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要是沒有那麼早死,諸葛亮的死因究竟是什麼

2022-01-22 11:37:25 字數 6003 閱讀 8212

1樓:秋楓之客

諸葛亮誤於隆中對

《古文辭類纂》中收有北宋兵法學者蘇洵《權書·項籍》一文,此文評述項羽用兵百戰百勝,但其「慮之不長,量之不大」,不能把戰略重點放在咸陽以制天下,雖勝猶敗,最終導致垓下之亡;並由此談到三國時期諸葛亮在戰略上的重大失誤,「諸葛孔明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且彼未嘗見大險也,彼以為劍門者,可以不亡也。吾嘗觀蜀之險,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繼,兢兢而自安猶且不給,而何足以制中原哉?

……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達之都,使其財帛出於天下,然後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櫝而藏諸家,拒戶而守之,嗚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

大盜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認為諸葛亮把戰略重點放在益州(今四川及雲南、貴州部分地區)難以進取天下,是戰略上的失策。***讀此評點到,「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從評點中可以看出,***不僅贊同蘇洵對諸葛亮戰略失誤的批評,而且認為造成蜀漢滅亡的原因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

隆中對是諸葛亮未出茅廬之時向劉備提出的謀取天下、復興漢室的戰略建議。諸葛亮指出,自董卓專斷朝政以來,豪強蜂起,爭雄天下。曹操戰勝袁紹,擁兵百萬,挾天子以令諸侯,暫不可與之爭鋒;孫權佔據江東,歷經三世,人心歸附,賢能之人盡心效力,可以聯合為援,不可以為敵。

剩下可以圖謀的地方只有荊州、益州兩地,將軍可在此建立根據地,安撫夷戎,修明政治。一旦天下有變,可命一上將率荊州之軍向宛、洛進軍,將軍可親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如此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從隆中對中可以看出諸葛亮為劉備策劃的戰略目標是恢復漢室,統一天下。

具體步驟分兩步走,第一步是佔據荊州、益州,建立根據地;第二步是兵分兩路,進取中原。

隆中對為劉備集團最初尋找立足點、建立根據地起到了積極作用,因而也對三國時期的戰略走勢產生重大影響。但是,由於隆中對在戰略策劃上存有內在的缺陷也束縛了劉備集團的發展,造成蜀漢政權短命。以中國兵法理論分析,隆中對的戰略失誤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戰略思想失略。「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中國兵法的思想境界。《孫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摒棄戰爭、確保周全、雙贏共惠是最高的戰略準則,興兵作戰、攻城掠地、拼得你死我活是戰略上的下策。《尉繚子》還指出,「戰再勝,當一敗。」在戰場上取得了兩次勝利其損失相當於打了一次敗仗。

因此強調百戰百勝不算高明,不戰而勝才算高明。隆中對的主導思想是「先戰而後求勝」,把劉備集團引導到豪強爭戰的漩渦之中,不得不進行無休止的爭戰,在爭戰中尋求勝利,這是隆中對在戰略思想上的失策。

二是戰略選擇不利。中國兵法認為自然地理條件是戰略上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佔據有利的戰略地域,充分利用地形地利條件才能保全戰爭的勝利。《孫子兵法》指出,「料敵制勝,計險隘遠近,上將之道也。

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強調戰略指導者要根據敵我強弱形勢,選擇有利的戰略地域,利用地形地利條件做出正確的決策,遠途作戰後續不接難以取勝,有的地域得而不利、得而難守就不要爭取。隆中對指導劉備集團謀取的戰略地域是荊州和益州。

荊州是戰略上的必爭之地,也即是一個是非之地,劉備佔據荊州之後導致劉備集團在戰略上始終處於被動局面,最終得而又失,損兵折將;益州地處邊遠,地勢易進難出,不足以制天下。諸葛亮從益州興兵,六次出征六次皆失,自然地理條件是其失敗的客觀因素之一。

三是戰略措施不力。戰爭是以綜合實力相競技的事情,綜合實力強的必定戰勝綜合實力弱的。「戰者,以形相勝者也」。

因此,中國兵法強調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勢,戰勝兵力分散之敵。為使弱勢變為相對的強勢,要掌握戰爭中的主動權,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使敵人的兵力相對分散,我方兵力相對集中,以集中兵力各個殲滅分散之敵。隆中對指出,天下有變則一路出秦川,一路走宛、洛,分路合擊,並取天下。

出秦川是走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老路,走宛城、洛陽是襲漢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的成算。歷史上劉備在佔據荊州之後又西取益州,荊州由關羽駐守;佔據成都之後,諸葛亮又進軍漢中。這即是***評說的「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

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勢的蜀漢政權兵力不得集中,國勢分散,戰而無功,最終滅亡。

