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名詞解釋)仁 義 禮 智 信 忠 孝 悌 節 恕 勇 讓
[b]仁 [/b]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論語.顏淵》:「樊遲問仁。
子曰:『愛人』。」又「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又《衛靈公》:「子曰: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莊子.在宥》:
「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清譚嗣同《仁學.界說》:
「仁為天地萬物之源,故虛心,故虛識。」
[b]義 [/b]
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義」。孟子則進一步闡棕了「義」。
他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為前提。他們把「義」他為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之一。儒家把「義」與「仁」、「禮」、「智」、「信」合在一起,稱為「五常」。
其中的「仁義」成為封建道德的核心。《論語.里仁》: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又:「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孟子.離婁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b]禮 [/b]
中國古代社會準則和道德規範。春秋時的政治家子產最先把「禮」當作人們行為的規範。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禮,這「禮」既指周禮的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範。
他對「禮」進行了全面的論述,提出了「克己復禮」的觀點;把「禮」當作調整統治集團內部關係的手段,當作治國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視「禮」,把「禮」看作是節制人慾的最好方法。戰國末和漢初的儒家對「禮」作了系統的論述,主張用禮來調節人的情慾,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規範。
[b]智[/b]
智」,即智慧、聰明,有才能,有智謀。孔子認為,有智慧的人才能認識到「仁」對他有利,才能去實行「仁」。只有統治者才是「智者」,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可成為「仁人」,而「小人」無智。
儒家把「智」看成是實現其最高道德原則「仁」的重要條件之一。他們要實現「達德」,而要實現「達德」必須經過「知」的五個步驟,即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漢儒則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b]信 [/b]
儒家的倫理範疇。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信」既是儒家實現「仁」這個道德原則的重要條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養的內容之一。
孔子及其**提出出「信」,是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互守信用,藉以調整統治階級之間、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儒家把「信」作為立國、治國的根本。漢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
《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左傳.宣公二年》:「麂退,嘆而言曰: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
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b]忠 [/b]
儒家的道德規範。孔子所說的「忠」,是指和別人的一種關係,盡力幫助別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君。
對長輩能盡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當作實行最高道德原則「仁」的條件。孟子也把「忠」視為重要的道德規範,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給別人。
漢以後出現了「三綱」,「君為臣綱」規定了臣民對君主須絕對「忠」,忠君便成為天經地義、永恆的倫理教條。《論語.子路》: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b]孝[/b]
儒家的倫理範疇。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認為孝是各種道德中最根本的。
孝是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在家庭關係中的表現,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孝」一直視為最高的美德,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孝經.開宗明義》:
「夫孝,始終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又《三才》:「子曰: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論語.為政》: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b]悌[/b]
儒家的倫理範疇,指敬愛兄長,順從兄長。常與「孝」並列,稱為「孝悌」。儒家非常重視「孝悌」,把它看作是實行「仁」的根本條件。
《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孟子.
滕文公下》:「於此有焉:入則孝,出則悌。
」[b]節[/b]
氣節和節操。1、社會指一個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堅定性。對內,氣節表示對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堅定信仰。
對外,氣節則指在國家和民族遭到外敵侵犯時,能挺身而出,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堅持鬥爭。乃至獻出個人生命。《荀子.
君子》:「節者,死生此者也。」2、又稱「貞節」。
為封建時代約束婦女的道德規範。即要求婦女謹守閨門,不與男子接觸,婚後要「從一而終」,夫死不得再嫁,要為丈夫終身守節,甚至殉夫。《二程遺書》卷二二下:
「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魯迅《墳.我之節烈觀》:
「我依據以上的事實和理由,要斷定節烈這事是:極難,極苦,不願身受。然而不利自他,無益社會國家,於人生將來又毫無意義的行為,現在已經失了存在的生命和價值。
」[b]恕[/b]
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觀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強加給別人。在孔子的有關倫理學說中,「忠」與「恕」是並列的。
因「恕」而得「忠」,為「忠」以行「恕」。「忠恕」是實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內容。同時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貫之道。
《論語.里仁》:「子曰: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
『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註:
「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餘之辭也。」又《衛靈公》: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b]勇[/b]
儒家的倫理範疇。指果斷、勇敢。孔子把「勇」作為施「仁」的條件之一。
「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而且不能「疾貧」,才能成其為勇。《論語.憲問》:
「仁者必有勇。」又《陽貨》:「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
」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b]讓 [/b]
指謙讓、禮讓。對人的謙讓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孟子.
公孫丑上》:「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樓:匿名使用者
那你在給我解釋解釋坑 蒙 拐 騙 偷 唄~.~
仁義禮智信忠孝遞忍 9個字分別代表著什麼意義?
