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在鳳凰古城丟手絹的海葵
最佳:我國最早的漢譯佛經是《四銷坦十二章經》,相傳為攝摩騰和竺法蘭所譯,這是我國翻譯梵文佛經的開始。感謝金庸先生通過《鹿鼎記》的乎則電影。
佛經起源於出處
2樓:又遇江湖
是古文學家按照中國習慣翻譯過來的。
求一段話的佛經出處
3樓:網友
1.《八十華嚴》卷六十(大一○.三二四上):「如人生已,則有二天恆相隨逐。一曰同生,二曰同名。天常見人,人不見天。」
2.據舊《華嚴經》卷四十四入法界品、《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等載,俱生神常騎在人之雙肩,在人死後即向閻魔王報告有關該人之出生與善惡之二神。
3.據吉藏《無量壽經疏》之說,謂每一人之俱生神有二,一稱同生,另一稱同名。同生為一女神,通常坐於人之右肩,記錄該人所作之惡事;同名為一男神,坐於人之左肩,記錄人所作之善事。
「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一沙一天堂」出自哪本佛經?
4樓:竺哲
自英國詩人布萊克的這首《天真的預言》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雙手握無限,剎那是永恆。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樹一菩提,一葉一如來。
天真的預言,參悟千年的偈語。
意思是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細節構成的,如果一切歸於有序,決定成敗的必將是微若沙礫的細節。
這個人真的很有情趣,這是很巧妙的設問句,選什麼都是表達乙個意思。你雖然很平凡,可你是我的全部!
5樓:baby速度
都不是出自佛經。前一句出自《金剛經正解》和《圓覺經要解》,後一句出自《黃龍死心新禪師語錄》、《佛海瞎堂禪師廣錄》和《憨山老人夢遊集》等著作。
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是出自嚴華經。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
6樓:吾本漁樵
出自英國詩人布萊克的《天真的預言》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雙手握無限,剎那是永恆。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樹一菩提,一葉一如來。
天真的預言,參悟千年的偈語。
當然,這首詩的意境引自《華嚴經》「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7樓:寒燈客
阿彌陀佛,這種思想,主要是出自《華嚴經》。
8樓:胡瀚鋮
蘊含的哲理?我們這個宇宙是四道輪迴的原子核。
9樓:網友
這好像出於一本詩集吧。
為什麼一聽佛經或者一念佛經就想哭
若有眾生 得聞佛聲,慈心清淨,踴躍歡喜,衣毛為起,或淚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意思就是說,得聞佛名,心情愉悅,或者有感動想哭的,皆因前世或累劫累世以來學佛,為佛的 而非一般人。就像離家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回到父母親身邊一樣,那種思家思親的感覺自然會使 淚 樓主的問題 答案見 無量壽經 若有眾生...
求教 老人想專心請讀一本佛經,請問哪部佛經比較好
佛說老女人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墮舍羅。所止處名樂音。時有八百比丘菩薩萬人俱。時有貧窮老女人來到佛所。以頭面著地為佛作禮。白佛言。願欲有所問。佛言。善哉當問。老女人言。生從何所來去至何所。老從何所來去至何所。病從何所來去至何所。死從何所來去至何所。色痛癢思想生死識。從何所來去至何所...
誦讀佛經,佛經要求人要放下,一切皆空,但自己放不下,所以,越讀越煩惱,怎麼辦
我談談自己的觀點吧,供你參考。放不下,就不要強求自己放下,放下一切,是需要有很深的功力的。朋友你還是初學者吧,不應該要求馬上達到高僧的境界。另外,放下一切,一切皆空,不知道你是否正確的理解了,你出家了嗎?還是在家學佛,如果是在家的話,首先,要報父母恩,要孝順父母,父母是你的牽掛,還要搞好家庭關係,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