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譯文]
天之道,不就如同是張開弓射箭一樣?高了就得向下按,低了就得向上舉,力量大了就得減少力量,力量不夠了就得增加力量。天之道,取擇富餘的補充不足的。
人之道就不是這樣了,取擇不足的奉獻給富餘的。誰能在富餘的時候奉獻給天下?只有修道功成身遂的人。
【解析】天之道如何的不可思議?用張弓射箭來比喻,高了自動向下,低了自動向上,需要平衡力量瞄準時,力量大了自動減少,力量小了自動增加,待時機成熟時以閃電般的速度擊中目標。人的能力永遠也超越不了自然。
人要麼想起這忘了那,要麼想起那忘了這。
而自然則是全面得體,盡其善美,所以自然才是完美的法則。自然沒有主觀的,全是客觀的,全是道法自然,全是自然法則的準則。而人則不同,人主觀意志太強,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所以執著不斷。
甚幸也有不執著的人,不過很少,這是什麼人?這就是修道功成身遂的人。
擴充套件資料
天之道就是自然完美法則,自然完美法則的感受不是說出來的,而是體會出來的。說出去的是無形的,親身體會過的才是現實。一切都是自然的,沒有不自然的,而自然完美法則才是最重要的。
修身就是為了使自己心神復歸於道,復歸於道就是思維進入了自然完美規律中。
思維進入了自然規律中就可以知道自己很多根本想不到的事。然後以自然完美規律來作為就正是行天之道處無為之事。自己有作為但不是以自己個人主觀主義所作為,而是以自然完美法則所作為,所以才叫無為而無不為。
2樓:當心月愛上娜娜
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
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3樓:匿名使用者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譯文:天道不就象拉弓射箭嗎?目標高了,就把它壓低一點,目標低了,就把它抬高一點。弓弦過滿,就把它減少一點,弓弦不夠滿,就把它拉滿一些。
天之道就是這樣,把多餘的拿來補不足的。而人之道剛剛好相反,減少不足的來增加那有餘的。
誰能把有餘的拿出來以奉天下呢?那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如此。
所以聖人為老百姓做了好事並不驕矜,立下功勳也不居功,他永遠也不表現自己有多大的能力。
大意:此章通過對比,指出自然規律是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世則與之相反,進而讚美了有道者不同於世俗的行為。
《老子》二章的翻譯
4樓:匿名使用者
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麼?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的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些,拉的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
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菜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
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lz 這是第77章。 不是第二章。
5樓:中淑巢弼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天下的人都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美的時候,醜就出來了;天下的人都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善的時候,惡就產生了。
所以,有了「有」,才產生「無」,有了「無」,才產生「有」,「有」和「無」是互相對立而產生。有了困難,才懂得容易,感到容易,才知道困難。困難和容易是相互矛盾而促成的。
長和短,是互相比較才能夠體現;高和下,互相對照才有了分別;音和聲,由於對立才顯得和諧動聽;前和後,彼此排列才有順序。
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自然法則來對待世事,警戒自己,他不是用空洞的語言來教訓別人。這就像
天地一樣讓萬物按照自然發展而生長,他滋養了萬物並且不橫加干涉,撫育了萬物而不自誇自傲,萬物靠它生長但它並不據為己有。它為世間萬物立下顯著
功勳卻不自局其功。正因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就不會失去。
大意:本章指出世間一切事物都有其對立面,由此引申出「無為」的重要,它能
使人獲得永久的成功,刻意的追求和佔有,結果只能是失去。望採納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損不足以奉有餘。是什麼意思?(翻譯)
6樓:一起找東東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天道,就像是把弦繃在弓上射箭一樣,弦位高了就要壓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一些。
多出來的時候,就要加以減損,不足的時候,就要加以補足。天道,是減損有餘的,用來補給不足的。但人之道卻不是這樣,總是減損不足的,用來供給有餘的。
有誰能夠把有餘的拿來補給天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夠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的道者才能做得到。
所以,開悟的道者不會儲藏財物,而是把多餘的財物用來幫助別人,他們越這樣做,反而越是會擁有財物。越是給予別人,自己反而越多。
道的創造總是利於萬物,而不是去傷害它們。開悟的道者無無論做什麼事都不會去與人相爭。
7樓:匿名使用者
宇宙的規則就是在高處的讓它下來,在低處的讓它上去。其實就是維持一個平衡。
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滄海桑田的變化,青藏高原在億萬年以前是汪洋。
我們人生於自然,也要順此宇宙之法、自然之道
怎樣理解老子所說「天之道人之道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以奉有餘。天之道 就是天的執行規律,即自然規律,在總體上是平衡的。這裡指道家的理想政治,應當做到社會公道,同情和幫助弱者,抑制豪強 人之道 則指當時損人利己 弱肉強食的社會現實和政治秩序。本章文字透露出一種朦朧的 模糊的平等與均衡思想。這是老子的社會思想...
子日,知其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原文 子曰 知變化之道 者,其知神 之所為 乎。譯文 老師說 曉得卦爻陰陽形態改變方法的人,他也知道在治理國家時他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註釋 道 途徑,方法。孟子 離婁上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神 漢語大詞典 猶治。荀子 王制 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致其用,上以飾賢良,下以養百姓而...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老子的道德經裡面的,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從這一章的語言,我們可以明顯的又從人性的角度 人之道的角度就有了一個比較。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