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比曹植七步成詩更牛的才子有哪些?

2025-04-23 00:05:59 字數 3341 閱讀 8177

1樓:網友

曹植字子建,沛國譙人,生於西元192年碧差,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的第三個兒子。生前曾任陳王因為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曹植同時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詩人,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曹植的詩筆力雄健,敗鏈其散文情兼雅怨,體被文質。

南朝的薛靈芸評價曹植天下才有第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可見其文學修養之高。

曹植從小便極其聰慧,才氣逼人,十歲出頭便能誦讀《詩經》|《論語》等辭賦,悔枯皮思路敏捷的他每次在曹操的面前都能對答如流,脫口成章,所以深得曹操的喜愛。加上曹植為人坦率自然,不追求華麗,這更是讓曹操對曹植偏愛幾分。西元206年,15的曹植便隨從曹操第一次出征討伐海賊。

此後便經常隨曹操出征,像曹植的《求自試表》、《白馬篇》就是記敘了他出徵的事。

雖然曹操十分喜歡曹操,幾次想立曹植為太子,但是在後期和他的哥哥曹丕的爭奪太子之位的過程中,由於曹植過於放縱自己加上曹丕又工於心計,曹丕和曹操打起感情牌,導致曹操對曹植逐漸喪失信心,最終曹操對曹植失去信心,立了曹丕為太子。

但是作為文人,曹植精通詩歌、書法、**、圍棋,是當時的文學領袖,為當時的建安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代表作有《白馬篇》、《洛神賦》、《七哀詩》、《飛龍篇》等等,和曹操、曹丕並稱「三曹」。<

歷史上有哪些比曹植七步詩更有才華的人?

2樓:校易搜全知道

歷史上,曹植著名的七步詩流傳至今,但實際上還是有很多才華橫溢的人,甚至能寫出三首詩。他們是誰?

劉公權入詩三步曲。

第乙個是劉公權,劉公權。他們年輕時,求知慾很強,善於用詞和押韻。歷任秀才、國子監刺史、國子監聖旨、太保親王,被任命為河東太守。

誠實直爽,敢於直言。擅長楷書,廣泛模仿魏晉初唐其他流派。他深受顏真卿的影響。

然而,以書法聞名的劉公權卻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學者。他的詩有三個步驟。

劉公權肖像。

有一次,皇帝對劉公權說:「我有一件喜事。很長一段時間,邊防戰士的衣服都沒有及時送到,但今年2月,我終於及時送到了他們的春裝。」

劉公權聽說後,連連道賀。但是,皇帝心情很好,興高采烈。他說:「我沒有收到任何祝賀,但你可以祝賀我的詩。」

宮中太監想討好皇帝,就一起催促劉公權。劉公權並不著急。三步之內,他以詩回應:「去年雖無戰事,今年卻無回報。你如何報答皇帝的恩情?春天你會得到春裝。」

寇準詩歌三步曲。

第二個是寇準。寇準是北宋的一位政治家。他也是一位詩人。

傳說寇準從小就有天賦,七歲就能寫詩。大家都叫「神童」。有一天,他的父親正在和客人們大吃一頓,其中乙個人塌旅建議說:「當你聽到你兒子的好詩時,請即興創作一首歌。怎麼樣?」

寇準銅像。主持人在乙個酒醉的場合說:「好吧,那就讓這小子幫我們寫詩吧,不然我們該向你請教了。」

於是命令家人把團返凳小寇準叫出來,讓他在客人面前背詩。小寇準很隨意地笑了笑,說:「請提問。」

客人說:「我們離西嶽華山不遠。我們在華山上寫首詩吧。」

寇準在客人面前踱步思考,一步,兩步。剛走完第三步,他說:「好!

前五言絕句是世戚隨便出現的。就像詩裡說的,「只有天在上面,沒有山也沒有山。抬起頭,紅日將至,回頭看,白雲很低。

三言兩語,西山華山雄偉,無不歎服。

曹植才高八斗,七步成詩,文學作品為何沒有廣為流傳?

