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秦必楚,秦國是怎樣消滅楚國的呢?

2025-01-30 15:45:13 字數 1742 閱讀 9172

1樓:蘭舒留白

歷史上秦國滅掉楚國,經歷了艱難的階段,先是李信攻打楚國,然後是王翦滅掉楚國。

2樓:社會生活家

秦始皇派大將王翦率領了六十萬的秦軍進攻楚國,最後才使楚國滅亡。

3樓:一枝茄

經歷了兩次戰爭。首戰秦國戰敗,第二次秦國出動六十萬兵力,由王翦帶領,養精蓄銳,軍隊日夜操練,等到機會大敗楚軍。

楚南公說「亡秦必楚」,楚國到底有什麼特殊呢?

4樓:淺墨說史

秦始皇的豐功偉績我們都知道,能夠做出這樣的豐功偉績背後肯定少不了暴內凌外的鐵血手腕,也因此後世對秦始皇的褒貶不一。但是公平評價,秦始皇總還是有很多建樹的。然而他去世後,小兒子繼位為秦二世卻只繼承了父親的殘暴無性卻沒有任何建樹,也許是秦始皇執政期間百姓已經深水火熱,到了秦二世的的時候,直接激發了百姓的反抗鬥志。

先是陳勝吳廣拉起滅秦的序幕,緊接著劉邦項羽滅掉了秦朝的精銳部隊。在這個時候,一位叫范增的人也過來幫助項羽,和項羽說,楚南公說了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南公是誰沒有具體姓名記載,只是從字面知道是楚國南方的一位老人

為什麼他這麼說,主要是因為,當時項羽是楚國貴族後裔,世代都是楚國的名將,而楚國的滅亡其實是非常冤屈的,其他幾個都是被秦以武力征服,沒的再次反抗的資本,而楚國不一樣。

當初楚國被消滅實屬憋屈,他們並沒有真正的在軍事上失敗,而是多次被騙導致的滅國。我們都知道張儀是以三寸不爛之舌著稱,也正是這三寸不爛之舌,騙的楚國很慘,第一次是以六百里騙著楚國讓其與齊國絕交,最後只給了六里地,後來又把楚王騙到秦國,最後楚國無主,輕易取勝。但是這樣的取勝方法其實並不光彩,也讓楚國遺族都憋了一肚子火氣。

現在項羽藉助為楚報仇的口號,激起了很多楚人曾經的憤恨之心,於是大量的楚人都來增援項羽,使得他的戰鬥力大大增加,再加上當初秦國的取勝,勝之不武,讓很多人都覺得秦國是蠻夷所為而看不起,所以有的時候甚至出現勝利的人,幫助戰敗的人逃跑的情形,也正是楚國民眾對秦朝的不甘和憤恨,才會有亡秦必楚的說法。

依著當時楚國人對秦朝的這種深入骨髓的憤恨,使得他們在雙方對戰的時候,楚軍士氣大振,以一當十,讓秦軍都害怕不已。

所以當時的情況下,楚國有項羽帶頭,又有更多的支持者,且支持者,都意志堅定,有著必勝的決心,何況當時的秦國氣數已盡,秦二世暴虐無度,統治無法,軍隊實力也不比當你秦始皇時期,長年累月的剝削也讓秦國的人民心生怨恨,所以楚滅秦也是一種必然的勢頭。

5樓:ycs渣男

因為楚國的統治者向來以仁政著名,經過屈原等人的變法後,舉國上下,國泰民安,在六國中,也是最後乙個被滅亡的,實力很強。

6樓:行樂先生

因為當時的楚國的實力非常強大,既是秦國統一以後,但是楚國的精神在就代表著楚國不會滅亡。

7樓:青島小魚聊創業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成語」三戶亡秦」的典故出處。這句產生於反抗秦朝統一的秦朝時代名言,出自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 意為即使楚國只剩下三個氏族,也能滅掉秦國。

比喻即使弱小,團結一致也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種情緒化的堅定信念。楚王族姓羋,本支為熊氏,另分為昭(昭陽)、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戶)。

並非後世所指的只是幾戶人家,幾個人。

8樓:前行路上

完全可以統一天下。

戰國時秦孝公時秦國就有騎兵嗎,秦孝公時 秦國多大

有,但是極少,並且是輔助兵種。秦孝公時期,秦國主要還是以戰車為主。專其他國家也大致如此。到了後屬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各國才開始以騎兵為主。這已經在秦孝公之後很多年了。在秦孝公時期騎兵很少,只是輔助兵種。有。春秋戰國時的 疇騎 是我國最早的騎兵軍隊。公元前307年,趙國邯鄲城趙武靈王開始推行胡服騎...

漢武帝的個人享樂,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無亡秦之禍」應該怎麼解釋?

漢武帝建明堂,壘高壇,樹 泰一 尊神,大搞頂禮膜拜,並且靡費巨資,步秦皇后塵,多次封禪出遊,令大批人入海求蓬萊真神。為了通神求仙,他聽信方士之言,把宮廷被服都弄成怪模怪樣,還造30丈高的銅柱仙人掌,用以蒐集甘露,和玉屑飲之,以為可以長生不老。迷信加多疑的武帝,最終釀成 巫蠱之禍 逼死了太子和衛皇后,...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原文出處天欲其亡必令其狂,利令智昏鼠目寸光對於人生的警戒意義及價值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是出自老子,但是並沒有在老子的著作中體現,我們只能把他理解為古訓,相傳為老子所處。原文 天欲其亡 必先令其狂。這句話的意思是教導別人想獲得成功,就一定更要謙遜,是符合老子道義的古訓。出處 天欲其亡 必令其狂 英雄之道 先狂後亡 凡人之心 先亡後狂 我自狂之 奈何我亡 這句話是唐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