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來歷(不是倉頡造字,其他的)

2022-01-04 14:22:29 字數 5574 閱讀 9533

1樓:匿名使用者

六書是漢字構成的分析,在周禮中就提到了六書,但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的漢字構造規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項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轉註、假借則為用字規律,是「用字法」。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轉註」,漢代許慎對它的解釋是:「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這個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這三種說法都不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解釋說「轉註」就是一個形體(字形)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

例如甲骨文中的「母和女」 「帚和婦」等等。惟要注意的是,「六書」是對漢字產生的整理及分類,並不是造字的法則。

小篆筆畫以曲線為主,後來逐步變得直線特徵較多、更容易書寫。到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體。隸書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漢代以後,漢字的書寫方式逐步從木簡和竹簡,發展到到在帛、紙上的毛筆書寫。草書、楷書、行書等字型迅速出現,不僅滿足了公文和日常需要,還形成了濃郁東方特色的書法藝術。古代印刷術發明後,出現了用於印刷的新字形宋體,在現代又陸續出現了黑體、仿宋等字形。

2樓:寂靜的花兒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系統,並仍然或曾經在日語和朝鮮語、越南語中使用。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擁有2023年以上的歷史。狹義地說,它是漢族的文字;廣義地言,它是漢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漢字作為共同書寫體系,因而漢字在歷史上對中華文明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併成為東南亞文化圈形成的內在紐帶。在漢字發展過程中,留下了大量詩詞、對聯等文化,並形成了獨特的漢字書法藝術。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一。其中,古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已經失傳,僅有中國的漢字沿用至今。

傳說中,漢字起源於倉頡造字。黃帝的史官倉頡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造了漢字,造字時天**驚——「而天雨粟,鬼夜哭」。從歷史角度來看,複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由一個人發明,倉頡更可能在漢字的蒐集、整理、統一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有觀點認為《周易》中的八卦對漢字形成有較大影響,但支持者甚少。

文字發明前的口頭知識在傳播和積累中有明顯缺點,原始人類使用了結繩、刻契、圖畫的方法輔助記事,後來用特徵圖形來簡化、取代圖畫。當圖形符號簡化到一定程度,並形成與語言的特定對應時,原始文字形成。

2023年,湖北楊家灣大溪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種符號中,部分特徵與甲骨文有較大類似之處。這一發現將原始漢字的形成過程推定到距今2023年以前。此外,山東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號,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幾何符號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階段的表現。

但是,商朝以後的漢字和這些幾何符號是否一脈相承?這個問題還在爭議中。許多學者提出,這些符號不一定是漢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絕對肯定是文字元號。

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經歷了從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發展過程,字形逐步脫離事物的具體形象。這一時期的漢字稱為古文字。

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字型系。在已發現的4500多甲骨文單字中,目前已能認出近2000字。與甲骨文同期,青銅器上鑄造的文字稱為金文或鐘鼎文,西周時期的《散氏盤》、《毛公鼎》具備很高的史料和藝術價值。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李斯在大篆和六國古文的基礎上,進行規範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為秦朝的標準書寫字型,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小篆呈長方形,筆畫圓潤流暢。

小篆解決了各國文字間出現大量異體字的情況,「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文字的統一有力促進了民族間文化傳播,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中國的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世界文字史所罕見。

漢字的發展經歷了許多不同的演變。初期漢字系統的字數不足,大量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較大歧義。為完善表述的明確性,漢字經歷了逐步複雜、字數大量增加的階段。

但事物眾多,不可能都用單一漢字表示,且漢字數量的過度增加又引發了漢字本身的學習困難,漢語逐步從單字表意演變為詞語表意為主導。

在秦始皇統一漢字後,漢字的數量也在不斷地增加,很多新造的字不斷出現:

隋文帝楊堅原為隨國公,但因「隨」字的「辶」有不穩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為國號。

