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柯玉
譯文:縱目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在繚繞的白雲中間,就在黃河上游的萬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門關聳峙在那裡,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原文: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註釋:⑴涼州詞:又名《出塞》。
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配的唱詞。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並引《樂苑》雲:「《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
」涼州,屬唐隴右道,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⑵遠上:遠遠向西望去。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河」一作「沙」,「遠」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於七尺或八尺(約等於213釐米或264cm釐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佈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
何須:何必。楊柳:
《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經·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
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⑸度:吹到過。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2樓:小松部落格
涼州詞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文解釋】
澎湃的黃河遠遠望去好像奔流在白雲之間,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嶺之間。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楊柳這哀怨的曲調?春風不願度過玉門關。
【詞語解釋】
孤城:指玉門關。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羌:古代的一個民族。
【詩文賞析】
詩人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全詩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徵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
3樓:星遐思篤申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蒐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
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首句設想奇特,是溯流而望。這與李白《將進酒》「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視覺方向相反,強調的重點也不同。李詩強調氣勢,王詩強調源流之高遠。
在如此山長水遠天高地闊的浩翰背景中,一片孤城形隻影單,兀然獨立於萬仞群山之中,而那條黃河則如絲如帶,把藍天白雲、孤城、群山系結在一起。這是一幅潑墨寫意的邊塞圖畫。詩人把一座城說成一片城,以一片對萬仞,突出孤獨之感:
孤城如一葉扁舟在翰海中漂泊,如一朵白雲在天地間淹滯,正如戍守者那孤獨無奈的情懷。由此便推出了一個"怨"的主題:這偏遠荒涼的邊塞啊,春風都不肯光顧,而人卻要背井離鄉地在這裡苦熬歲月。
如此深長無奈之怨卻以"何須怨"這樣寬慰的語氣說出,曲折達意,舉重若輕。仔細想來,《折楊柳》之曲也的確無助於消解幽怨。那麼怨誰呢?
詩人沒說,倒是同題的另一首詩微露怨詞:"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但天子也不是好怨的,因此只好輕輕地怨怨"春風"算了。
《唐詩正聲》吳逸一評:「滿目徵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唐賢三昧集箋註》:
「此狀涼州之險惡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須作楊柳之怨乎?明說邊境苦寒,陽和不至,措詞宛委,深耐人思。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王之渙的《涼州詞》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4樓:慧慧的網盤
意思:突厥首領來到中原求和親,北望自己的領土,看到了邊界以北的拂雲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經多次在此殺馬登臺祭祀,然後興兵犯唐,頗有幾分躊躇滿志。但現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絕,不肯與突厥和親,此次中原之行只好無功而返。
原文: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5樓:9點說史
其一譯文:縱目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在繚繞的白雲中間,就在黃河上游的萬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門關聳峙在那裡,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其二譯文:突厥首領來到中原求和親,北望自己的領土,看到了邊界以北的拂雲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經多次在此殺馬登臺祭祀,然後興兵犯唐,頗有幾分躊躇滿志。但現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絕,不肯與突厥和親,此次中原之行只好無功而返。
涼州詞二首
唐代:王之渙
其一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其二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根據王之渙墓誌銘可知,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渙辭官,過了15年的自由生活。《涼州詞二首》當作於其辭官居家的15年期間,即開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
《涼州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徵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
6樓:匿名使用者
一、譯文:
被風捲起的黃沙,好像與白雲連在一起,
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子《折楊柳》呢?玉門關一代根本沒有楊柳可折啊!
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二、原文:
涼州詞(唐)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三、賞析: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西北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於「畫卷」的主體部分。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
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
7樓:匿名使用者
遠遠向西望去,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雲連在了一起,就在黃河上游的萬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門關聳峙在那裡,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原來春風是吹不到玉門關一帶的。
8樓:百度使用者
黃河好像從白雲間奔流而來,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將士何須哀怨那柳樹不發芽,春風根本吹不到玉門關外。
9樓:匿名使用者
被風捲起的黃沙,好像與白雲連一起,玉門關孤零零的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子《折楊柳》呢,玉門關一帶根本沒有楊柳可折啊!原來。玉門關一帶沒有春風吹
10樓:匿名使用者
黃河雲遠遠的望去,像是在白圓中間流過。一座孤城在萬仞山中。何須對楊柳羌笛。春風的笛聲不會穿過。玉門。所崑曲。
11樓:匿名使用者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這首詩的詩意!!!
12樓:匿名使用者
【主回答】
詩意: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雲連在一起,
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折楊柳》去埋怨春光遲遲呢,
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延展回答】
原詩: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賞析: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雲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
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絡。
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
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行,明代的楊慎認為其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作者寫那裡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於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於不顧。
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是沒有用的。
13樓:匿名使用者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雲連在一起,
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折楊柳》去埋怨春光遲遲呢,
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延展回答】
原詩: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賞析: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雲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
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絡。
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
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行,明代的楊慎認為其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作者寫那裡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於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於不顧。
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是沒有用的。
王之渙的涼州詞的詩句意思,涼州詞王之渙詩意
涼州詞二首 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組詩作品。原文 其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其二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翻譯 其一 縱目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在繚繞的白雲中間,就在黃河上游的萬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 玉門關聳峙在那裡...
王之渙的涼州詞這首詩是對什麼環境的描寫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
這首詩主要描寫的景物有 黃河,白雲,孤城,山,羌笛,玉門關。原詩 涼州詞 王之渙 唐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譯文 黃河好像從白雲間奔流而來,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將士何須哀怨那柳樹不發芽,春風根本吹不到玉門關外。這首詩是一幅西北邊疆壯美風光的畫卷,又是一...
王翰《涼州詞》全詩的意思是什麼
作品譯文 其一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們彈奏起急促歡快的琵琶聲助興催飲,想到即將跨馬奔赴沙場殺敵報國,戰士們個個豪情滿懷。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戰場上又何妨?此次出征為國效力,本來就打算馬革裹屍,沒有準備活著回來。其二 已是暮春時節,要在故鄉,此時一定是萬紫千紅的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