3樓:匿名使用者
仁:溫良者,仁之本也。――《禮記·儒行》
義:義固不殺人。――《墨子·公輸》
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智:智者,心之府也。――《淮南子·俶真》
信: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忠:盡心於人曰忠。――宋·司馬光《四言銘系述》
孝:慈惠愛親為孝。――《周書·諡法》
忍:忍,耐也。――《廣雅》
悌:弟愛兄謂之悌。――賈誼《道術》
勇:勇,氣也。――《說文》
4樓:紫雪心寒
1.仁「馮諼客孟嘗君」 講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好士,門下有食客數千人,其中有一個叫馮諼,馮諼在孟嘗君家曾彈劍唱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等歌,因而馮諼食有魚、出有車、他的母親也得到了孟嘗君的照顧。
2.義季扎還願
王子季紮在父王去世後主動把王位讓給了大哥,並出使各國。在徐國與國王徐公結下友誼,季扎見徐公深愛自己的寶劍,心中默許出使回國時將劍贈與徐公。但季扎回來時,徐公竟已經去世了。
季扎來到徐公安葬處,將寶劍擺放在墓前。
3.禮孔融讓梨
在孔融小的時候,叔叔曾經給他出了一個難題,讓他把六個梨分給六個弟弟妹妹,但是必須還有一個梨在盤子裡。聰明的孔融想出了一個辦法,圓滿的把梨分了。
4.智諸葛恪得驢
三國時,吳王孫權在宴會上用一頭驢來取笑諸葛謹。在場的諸葛謹幼子諸葛恪機智聰明,不但解除了父親的尷尬,還受到吳王的賞識。吳王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
5.信明山賓賣牛
明山賓是個出了名的老實人,因為家貧,不得不便宜賣掉家中的老牛,回家的路上,他又急急忙忙趕回追上買主,講明牛曾得過"漏蹄病",已經治好了。圍觀的群眾稱讚明山賓。
6.忠弦高稿軍
弦高是鄭國的一位行商,經常來往於各國之間做生意。魯售公三十三年(前627年)他去周王室轄地經商,途中遇到秦**隊,當他得知秦軍要去襲擊他的祖國鄭國時,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國報告敵,惰,一面偽裝成鄭國國君的特使,以12頭牛作為禮物,稿勞秦軍。秦軍以為鄭國已經知道偷襲之事,只好班師返回。
鄭國避免了一次滅亡的命運。
7.孝緹縈救父
淳于意為人治病,不想得罪了官府,被判"肉刑"押住長安。他的女兒緹縈年紀雖小,卻堅強的陪父親一同前往。緹縈為父親的冤屈到處奔走,把信遞送到了漢文帝手中,終於使父親得到了自由,漢文帝也下令廢除了"肉刑"。
8.悌漢朝的時候,有位叫田真的人,家中,共有兄弟三人,父母都已經過世了,兄弟三人就討論,將父母遺留下來的財產,平均分做三分,每人一分;連家中堂前種的那棵紫荊樹,也決定要把它分為三分;而且明天就要動手,把紫荊樹分割成三分;說也奇怪,就在田真兄弟決定之後,這棵紫荊樹突然就枯萎了。田真看到之後,感到非常的震驚,就跟兩位弟弟說:
『樹木同株,聽到自己要被分割成三分,所以才憔悴枯萎了啊!難道我們人卻不如樹嗎?』田真說著說著,忍不住悲從中來,哭了起來;兄弟三人因此就決定不要分割紫荊樹了。
說也奇怪,這棵樹一聽到田真兄弟說不分割它了,就又活了過來。兄弟三人因此而感悟,再也不分家了。從此兄弟財產共有,而且愉快的生活在一起;鄰居們都稱讚:
『田真兄弟一家是孝門啊!』要知道兄弟屬於天倫之一,與父子夫婦並稱為三綱;所以古人將兄弟比喻作手足,而手足就有不相分離的意思!因為分離又會分散,分散就會孤單,而孤單就快要滅絕了啊!
9.忍胯下之辱
韓信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只靠釣魚賣錢維持生活,經常受一位漂洗絲棉老婦人的賙濟,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
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著刀和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
韓信自知形單影隻,硬拼肯定吃虧。於是,他便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史書上稱「胯下之辱」。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忍分別表示什麼意思
仁 愛人。義 原指 宜 即行為適合於 禮 禮 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智 同 知 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信 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孝 對父母的贍養,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悌 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忍 忍...
忠孝仁義禮智信指的是什麼忠孝仁義禮智信的順序是什麼?
1 仁 不僅是最基本的 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以仁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懷,經過現代改造,可以轉化為現代人文精神。2 義,與仁並用為道德的代表 仁至義盡 義成為一種人生觀 價值觀,如 義不容辭 義無反顧 見義勇為 大義凜然 大義滅親 義正辭嚴 等 義是人生的責任和奉獻,如義診 義演 義...
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悌忍是什麼意思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 指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1 仁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 仁 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 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 仁 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2 義本指公正 合理而應當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 義 孟子則進一步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