”的理論,即認為一切現象均依“阿賴耶識”(亦稱第八識,藏識等)緣起,阿賴耶識能發生一切法。也就是說,他們認為一切法都存在於認識之中,認識無非是心意識的分別作用,因此整個宇宙除了各種不同的認識外,再沒有什麼實體了,因此叫做“萬法唯識”。公元七世紀後,印度佛教開始走向衰微,密教(後期大乘)代之而起,已無重要義理可言了。

此外,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編集的經典作為立論之依據。小乘佛教的主要經典(以漢譯名稱)有:《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等。

大乘佛教的主要經典則有:《大般若經》、《妙法蓮華經》、《華嚴經》、《大涅盤經》、以及《大智度論》、《中論》(龍樹造)、《瑜伽師地論》(傳為彌勒造)、《攝大乘論》(無著造)、《唯識三十論》(世親造)等等。

佛教約在西漢末、東漢初(公元一世紀左右)傳入我國,至東漢末,才開始有佛經的大量翻譯。當時有兩位著名的譯經者,安世高和支婁迦讖。安譯出大量小乘經典,支則譯出大量大乘經典,在社會上都有相當的影響。

因此,在我國,大小乘佛教幾乎是同時傳入。然而,就佛教以後在我國發展的情況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發展。小乘佛教雖也出現過一些學派和學者,但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小乘佛教的各種經典、教理和戒律等只是備參考而已。

大乘佛教在我國可以說得到了創造性的發展。東晉時期大乘空宗般若學受到當時玄學的影響,在社會上十分流行,對般若“性空說”的解釋,有“六家七宗”之多。東晉名僧僧肇,著《物不遷論》、《不真空論》等評述了各家理論的得失,對以龍樹為代表的大乘中觀學派的思想作了通俗、準確的闡發。

這一學派發展到隋代,形成了以吉藏為代表的“三論宗”(以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為所依經典),它基本上繼承了印度大乘中觀學(空宗)的思想。而唐初著名學僧玄奘西行求法,回國後大力弘揚無著、世親的思想,譯出《唯識三十論》以及**、難陀等十家解釋“唯識”義的《成唯識論》一書,其大**窺基又著《成唯識論述記》等,從而創立了“唯識宗”,它基本上繼承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思想。

除此之外,陳隋之際形成的“天台宗”和唐代中期創立的“華嚴宗”,則已不能簡單地用原來印度大乘某派的說法予以框範了。因為在他們的理論中,吸收了大乘各學派的說法,以至中國道教、儒家等思想因素,已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了。當然,如果就“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為所依經典說,可以說空宗色彩稍多些。

“華嚴宗”以《華嚴經》為所依經典,則可說有宗色彩稍多些。至於在唐代中期形成的“禪宗”、“淨土宗”等宗派,則更是為印度佛教所未有,而完全是由中國佛教徒所獨創的大乘佛教宗派。他們具有通俗、簡明的教理,廣泛的融合和適應性,因此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具有深遠的影響。

大乘密教也在中唐時期傳入我國,以後主要在**、內蒙古等地區得到發展,流傳至今。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7樓:仁昌居士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為:流傳地區不同、宗旨不同、起源不同。

一、流傳地區不同

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包括了中國內地,也包括了韓國、日本、越南這一帶。

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暹包括了印度、暹羅北部和中部地區。

二、宗旨不同

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主張行菩薩道,要普渡眾生。

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以自我完善與解脫為宗旨。

三、起源不同

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是脫胎於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大乘佛教的源頭。

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發展於印度,阿育王時代派遣多位法師向各地和國外傳播發展。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8樓:加班不光榮

大乘佛法是菩薩的心度心智。大乘佛法講的是救度一切眾生,菩薩非但知道自己很苦要救度,還要救度眾生,例如當一個災難來臨時,當一個人救人的時候,他會想到先救誰後救誰嗎? 菩薩是不分這些的,只有當人面臨死亡的時候,才會有這種分別心,當然不管什麼人都會救。

然而在人間學佛象這種大乘佛法救度一切眾生的非常少,因為人有分別心。菩薩說:救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尤如恆河沙數一樣即沒有數量,而且菩薩救人在大乘佛法裡叫平等普度,即在普度眾生時是平等的,不論任何情況,是不論男女老幼,和不論貧福貴濺。

比如:今天在這聽**開示的人,每個人的道行不一樣,理解的程度不一樣,接受的能力不一樣,而**是平等的給每位**講解,但是每位**所接受的能量是不一樣的,是不平等,這個不平等是你們自己造成的而不是**造成的,**給了你們等同的能量,而你們是否都能接受,這在於你們自身接受的能力與修為。

小乘佛法在救度眾生時,是看人而立,即要看對方是誰,不喜歡的不度,有執著心,我喜歡的人我度,我不喜歡的人就不度,我們要修學大乘佛法救度一切有緣眾生。小乘佛法還有一個就是眾生不求,不度。你們現在有沒有這種現象嗎?

