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流星 太陽系內除了太陽、八大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外,在行星際空間還存在著大量的塵埃微粒和微小的固體塊,它們也繞著太陽運動。在接近地球時由於地球引力的作用會使其軌道發生改變,這樣就有可能穿過地球大氣層。或者,當地球穿越它們的軌道時也有可能進入地球大氣層。
由於這些微粒與地球相對運動速度很高(11-72公里/秒),與大氣分子發生劇烈摩擦而燃燒發光,在夜間天空中表現為一條光跡,這種現象就叫流星,一般發生在距地面高度為80-120公里的高空中。流星中特別明亮的又稱為火流星。造成流星現象的微粒稱為流星體,所以流星和流星體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流星包括單個流星(偶發流星)、火流星和流桐純滲星雨三種,比綠豆大一點的流星體進入大氣層就能形成肉眼可見亮度的流星。
流星體的質量一般很小,比如產生5等亮度流星的流星體直徑約,質量毫克。肉眼可見的流星體直徑在之間。它們與大氣的相對速度與流星體進入地球的方向有關,如果與地球迎面相遇,速度可超過每秒70公里,如果是流星體趕上地球或地球趕上流星體而進入大氣,相對速度為每秒10餘公里。
但即使每秒10公里的速度也已高出子彈出槍膛速度的10倍,足以與大氣分子、原子碰撞、摩擦而燃燒發光,形成流星而為我們看到。大部分流星體在進入大氣層後都氣化殆盡,只有少數大而結構堅實的流星體才能因燃燒未盡而有剩餘固體物局脊質降落到地面,這就是隕星。特別小的流星體因與大氣分子碰撞產生的熱量迅速輻射掉,不足以使之氣化產據觀測資料估算,每年降落到地球上的流星體,包括汽化物質和微隕星,總質量約有20萬噸之巨!
這是否會使地球不斷變"胖"呢?請看地球質量約為6×1021噸。由於流星體下落使地球"體重"的增加在50億年時間內的總量約為噸,或者說使地球質量增加了兩萬分之一,相當於體重200斤的大胖子增加兩。
可見其實在是微不足道!
生流星現象,而是以塵埃的形式飄浮在大氣中並褲蘆最終落到地面上,稱為微隕星。
流星體是穿行在星際空間的塵埃和固體小塊,數量眾多,沿同一軌道繞太陽執行的大群流星體,稱為流星群。其中石質的叫隕石;鐵質的叫隕鐵。
2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上最盛大的一次流星雨就是1833年11月13日的獅子座流星暴雨,在長達六七睜櫻小時的「降雨」過程中,流行總數在24萬顆以上,其「流星交往」的巨集大氣勢,在當擾早瞎時不瞭解內情,緩空科學不甚發達的時代,足以讓人們目瞪口呆了。
3樓:匿名使用者
科學地說,太陽系星星際空間存在一些塵粒和微小固體塊闖入大氣層,一種行星物質在大氣層中摩擦燃燒發光的現象,而流星雨就是地球遇到了一大群宇卜羨宙塵粒流星群造成的如同「下御首雨」一樣的天文現象。鎮弊數。
流星是怎樣形成的?
4樓:我是乙個麻瓜啊
流星的形成:執行在星際空間的流星體(通常包括宇宙塵粒和固體塊等空間物質)在接近地球時由於受到地球引力的攝動而被地球吸引,從而進入地球大氣層,並與大氣摩擦燃燒成為火所產生的光跡。
流星體原來是圍繞太陽運動的,在經過地球附近時,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變軌道,從而進入地球大氣圈。流星有單個流星、火流星、流星雨幾種。
在掉到地面之前,大部分都已燒成了灰燼,少部分會變成隕石掉到地面上。大部分可見的流星體都和沙粒差不多,重量在1克以下。流星進入大氣層的速度介於11km/s到72km/s之間。
人們通常為它賦予美好的意義,認為看到並對著流星許願就能實現心願。
流星是怎麼形成的
5樓:薄荷
流星是指執行在星際空間的流星體(通常包括宇宙塵粒和固體塊等空間物質), 在接近星球時由於受到星球引力的攝動而被星球吸引,從而進入星球大氣層,並與大氣摩擦燃燒所產生的光跡。
6樓:0熊小乖
流星是行星際空間的塵粒和固體塊(流星體)闖入地球大氣圈同大氣摩擦燃燒產生的光跡。若它們在大氣中未燃燒盡,落到地面後就稱為「隕星」或「隕石」。
7樓:網友
流星是指外太空的隕石(很小的那種主要是由外太空的星星碰撞或者**而產生的被碰撞或是**的衝擊力送到地球附近的)飛過地球的時候受到地球引力場的作用闖進了地球的大氣層,再受到重力作用落向地面,進入大氣層的過程中由於受到地球大氣的摩擦燃燒發光。
8樓:少帥花榮
由於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彗星主要由冰和塵埃組成。當彗星逐漸靠近太陽時冰氣化,使塵埃顆粒像噴泉之水一樣,被噴出母體而進入彗星軌道。
