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如何看待鬼神之事,孔子為何對鬼神“敬而遠之”?

2021-06-30 13:43:46 字數 3500 閱讀 8180

1樓:天上飛

孔子看待鬼神之事的觀點是:敬而遠之,即表示尊敬卻有所顧慮不願接近。孔子的意思是,對於鬼神之說,可以信,但要保持敬畏之心,不可以像對待平常的事物一樣理解,也不要有過於親近的想法。

出自:先秦孔子《論語·雍也》

原文: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譯文: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於(提倡)老百姓應該遵從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

”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穫的結果,他得在人後,這可以說是仁了。”

2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雍也第六 這次是與學生樊遲

6·22 樊遲問知(1),子曰:“務(2)民之義(3),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註釋】

(1)知:音zhì,同“智”。

(2)務:從事、致力於。

(3)義:專用力於人道之所宜。

【譯文】

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於(提倡)老百姓應該遵從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

“仁人對難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穫的結果,他得在人後,這可以說是仁了。”

這一段 是和學生子路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第十一》)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具體理解為兩義:其一,人為重,鬼次之,學問需循序漸進,不可躐等而求;其二,人事尚未處理好,不必考慮鬼事。

3樓:匿名使用者

幸福不會時時等著你,愛你的和你愛的人不是隨時可以出現,請你學會珍惜。

當一個深愛著你的人為你而改變,那是因為他愛你,當你遇到一個人,他為你收起他的頑固脾氣;也因為他愛你,他把你的興趣也變成是他的興趣時……還是因為他愛你.

喜歡一個人是沒有理由的,無悔的付出

,都認為是值得的,只要能和相愛的人在一起。

其實我們的身邊都有一些這樣的人,只是(你.我.他)還沒發現,最懂你的人,總是會一直的在你身邊守護你,不讓你有一絲的委屈;真正愛你的人,也許不會說許多愛你的話,卻會做許多愛你的事。

如果你發現身邊有這樣的人的話,請你好好珍惜……。

請你記住!摘不到的星星,總是最閃亮的,溜掉的小魚,總是最美麗的。錯過的電影,總是最好看的,失去的情人,總是最懂你的。

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個想要尋找的人,一但錯過了,就在也不會回來。

如果愛上,就不要輕易說放棄。鬧彆扭了,可能你後悔一陣子;但是你放棄了,可能使你後悔一輩子。經歷過愛情的人生才是美好,經不起考驗的愛情是不深刻的。

美好的愛情使人生豐富,經的起考驗的愛情才是完美的..

4樓:匿名使用者

真正愛一個人是無法說出原因的,

你只知道無論何時何地,心情好壞,你都希望這個人陪著你,真正的感情就是兩人能在最艱苦中相守,也就是沒有絲毫要求感情是付出,而不是隻想獲得.

5樓:匿名使用者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孔子為何對鬼神“敬而遠之”?

6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孔子在回答學生樊遲問“知”時所說,教導樊遲作為為政者千萬不可為了達到任何政治目的,而顛倒務民之義與敬鬼神的主次位置。平時應該腳踏實地,勤奮工作,為民辦實事,努力盡好自己的本分,對待鬼神呢?以誠敬之心而為之,要擺脫鬼神對人間的影響。

出處:《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譯文: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於(提倡)老百姓應該遵從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

敬鬼神而遠之原意是敬之而不親近之意。現在常用來指對某些人所持的一種態度,即不願理睬他,又怕得罪他,所以對他客客氣氣,但是絕不接近。

擴充套件資料

孔子提出了“敬鬼神而遠之”的主張,否定了宗法傳統的神權觀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張以卜筮向鬼神問吉凶。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

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7樓:small球丶枓僎

也就是說,相信鬼神存在,但從不談論,採取的是“敬而遠之”(“敬鬼神而遠之”)的策略和態度:“子不語怪、力、怪、神。”“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從這些論述中,很多人簡單地得出結論:孔子把目光轉向了人間,認為人的責任和義務就是做好地下的“人事”,而不應該去談論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鬼神。如果不盡“人事”,單純地去祈禱,上天的鬼神也不會賜福的。

正所謂“成事在人,謀事在天”、“盡人事而知天命”。

這種看似矛盾的地方在《論語》中隨處可見。孔子一方面說“敬鬼神而遠之”,一方面又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一方面是“不語亂、力、怪、神”,一方面卻又是“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中庸》)以至於我們疑惑:

孔子到底相信鬼神,還是不相信鬼神?他是僅僅承認鬼神存在就止步不前了,還是真的相信鬼神的保佑和賜福?