人家不求你,你就不度。人家不求你,你們會想到主動去救度人家嗎?佛法說“無緣不度”,不是說永遠不度,而是等到因緣成熟再救度,千萬不要誤解。

菩薩的智慧是圓融的,是正等正覺,修學佛法要全面精進,而不是說高興就度,不高興就不度,沒有緣分的應該創造緣分也要度,你們幾人能做到?

聽講經,聽**,你們不要去聽他的句子,**給你們講經說法,講的是人生道理,不要去聽他的句子,也不要去聽他的語言措詞,你們應該聽他講的道理,也就是教理。因為**現在在教你們,教你們一套理論,你們要去揣模他的理,這個理要適中,不是歪理,是正理,是一套法理,人間佛法的法理。

摘自《談受戒與開悟 —- 白話講佛法》

9樓:匿名使用者

大乘佛教是講到一真法界。而小乘佛教只講十法界。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5

10樓:

1:定義上的區別:

大乘佛教:指能將無量眾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馬車來比喻度眾生的工具,大乘的相應梵文1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之意。在佛教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

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

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小乘教法",略稱“小乘”(hinayana ,音讀“希那衍那”),是對三乘佛法中之:“聲聞乘”和“緣覺乘”的統稱。

裡面的“乘”是梵文yana(音讀“衍那”)的意譯,指運載工具,比喻佛法濟渡眾生,像舟,車能載人由此達彼一樣。

2:思想特點上的區別:

大乘佛教:佛陀的遺留原則(三法印或進一步總結的一實相印),來發揮佛陀眾生平等,慈航普度,自覺覺他,利益救度一切眾生為目的之本懷-菩薩道的菩提心。修持與教理體系上,大乘佛教更精深圓滿,境界廣大無艮,修行果位直趨無上菩提。

小乘佛教:保持了釋迦牟尼的遺教,著重倫理教誨,只以佛陀為導師而不是神,不拜偶像,主張眾生自救,人人都能經過修道而進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主張“我空法有”否定主觀的真實性,但不徹底否認客觀存在 。

3:修行內容的區別:

大乘佛教:大乘主張信徒可以作為居士,照常過家庭生活、經營,佈施即可修功德,甚至只要誠心念佛,就可以超脫輪迴。大乘三藏經典可謂博大精深,傳統上分成五類,分別為華嚴門、方等門、般若門、法華門、涅槃門,稱五大部。

《般若經》與《華嚴經》,《法華經》、《大般涅槃經》、《無量壽經》等都是重要經典之一。

小乘佛教:小乘認為必須自己切實修行,甚至要出家過乞討度日的生活。中國現存小乘律典,函蓋了眾多古印度宗派:

《五分律》為傳承自古印度(化地部)、《四分律》為(法藏部)、《摩訶僧祗律》為(大眾部)、《十誦律》為(說一切有部)以及屬南方上座部的《善見律毗婆沙》等。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麼區別

小乘佛教也叫做 小乘教 略稱 小乘 梵文音譯 希那衍那 今學術界沿用之,已無貶義。亦稱 二乘 及 聲聞乘 緣覺乘 其主要經典是後來在各部派中形成的經 律 論三藏。小乘佛教在中國曾相當流行,中國最早流行的禪數學以及此後的 田比 曇學 成實學 俱舍學等,均屬小乘類。中國的律學和唐代創始的律宗,皆以小乘律...

大乘佛教信徒能在小乘佛教寺院拜佛嗎?我皈依大乘佛教,在雲南旅

丁香樹在我國西北某些地區,被佛教信徒稱為 菩提樹 但事實上,菩提是菩提,丁香是丁香,這是兩個在形態 習性上都相距甚遠的不同樹種。既是兩種樹,為什麼佛教信徒又把栽植在寺院裡的丁香樹稱為菩提樹呢?這就淵源久遠了。菩提為佛教梵文語,意為 豁然開悟 如日開朗的徹悟境界 被理解為 智慧的覺悟 或 覺悟的喚醒 ...

佛教大乘與小乘在佛法教義上有何區別

1 在對於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不同 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 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佛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 法力無邊 全知全能的佛,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 過去 現在 未來 十方 東南西北,四維上下 有無數的佛。2 在修持方法上不同 小乘佛教主張修戒 定 慧 三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