劉備得孔明,促使其避實擊虛佔據天下一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這裡有隆中對的積極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是當時的歷史大勢使然。可以看出,隆中對缺少中國文化的底蘊和兵法思想的淵源,不是一個很好的戰略策劃,諸葛亮也不是一個高明的戰略家。誠可謂隆中對有對無策,諸葛亮有孔無明。

它較同時代郭嘉進言曹操的十勝論相差甚遠。對於諸葛亮戰略上的失誤,當時的人就已經有所認識。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曾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說,諸葛亮「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北宋時期的兵法博士何去非也指出,「孔明有立功之志,而無成功之量;有合眾之仁,而無用眾之智。」這些都是非常中肯的評價。

***把劉備集團失敗的原因歸結到隆中對身上,一語中的,道前人所未道,獨步古今。我們批評諸葛亮在戰略上的失誤,並不是否定他在歷史上的貢獻,而是以此**治亂興亡中的道理。諸葛亮戰略上的失誤與他的人生境遇有直接關係。

諸葛亮讀書不求甚解,未出茅廬即受到劉備的禮遇和器重,少年得志,獨上高樓,沒有經歷過大的人生磨難,沒有對中國兵法不同層面的思想融會貫通,把握精髓。他告訴劉備走上劉邦、劉秀的老路就能復興漢室、取得天下,真乃千古笑談。中國兵法思想層面多、意境深,不同層面的思想在某些方面的表述是矛盾的,但整體是一致的。

只有在人生曲折磨難的礪進中日積月累,才能領悟到中國兵法思想的意境和精髓。***也正是在人生的磨難中重視中國兵法

諸葛亮不可能統一中國

2樓:東陽劍客

蜀國滅亡的責任就要由他來承擔

3樓:

諸葛亮再厲害,蜀國也被劉禪敗光,且蜀國無人才,所以不可能

4樓:

很難說,畢竟歷史是那麼多人的歷史,和浪潮相比一個人的影響常常很渺小。所以歷史沒有如果。

5樓:軒邪_滄劫九塵

魏國從興起就不缺人才 沒轍的

6樓:

有可能因為在諸葛亮死後沒多久司馬懿(家族)和曹士(家族)起了很大的衝突。以至後來的夏侯霸投蜀,(要知道夏侯霸和西蜀有殺父之仇)我想以諸葛亮的外交手段一定可以好好的利用魏國的這次內訌。說不定可以統一。

只可惜諸葛亮等不到那一天了。。。。

7樓:

不能!歷史上,包括唐太宗的很多人都曾經評價過諸葛先生,其對諸葛的評價是:他始終是一個文臣,身邊沒有個像李靖的人,最終是不能統一三國的(當然唐太宗這樣自命不凡的人會去評價的人當然更是不簡單的,畢竟像曹操那樣的人都敗在他手上可見一斑)!

對於一個文臣去打仗的事,歷史已經不只一次做出了回答:答案是否定的!例如:

張良為什麼要遁去?劉基為什麼最終會身首異處?周培公為什麼會最終遺恨盛京?

當然不管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還是科學主義的觀點來看,歷史都是不能假設的!歷史該由司馬炎來完成那就是他而不是別人,正如不是諸葛亮、不是司馬懿,也不是司馬師和司馬昭一樣!時間是不可逆轉的!

歷史也是不可違背的!後人剩下的只有無盡的景仰和遺憾,還有無盡的愛!

8樓:暮雨晴天

歷史不可改變,再怎麼假設也沒用

9樓:

不可能,我覺得諸葛亮是個了不起的戰術家,但卻不是一個偉大戰略家。

10樓:

不會,因為他沒有野心。

11樓:離開水的蝦

有可能,要是劉備沒死加上諸葛亮絕對是可以的,主要是諸葛亮沒有好的君主.靠他一個人也無力迴天.

12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怎麼死的?

--累死的。

13樓:

不可能,諸葛亮固然十分厲害(且不論被神話與否),但是放眼望去,蜀國從皇帝到將軍,全是庸才。諸葛亮就帶這群人 怎麼與魏抗衡

諸葛亮的死因究竟是什麼 10

14樓:開心就是愛

根據《魏史》記載,諸葛亮死前少食多勞,也就是操心蜀國大事,操心得生病了,諸葛亮死於過度勞累,也正由了他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人稱臥龍先生,沒跟隨劉備之前定居在南陽的臥龍崗之上,後來劉備知道諸葛亮之後,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從那以後諸葛亮一直跟隨著劉備,最後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後來成為了蜀漢的丞相,一生忠心耿耿為蜀漢效力,最後諸葛亮死在了五丈原,終年五十四歲。

15樓:孤巷裡遇見你

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

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

擴充套件資料

劉備第三次請諸葛亮的故事

劉備帶關羽、張飛來請諸葛亮,頭兩次都沒見到面。第三次來請時,張飛說:「大哥,只有再二,哪有再三再四的?