3樓:cong愛美食

曹操曾經多次想過把重任託予在曹植身上,可惜每一次曹植都喝了個酩酊大醉,錯過出徵時間,這讓曹操對他感到非常失望。因為他太缺少野心了。所以這不禁讓曹植在政治上面失敗了,而且還在文學作品流傳上面也失敗了。

4樓:文化小達人呀

也有流傳的,比如《七步詩》,小學課本里都學過,還有《洛神賦》也是很出名的。有可能人們更關注三國曆史,而忽略了曹植的作品。

5樓:不會飛的肥豬

因為他的作品出名的很少,其內容都是宮內的事情,和百姓無關。

6樓:哪吒搞笑動漫

曹植雖然才高八斗,但是他作品的內容,主要是寫宮廷裡面的事情,和普通老百姓並無相關,所以他的作品很難在當時的社會中流傳開來。

中國歷史上有曹植這個人嗎?他真的七步為詩嗎?

7樓:網友

曹植其人:

應該是確實存在,中國詩詞的歷史上有乙個流派,被後人叫為「建安風骨」,這一流派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普遍採用五言形式,以風骨遒勁而著稱,並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代表人物是漢末建安時期文壇巨匠: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第四子,三國時期曹魏的著名詩人,才高八斗(八斗之才)、七步之才等詞之語源。

其詩歌對後世有很大影響,才華也頗受後世詩人推崇;與父親曹操、兄長曹丕並稱「三曹」,不過與其父兄不同的是曹植一生並未擔任重要軍政職務。

曹植曾被封陳留王,死後諡號「思」,所以又稱「陳思王」。他的作品百餘篇,絕大部分是五言詩,被後人收進《陳思王集》裡;其作品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建安文學的成就和特色。

七步詩是否為其所作?

三國演義》中記錄了曹植廣為流傳的「七步成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但是樓主如果是乙個歷史愛好者就應該知道,「三國演義」只是乙個文學作品而非歷史書,三國時期較為權威的歷史書是於陳壽的《三國志》,而在《三國志》中並未有「七步詩」,該詩最早見於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世說新語》記載著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學,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將被處死,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內便吟出此詩。

但此詩是否為曹植所著作,至現今仍有爭議。

8樓:匿名使用者

有啊。曹植是曹操的兒子,兄長是曹丕。曹植是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三曹」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步詩》。

曹植,字子建。自幼穎慧,10歲餘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論,落筆成文。

深得曹操的寵愛。曹操曾經認為曹植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幾次想要立他為世子。然而曹植行為放任,不拘禮法,屢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長曹丕則頗能矯情自飾,終於在立儲鬥爭中漸佔上風,並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得立為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繼魏王位,不久又稱帝。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變化。他從乙個過著優遊宴樂生活的貴族王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物件。

西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繼位,即魏明帝。曹叡對他仍嚴加防範和限制,處境並沒有根本好轉。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後的封地在陳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諡思,故後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

9樓:網友

有,當年曹丕怕曹植壞他大事,想要殺了曹植,顧及兄弟情義,令曹植如果能在七步之內寫出一首詩,便放他一條生路!

七步詩 曹植,七步詩曹植一

七步詩 三國 魏 曹植。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譯文1 煮豆來做豆羹,過濾的豆子做成汁。豆杆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裡哭泣。豆杆和豆子本是從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為什麼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麼狠呢?2 鍋裡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子汁來做成糊...

莊有恭聰穎曹植十歲善作文曹植七步成詩原文及翻譯財富10分鐘內回答,給50懸賞

鍋煮著豆想豆殘渣濾留豆汁做羹豆渣壓幹做豆豉豆莖鍋燃燒豆鍋哭泣我本同條根能急迫煎熬我呢 談談學習教育學的意義 答 5歲前是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幼兒教育的意義是有利於人的社會性 人格品質發展,幼兒期是兒童形成各種行為 習慣和性格的重要時期 有利於人的認知發展,幼兒期是人...

曹植七步詩

七步詩典故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曹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