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蘇格拉底被宣判死刑時為什麼不逃出雅典?
1樓:莫霍爾先生
房龍在《寬容》中寫道:「他(指蘇格拉底)有多次機會逃走,但都拒絕了。他活夠了,已完成自己的使命。他累了,已做好離世的準備。」
我想,蘇格拉底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了,他覺得也活夠了,軀體或許在他腦海中不過是一幅臭皮囊,能夠有乙個機會讓他獻身真理,成為自己思想的殉難者,何樂而不為呢?
當蘇格拉底被宣判死刑時為什麼不逃出雅典?
2樓:匿名使用者
蘇格拉底認為自己必須遵守雅典的法律,因為他和國家之間有神聖的契約,他不能違背。蘇格拉底認為雖然城邦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你就不必遵從它們,但是如果你違反了城邦的法律,你仍然必須服從懲罰。蘇格拉底就正是絲毫不差地這樣做的,他感到有一種服從城邦的合法權威和城邦法律的義務,所以他十分自覺地接受了死刑。
在古希臘,法律被視做城邦安全的基礎,具有女神般的尊嚴,可以說是城邦真正的保護神。在此神靈的保護下,古希臘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於法律。蘇格拉底認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們一致制定的協議,應該堅定不移地去執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協力,使城邦強大無比,嚴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強大的根本保證,他的價值遠遠高於個人的生命。
蘇格拉底認為,法律同城邦一樣,都**於神,是神定的原則。法律最初體現為自然法,自然法也就是自然規律,它純粹是一種神的意志或神有意的安排。後來城邦頒佈的法律稱為人定法。
雖然人定法不像自然法那樣具有普遍性,而具有易變性,但是,由於人定法**於自然法,人們接受和服從人定法的指導就意味著人們接受和服從自然法的約束,也就是服從神的意志。乙個城邦的理想狀態必須是人人從內心守法的狀態,這既是蘇格拉底一生的理想和信仰,也是他最後慷慨以身殉法的內在動力。 蘇格拉底在被自己同胞不公正地判處死刑之時仍大談「遵道德、重公義、法律至寶、法制為貴」,認為人生價值莫過於此,真算得上自由精神洋溢了。
蘇格拉底是位英雄,他意識到道德理想的力量,並自覺、自願去實現它,即使為此獻出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是個悲劇,悲劇在於衝突雙方都有存在的理由,又不可調和。於是蘇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軀託負起這個偉大的衝突,託負起自由人格的責任與使命。
對蘇格拉底而言,他的事業就是他的精神,自覺,自願,自律從而自由的精神,通過他得到了光大。 蘇格拉底熱愛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許最神聖的理想有絲毫的被褻瀆,因此,他毅然選擇死亡。他並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靈魂,他相信神無處不在,無所不能,萬事萬物都是神有意識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
3樓:匿名使用者
呵呵,路過。蘇格拉底是覺得或者沒什麼意思吧。
兩千多年前的雅典,為什麼要將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判死刑?
4樓:帳號已登出
因為蘇格拉底的言論觸犯了奴隸主的利益啊,所以奴隸主控制下的雅典就把他弄死了。
5樓:啦啦隊地方
因為蘇格拉底的言論已經威脅到了雅典的統治,所以說要將其處死。
你認為雅典對蘇格拉底的判決公平嗎為什麼
6樓:花凌曦
這種問題因人而異,對於他那個時代人民都有自己的信仰,即使他們信仰是錯的,但他們的理念沒有推翻,對他們來說蘇格拉底的的行為是不符合他們信仰的,甚至威脅了他們的信仰,他們的心態就如我們對邪教的態度是一樣的,所以他們覺得是公平的。
然而站在歷史角度來說,或者站在現代人角度來說,蘇格拉底的判決是不公平的,當時的雅典已經有了法律,法律代表公正無私,蘇格拉底堅守這一點,但可惜的是這個觀點不符合那個時代權利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的需求,即使他的觀點在如何正確,我們只能為他惋惜。
更何況公平是相對的,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這句話初中的政治書應該有寫過,並且有詳細說明。
玩採納 親 打字很不容易的。
以下哪一項是蘇格拉底被判死刑時雅典**公佈的罪名
7樓:網友
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
蘇格拉底,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公民陪審員。
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賢」,被後人廣泛地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他身為雅典的公民,據記載,蘇格拉底最後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儘管蘇格拉底曾獲得逃亡的機會,但他仍選擇飲下毒酒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
蘇格拉底被雅典公民大會判處死刑
8樓:網友
有沒有罪是乙個事實問題,接不接受是價值判斷,蘇格拉底接受死刑基於他的價值判斷,並不代表他事實上有罪。如果他事實上沒有罪,仍然去接受死刑,是愚忠法律。
雅典統治者憑什麼要判蘇格拉底死刑?
9樓:匿名使用者
雅典有一條獨特來的法律,自依法雅典人每年可以放逐一位政治領袖,由公民大會投票選出。因以破碎陶片充作選票,而得名「陶片放逐法」。投票時只要在陶片上刻上名字即可。
無需過失,也無需罪行,只要獲得票數超過六千,即遭流放。 由於蘇格拉底堅持真理、主持正義,經常批評雅典統治階層的腐敗,甚至批評一些最高領導人,因而遭到他們的忌恨。在他70歲的時候,他被雅典的統治者以「不敬神」「腐蝕青年」為罪名判處死刑。
他的學生和朋友們多次勸他逃離雅典,併為他安排了萬無一失的逃跑計劃。但他堅決拒絕。他認為,儘管加給他的罪名純屬誣陷,但他既是雅典的公民,就應該遵守雅典的法律。
行刑的那天,來看望他的學生和親友都十分悲痛,而他卻鎮定自若,談笑依舊,最後從行刑官手裡接過毒酒,一飲而盡,從容赴死。
10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統治者,是陪審團,都是公民。應為蘇格拉底替自己辯護的時候,採用了激怒陪審團的做法,沒有正面回答指控,在被判有最後也沒有請求寬恕,而是始終聲稱自己被指控的行為是對城邦有益。
蘇格拉底式的愛情是什麼,蘇格拉底式愛情和柏拉圖式愛情各指什麼?
蘇格拉底的老婆是有名的悍婦 打雷後必有雨 就是來自於此。蘇格拉底之所以娶這樣一個潑婦為妻,據他自己所言是 向未嘗試過的事情挑戰 在西方哲學史中有講 蘇格拉底本身相貌也非常醜陋 正因為他老婆總在家裡發威,他不得不被迫每天遊走於雅典的大街小巷與人辯論,他辯論的方法就是著名的 蘇格拉底式反語法 柏拉圖 理...
蘇格拉底認為雅典城邦民主制度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雅典的直接民主因為奉行絕對的多數統治,因而蘊藏著走向 和 的危險。而雅典民主政治中的相關制度設計卻不曾對多數權力進行絲毫制約,個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在城邦生活中也無處可覓,普遍的參與並沒有帶來充分和有效的參與,反而降低了民主的質量和效果。這一切都構成了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下多數人 的原因,也使蘇格拉底悲...
從蘇格拉底之死與守法的故事看學習法律重要性。(急急急急急急
公元前399 年,正值華夏戰國時代的初期 周安王三年 古希臘雅典 的三位羅織罪狀的檢查官 墨勒託斯,一位拙劣的悲劇合唱歌曲的作者 安 尼託斯,一位製革的匠人 一位演說家,一起指控當時著名的學者 哲學家 蘇格拉底有罪。他們對蘇格拉底指控的基本內容如下 蘇格拉底違反法律 表現在他不尊敬城邦所信奉的諸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