」劉備說:「三弟,只要能把諸葛先生請出來,哪怕再五再六!」張飛想:

大哥決心這麼大,這回只要見著,非把他拖下山不可。這一天,北風呼嘯,飄著雪花。諸葛亮對書童說:

「有人來找,就說我在睡覺。」劉備兄弟三人到臥龍崗,早下了馬,步行來到茅廬跟前。

劉備問:「先生在家嗎?」書童答:

「先生正在睡覺。」張飛聽說先生在家,忙說:「快喊他起來,我們是第三次來請!

」劉備看張飛一眼,對書童說:「千萬不要驚動先生,我們在此等候吧。」

他們等了許久,身上落滿了雪,諸葛亮卻遲遲不醒。張飛忍不住了,轉到茅廬後邊,把他買來過年的一串鞭炮點著了。劉備、關羽忽聽鞭炮響,甚為驚奇,正要去看,只見張飛笑著轉了過來。

劉備一看是張飛乾的,厲聲說道:「三弟,你太無禮了!」張飛也不做聲,只顧扒著窗子朝裡邊望。

他見諸葛亮翻了個身,扭過臉又睡了,急得直跺腳,並粗聲粗氣地對劉備說:「大哥,我不信這先生瞌睡這樣大,明明是不識抬舉。

不如一把火燒了這茅棚子,看他醒也不醒!」劉備兩眼瞪著張飛,喝道:「放肆!

快站下去。」這一切,諸葛亮躺在床上聽得清清楚楚,暗暗為張飛的冒失勁發笑,也深為他們兄弟三人的誠心所感動。於是,諸葛亮起身迎接,賓客相待。

劉備、諸葛亮坐在草廬裡商談國家大事。關羽、張飛來到旁邊的屋子裡等候。關羽平心靜氣地坐著。

張飛卻坐不下來,一會兒出來看看,一會兒出來看看。他看天色不早了,就跑到草廬門前叫道:「大哥,該動身了!

」張飛一遍遍地催,劉備和諸葛亮卻越談越起勁,好似沒有聽見。

張飛想:有多少話回去不好談,偏要在這裡說個沒完沒了。待我把他們誆出門來,便可立即動身。

他轉身來到柏樹林裡,大聲喊道:「哎呀,虎!」說著提起丈八蛇矛就追。

繞了個圈,他又回到茅廬門口一看,諸葛亮還是四平八穩地坐著跟劉備說話。諸葛亮見張飛轉來,笑著說:「張將軍,打著虎了嗎?

」張飛一本正經地說:「跑了,跑了!」

又過了一個時辰,忽然張飛高聲叫道:「哎呀,龍!在空中飛呢!

」說著,彎弓搭箭,故意朝屋裡說道:「看我射龍!」諸葛亮在屋裡說:

「張將軍,不到二月二,龍還沒抬頭呢!」張飛一想:可不是,還下著雪呵!

劉備也覺著好笑,對諸葛亮說:「我這三弟是個粗漢子,哪能騙得了先生!」諸葛亮說:

「我看他粗中有細,磨鍊磨鍊,是一員好將呵!」正說著,張飛走進屋裡,向諸葛亮施禮道:「先生,你在屋裡,我實在無法誆你出去,要是你在門外,我定能誆你進來的,不信試試看!

」諸葛亮望著劉備笑了笑,走出了門。張飛上前一把拉住了他,說:「先生,請上馬吧!

」諸葛亮說:「你還沒把我誆進屋呢!」張飛說:

「進屋你與俺大哥又嘮叨開了,天已不早,快走吧!」諸葛亮笑著說:「鬧半天,我中你計了!

」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四個人說著笑著,一同下山,朝新野走去。

諸葛亮的簡介,諸葛亮的簡介

諸葛亮 181年 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 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 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 軍事家 外交家 文學家 書法家 發明家。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

諸葛亮人物評價,諸葛亮人物評價

1 清 乾隆帝 諸葛孔明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約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無我,忠故無私,無我無私,然後志氣清明而經綸中理。譯文 乾隆帝評價 諸葛孔明是夏,商,周以來第一流的人物,看他的生平,可以說是公和忠,公就是心無旁騖,忠就是沒有私心,鞠躬盡瘁,高風亮節,治理國家的抱負和才能切合事理。2 北...

諸葛亮為什麼不自己起兵,諸葛亮那麼厲害,為何不自己起兵爭天下,而去投靠劉備?

諸葛亮雖說有王佐之才,當時也是很有名氣,但是沒有人去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為什麼呢?因為有些人目光短淺,偏安一隅 劉表 劉焉 已經擁有了一批人才孫圈 曹操自然不會派人來請他。沒有人請他出山,那麼諸葛亮只好等待時機。這時候劉備出現了,劉備是漢室子孫後代,懷抱興復漢室的理想,而且深得民心,手下也比較缺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