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在什麼中論述了明代以來科舉考試弊端

2025-02-01 17:00:12 字數 3433 閱讀 8108

1樓:驃騎先鋒使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論述了明代以來科舉考試弊端。

顧炎武的《日知錄》其中兩卷專門記述科舉,提出「今之進士乃唐之明經也」,對唐朝與明代科舉做了比較,觀察到科舉的弊端,進而提出改進之法。

作品介紹:《日知錄》,是十七世紀中葉中國知識界一部足以反映時代風貌的學術鉅著,作者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和思想家顧炎武,書名取之於《論語·子張篇》。內容大體可劃為八類,即經義、史學、官方、吏治、財賦、典禮、輿地、藝文。

日知錄》以「明道」、「救世」為成書宗旨,涵括了作者一生的學術觀點和政治主張,提出「盈天地者,氣也」等思想,不少論述,切中時弊。

作者介紹:顧炎武(1613—1682)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江蘇崑山人,尊稱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被稱作是清朝「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

2樓:樂觀的

在《日知錄》中,顧炎武論述了科舉考試的弊端。

3樓:網友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論述了明代以來科舉考試弊端。

唐太宗和顧炎武為什麼會對科舉制得出不同的結論

4樓:愛創文化

時代的不同。

唐朝開國以來,沿襲魏晉遺風,相當注重為官作宦的門第,這使得人才的**受限。

科舉制革創於隋煬大業二年,到唐太宗手裡才臻於完善,並作為治國安邦之盯衝者長策。唐太宗為何以科舉制為治國安邦之長策?既是時代使然。

更是個人認識使然。科舉制應運而生,極大地促進了唐代社會繁榮。對於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文明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顧炎武的時代(明末清初),科舉行之有年,幾乎已經沒有判鬧以門第取士的問題了。

考的內容不同。

唐朝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凱薯經、進士、俊士等。

明朝開始考八股,扼殺了讀書人自由創造力與想象力。所以顧炎武憤慨地說:"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又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為何對科舉制度進行抨擊?

5樓:小小楠說

這是因為科舉制度在當時呈現了弊端,沒有發揮它真正的作用。

科舉制作為中國最早期的考試製度,擁有許多優勢。首先在錄取制度上,不僅使貧民能夠有進入朝廷當官的資格,而且還能夠在資金上資助這些考生,減少他們的憂慮,同時還降低了朝廷選拔人才的難度,通過統一考試,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人力物力,減少了朝廷的支出。

然而為什麼擁有這麼多優勢的科舉制會被顧炎武如此反對呢,其實也不是沒有理由的。首先是他認為科舉制想要實現,其實是有很大難度的,科舉制度在實行的過程中,將儒學進一步推廣,同時也限制了許多人的思想,令人只能在儒學範圍內進行學習**;其次是儘管科舉制在實行之初給朝廷輸送了許多人才,但是許多考生後來就發展成為了只求功名,不為才學,也給社會營造了一種急功近利的氛圍。這與當時顧炎武提出的經世致用思想大相徑庭,因此顧炎武並不推崇這種制度。

顧炎武作為明代時期有名的政治家與大思想家,針對科舉制度弊端並非是不無道理的,單一的考試範圍與考試內容,在一定程度上確實給考生才華的發揮限制了許多。除了思想上的限制,科舉制度的實行也讓考生產生了一種只要專注於考試,就能夠考取功名的思想,以至於有的考生甚至不用功讀書,只想著在考試的時候用一些不太正當的手段來取得良好的名次。

這種行為不僅讓一些真正有才華的考生無法得到用武之地,而且還助長了考官收取賄賂的風氣,這種行為令社會當時的科舉制度在實行的過程中十分低迷,許多人因此放棄考取功名,導致朝廷對此行為大力整治。

6樓:痞子只you風流

這是因為當時的科舉制度並不是為了選拔有文采的人,而是選拔能夠服從皇帝的人,所以對於這個顧炎武很氣憤,所以進行抨擊。

7樓:我來跟你談談情

顧炎武覺得科舉制的發明實際上是退後了社會的發展,因此他大加鞭笞科舉制度。

8樓:秋風體育

因為顧炎武看到了科舉制的弊端,而且和他的思想相悖。

顧炎武批評的是哪個朝代的科舉制度

9樓:勝寒dragon的知識小鋪

顧炎武批評的是明末清初的科舉制度 。

10樓:prince呈

明朝唄~~·

只考八股,而且斷章取義。。。

顧炎武認為郡縣制存在哪些弊端

11樓:網友

弊端:**集權下,地方缺乏自主性;郡縣制不利於實現國富民強。

顧炎武的上述言論抨擊了明朝的什麼制度

12樓:岸裡何以顧

1)上述材料出自那位歷史人物? 答:顧炎武(2)此人的上述言論抨擊了明朝的什麼制度?為什麼?

答: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許多讀書人為了中舉,只顧埋頭攻讀經書,鑽研八股,不講求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後,他們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僕。

3)此人在抨擊這一制度時與什麼歷史事件進行了對比?這一事件發生在哪個朝代? 答:焚書坑儒秦朝。

13樓:墼餮魍薅

抨擊了明朝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科舉制具有分科考試,取士權歸於**所有,允許自由報考(即「懷牒譜自薦於州縣」,與察舉制的「他薦」相區別)和主要以成績定取捨四個顯著的特點。

科舉制極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後期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思想。

科舉制從隋朝(一說唐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對中國在內的漢文化圈諸多國家,以及西歐國家啟蒙影響深遠。

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為江南貢院,佔地超過30餘萬平方公尺。另闢有的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中國唯一反映中國科舉考試製度為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也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心、中國科舉文化中心和中國科舉文物收藏中心。

顧炎武的話說明明朝科舉制度又發生了什麼變化

14樓:暮靜雨

明朝開始科舉只考八股文,限定了答題模式,僵化了人的思想。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聖賢立言。

格式也很死。結構有一定程式,字數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對偶。

八股文也稱制義、制藝、時文、時藝、八比文、四書文。八股文即用八個排偶組成的文章,一般分為六段。以首句破題,兩句承題,然後闡述為什麼,謂之起源。

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各有兩段。篇末用大結,稱復收大結。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經義演變而成。

明末著名學者顧炎武憤慨地說:「八股盛而《六 經》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又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馬說採用了什麼寫法,集中論述了什麼問題

馬說採用了 託物寓意 的寫法,集中論述了 識別和發現人才 的 問題。馬說 韓愈採用什麼寫法 罵說 是一篇古代議 通篇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發揮才能。全文寄託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埋沒 摧殘人才,進行了諷鍼砭...

《論語八則》中論述了對待事物正確態度的一句是什麼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而 學習需要不斷複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複習,這是愉快的事。這裡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裡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 問題,是一種樂趣。人家不瞭解,我卻不怨...

在明代時山海關和嘉峪關有什麼作用

山海關 戰爭戰略防禦 防禦蒙古 嘉峪關 抵禦匈奴侵擾,開拓西域疆土,保障絲路暢通,發展河西經濟等產生過巨大的歷史作用 最近在復看 明朝那些事兒 制所以明代的東西知道一些。山海關 寧遠一線是抵禦蒙古的入侵,可讓蒙古人和女真人吃了不少的苦頭,包括努爾哈赤這樣大名鼎鼎的人物,其功效實不可沒。嘉峪關地處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