可是,人卻不能在自己的切身體驗之外去談論鬼神。就像一個人平時不信仰佛,而到碰到災禍之事再跑去求佛,這樣的人能領會佛法無邊嗎?肯定不能。

如果一個**徒,僅僅是為了能夠進天堂才去信仰上帝,這樣的**徒能夠領會上帝的善嗎?當然也不能。

孔子說,鬼神的意義就在你虔誠地祭祀鬼神的過程中,而不在別處。所以,孔子一向反對脫離開祭祀這一“機緣”去談論鬼神。正如一個從來不會游泳的人站在岸邊對游泳這件事亂加揣摩一樣,孔子也從來不外在地去談論“亂、力、怪、神”。

“子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

未知生,焉知死?”

其實,孔子何嘗不關心“鬼神”和“死”,他僅僅是不能容忍對鬼神抱有“事奉”的態度。正如朱熹對這句話的註解:“非誠敬足以事人,則必不能事鬼,幽明始終,初無二理。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這個註解可謂一語中的。意思是說:

人間的事情,你如果不誠不敬,可能還能矇混過關。可是,對待鬼神,如果你不以虔誠地態度曲投向他,就什麼也沒有。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朱熹引二程說:

“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遠,可謂知矣。”(《論語集註·雍也》)

所以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生和死惟有打成一片,才能有真切的生和悲壯的死。否則,一切都是外在於我們。就像今天比較流行的一句話:“不要天長地久,只要曾經擁有。”

這句話就是將過去、現在和未來完全割裂開,使之彼此外在化了。豈不知,“曾經擁有”正是建立“天長地久”的愛情信念之上的。現在的“意義”正是來自於對未來的“期待”。

如果沒有了對未來的期待,**會有現在的“擁有”呢?如果一旦知道了前途的暗淡,今天的濃度也勢必立即大打折扣。 “子不語怪力亂神”一句。

歷來都斷為“子不語怪、力、亂、神。”而譯為“孔子不談論怪異、勇力、叛亂和鬼神。”這似乎已成定論。

其實頗有可議。

孔子對管仲的評價如何看待孔子對管仲如其仁的評價

孔子對管仲的否定性評價,主要表現在 儉 與 禮 兩方面。從 儉 方面來分析 論語 載 或曰 管仲儉乎?曰 管子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所謂三歸,按照清人郭嵩燾的解釋,即為市租。所謂三歸者,市租之常例之歸之公者也。桓公既霸,遂以賞管仲。市租本應收歸公有,但管仲卻收歸己有,供自己享用。按照孔子的理解,...

孔子世家中康子為何不用孔子?

太史公司馬遷在 史記 記敘帝王人物用 本紀 來表述,一些世襲公侯爵位的則用 世家 來記敘,一般的朝廷公卿 則用 列傳 來記敘,但是也有特例。司馬遷把孔子列為世家來記敘,他這樣做有什麼特殊的根據嗎?孔子,是一個到處遊學講學的人,生長在亂世衰落的年代,並沒有屬於自己的一點土地,根據這個論據,可以把他歸為...

孔子為什麼非常重視祭祀,孔子為何重祭祀

孔子的思想之 抄一是 禮 就是 克己復禮 他認為要穩定社會秩序,就要遵守周公定下的禮法。其中祭祀的儀式就特別講究人的地位尊卑,要嚴格按照那套規矩體系來。所以孔子特別重視祭祀。另 古人尤其是秦漢以前對祭祀都是很重視的,在商朝,祭祀與政治是交織一起的。孔子為何重祭祀?孔子不迷信鬼神,但重視祭祀,而且對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