但大顆粒仍保留在母彗星的周圍形成塵埃彗頭;小顆粒被太陽的輻射壓力吹散,形成彗尾。剩餘物質繼續留在彗星軌道附近。然而即使是小的噴發速度,也會引起微粒公轉週期的很大不同。
因此,在下次彗星迴歸時,小顆粒將滯後母體,而大顆粒將超前與母體。當地球穿過塵埃尾軌道時,我們就有機會看到流星雨。流星雨活動週期:
位於彗星軌道的塵埃粒五雲被稱為"流星群體"。當流星體顆粒剛從彗星噴出時,它們的分佈是比較規劃的。由於大行星引力作用,這些顆粒便逐漸散佈於整個彗星軌道。
目前,這個過程還不是十分清楚。在地球穿過流星體群時,各種形式的流星雨就有可能發生了。每年地球都穿過許多彗星的軌道。
如果軌道上存在流星體顆粒,邊會發生週期性流星雨。當只有母彗星執行到近日點時才發生的流星雨,稱為近彗星流星雨。這說明流星體群仍在彗星附近。
週期在幾百年以內的彗星所形成的流星雨多為該型別。由於行星的引力攝動作用,長週期彗星的流星體群可能與母彗星相差甚遠。在母彗星不在近日點時也有可能發生流星雨,這種流星雨便是遠彗星型流星雨。
為區別來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通常以流星輻射點所在天區的星座給流星雨命名。
9樓:愛笑的65度完美
流星可能是由彗星和小行星產生的,但本身並不是彗星和小行星。由構成我們星球大氣層的氣體分子引起的摩擦使其公升溫,流星的表面開始公升溫併發光。
10樓:揚如桖
流星是外太空的小行星進入大氣層後與空氣發生磨擦,而產生燃燒形成的。
11樓:阿飛聊生活
流星(meteor)是指執行在星際空間的流星體(通常包括宇宙塵埃和固體塊等空間物質)接近地球時被地球引力吸引,在高速穿越地球大氣層時發生電子躍遷所產生的光跡。大部分流星體在落到地面之前便會被消耗殆盡,少部分則會掉到地面上,稱之為隕石。大部分可見的流星體都和沙粒差不多,重量在1克以下。
流星體進入大氣層的速度介於11km/s到72km/s之間,各個流星的顏色會因其燃燒程度而有所不同。
12樓:混知
流星雨形成的原理。
那是流星體!流星體是太空中一種較小的天體。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13樓:網友
流星不屬於天體。流星只是一種現象,流星體才是天體,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天體的判斷方法:
一看其是否位於地球大氣層之外。例如,宇宙飛船在太空中執行時是天體,返回到地面就不是天體了。
二看其能否克服地球的引力,在太空中按自己的軌道執行。
三看其是不是某一天體的一部分,天體的一部分不能稱為天體。例如,月球表面的岩石塊是月球的一部分,不是天體。
例如:判斷流星體、流星現象與隕星是否屬於天體。
14樓:若曦若夕陽
運用了下定義的說明方法。
15樓:網友
別人問你說明方法,你說這幹嘛?→_
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哦?風是怎樣形成的
風是由兩地之間不同的氣體壓力造成的 當某地的氣壓偏低時,周圍的高壓就會流向那裡去補充 因此,這種流動就產生了不同大小的 風 風是怎樣形成的 大氣為什麼會運動?是什麼力量驅使它運動的呢?原因是錯綜複雜的。水平的風,垂直的升降氣流,不規則的亂流運動,都各有其複雜的成因。這裡先就風的成因談起吧。自從十七世...
年的科學劃分,年代到底是怎麼劃分的?????!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的時間。請問劃分年齡段的科學依據是什麼?年以前,國際上通用的標準是將人口劃為三個年齡段,即 零歲至歲為少兒人口 歲至歲為勞動年齡人口 中國的劃分標準是到歲 歲以上為老年人口。在世紀的末年,聯合國有乙個新劃分標準,聯合國的世界衛生組織 who 經過對全球人體素質和平均壽命進行測定,對...
中醫到底是偽科學,還是現代科學解釋不了的科學
首先西醫雖然叫西醫,但是西醫理論不是西方人主觀意識裡得出的東西,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所以請大家對西醫不要有排外的情緒,人家西方國家在這方面的成就不我們高我們也不要否認。然後中醫絕對不是科學,科學在一定情況下是可以複製的,在一些物件上得出的經驗可以應用在其他對向上,中醫好像根本做不到這一點,反而在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