唐朝時,武則天根據「日月當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為她的名字。

五代劉巖取「飛龍在天」之意創了自己名字內的「龑」字。

在近代,由於大量西方知識的湧入,也造了許多字。例如隨著「beer」傳入中國,如何用漢字表達是一個問題,最初譯為皮酒,後覺不妥,於2023年左右創造了「啤」字——譯為「啤酒」。為了表示英制的單位,還造了一些多音節的字,如裡(海里)、嗧(加侖)、瓩(千瓦)、呎(英尺)等。

不過這些多音節的字在2023年7月20日大陸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標準計量局發出《關於部分計量單位名稱統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陸地區已不再使用,但臺灣等地仍可見到。

目前由於資訊化及用字的規範,漢字已經不再任意增加新字。唯一的例外是元素週期表中的各種元素,如「氦」、「氯」、「氡」、「鍺」、「鉻」、「鈾」等。這種造字方法還在一直沿用,用於新元素的命名。

化學元素的造字規律詳見元素。

六書是漢字構成的分析,在周禮中就提到了六書,但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的漢字構造規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項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轉註、假借則為用字規律,是「用字法」。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轉註」,漢代許慎對它的解釋是:「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這個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這三種說法都不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解釋說「轉註」就是一個形體(字形)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

例如甲骨文中的「母和女」 「帚和婦」等等。惟要注意的是,「六書」是對漢字產生的整理及分類,並不是造字的法則。

小篆筆畫以曲線為主,後來逐步變得直線特徵較多、更容易書寫。到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體。隸書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漢代以後,漢字的書寫方式逐步從木簡和竹簡,發展到到在帛、紙上的毛筆書寫。草書、楷書、行書等字型迅速出現,不僅滿足了公文和日常需要,還形成了濃郁東方特色的書法藝術。古代印刷術發明後,出現了用於印刷的新字形宋體,在現代又陸續出現了黑體、仿宋等字形。

3樓: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系統,並仍然在日語,朝鮮語中使用,曾經在越南語中廣泛使用。日本,朝鮮,韓國,越南古籍大多數採用漢語記錄!新加坡也是漢語的使用者!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擁有2023年以上的歷史。狹義地說,它是漢族的文字;廣義地言,它是漢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漢字作為共同書寫體系,因而漢字在歷史上對中華文明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併成為東南亞文化圈形成的內在紐帶。在漢字發展過程中,留下了大量詩詞、對聯等文化,並形成了獨特的漢字書法藝術。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一。其中,古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已經失傳,僅有中國的漢字沿用至今。

傳說中,漢字起源於倉頡造字。黃帝的史官倉頡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造了漢字,造字時天**驚——「而天雨粟,鬼夜哭」。從歷史角度來看,複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由一個人發明,倉頡更可能在漢字的蒐集、整理、統一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有觀點認為《周易》中的八卦對漢字形成有較大影響,但支持者甚少。

文字發明前的口頭知識在傳播和積累中有明顯缺點,原始人類使用了結繩、刻契、圖畫的方法輔助記事,後來用特徵圖形來簡化、取代圖畫。當圖形符號簡化到一定程度,並形成與語言的特定對應時,原始文字形成。

2023年,湖北楊家灣大溪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種符號中,部分特徵與甲骨文有較大類似之處。這一發現將原始漢字的形成過程推定到距今2023年以前。此外,山東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號,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幾何符號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階段的表現。

但是,商朝以後的漢字和這些幾何符號是否一脈相承?這個問題還在爭議中。許多學者提出,這些符號不一定是漢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絕對肯定是文字元號。

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經歷了從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發展過程,字形逐步脫離事物的具體形象。這一時期的漢字稱為古文字。

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字型系。在已發現的4500多甲骨文單字中,目前已能認出近2000字。與甲骨文同期,青銅器上鑄造的文字稱為金文或鐘鼎文,西周時期的《散氏盤》、《毛公鼎》具備很高的史料和藝術價值。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李斯在大篆和六國古文的基礎上,進行規範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為秦朝的標準書寫字型,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小篆呈長方形,筆畫圓潤流暢。

小篆解決了各國文字間出現大量異體字的情況,「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文字的統一有力促進了民族間文化傳播,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中國的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世界文字史所罕見。

漢字的發展經歷了許多不同的演變。初期漢字系統的字數不足,大量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較大歧義。為完善表述的明確性,漢字經歷了逐步複雜、字數大量增加的階段。

但事物眾多,不可能都用單一漢字表示,且漢字數量的過度增加又引發了漢字本身的學習困難,漢語逐步從單字表意演變為詞語表意為主導。

在秦始皇統一漢字後,漢字的數量也在不斷地增加,很多新造的字不斷出現:

隋文帝楊堅原為隨國公,但因「隨」字的「辶」有不穩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為國號。

唐朝時,武則天根據「日月當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為她的名字。

五代劉巖取「飛龍在天」之意創了自己名字內的「龑」字。

在近代,由於大量西方知識的湧入,也造了許多字。例如隨著「beer」傳入中國,如何用漢字表達是一個問題,最初譯為皮酒,後覺不妥,於2023年左右創造了「啤」字——譯為「啤酒」。為了表示英制的單位,還造了一些多音節的字,如裡(海里)、嗧(加侖)、瓩(千瓦)、呎(英尺)等。

不過這些多音節的字在2023年7月20日大陸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標準計量局發出《關於部分計量單位名稱統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陸地區已不再使用,但臺灣等地仍可見到。

目前由於資訊化及用字的規範,漢字已經不再任意增加新字。唯一的例外是元素週期表中的各種元素,如「氦」、「氯」、「氡」、「鍺」、「鉻」、「鈾」等。這種造字方法還在一直沿用,用於新元素的命名。

化學元素的造字規律詳見元素。

六書是漢字構成的分析,在周禮中就提到了六書,但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的漢字構造規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項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轉註、假借則為用字規律,是「用字法」。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轉註」,漢代許慎對它的解釋是:「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這個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這三種說法都不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解釋說「轉註」就是一個形體(字形)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

例如甲骨文中的「母和女」 「帚和婦」等等。惟要注意的是,「六書」是對漢字產生的整理及分類,並不是造字的法則。

小篆筆畫以曲線為主,後來逐步變得直線特徵較多、更容易書寫。到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體。隸書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漢代以後,漢字的書寫方式逐步從木簡和竹簡,發展到到在帛、紙上的毛筆書寫。草書、楷書、行書等字型迅速出現,不僅滿足了公文和日常需要,還形成了濃郁東方特色的書法藝術。古代印刷術發明後,出現了用於印刷的新字形宋體,在現代又陸續出現了黑體、仿宋等字形。

倉頡造字的,倉頡造字的資料

倉頡,稱蒼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黃帝時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蒐集 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 造字聖人 今南樂縣城西北35華里吳村有倉頡陵 倉頡廟和造書檯,史...

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有趣的漢字《倉頡造字》有哪些四課時

有趣的漢字 語文實踐活動教案 設計者 鬆崗中心小學 區麗嫦 1 畫時圓,寫時方 冬時短,夏時長。2 千字頭,木字腰,太陽出來從下照,人人都說味道好。3 一點一橫長,兩點一橫長。你若猜不出,站著想一想。4 有心走不快,見水裝不完,長草難收拾,遇食就可餐。5 這裡是兩幅畫 一個人靠在樹旁休息,鍾指向了十...

漢字造字法分析漢字造字法的發展運用

甘是指事字。泉是象形字。芬是形聲字。取是會意字 一般來說,漢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 指事 會意 形聲。我國古代對造字法有 六書 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種外,還包括 轉註 和 假借 但嚴格說來這兩種應屬於用字的方法。六種構造條例解說 象形 屬於 獨體造字法 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