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的出處,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出自哪裡

2021-07-03 08:11:44 字數 5491 閱讀 7122

1樓:子小文刀

莫忘恩、別負義、記古訓:忠孝仁義禮智信 忠孝仁義信守悌

〖情 探〗

故事情節:

該劇出自明傳奇《焚香記》,寫名妓敫桂英接濟秀才王魁,又以身相許,兩人恩情繾綣,盟誓於海神廟,互不變心.兩年後,王魁入京中魁,在名利**下,遣書休棄桂英,另與官家之女成婚.桂英憤而訴於海神廟,自縊身死.

海神爺準了她的訴狀,命判官引桂英鬼魂進京與王魁折證.桂英不捨夫妻恩義,再次以"情"試探,不料王魁果然負心絕情,桂英盛怒之下,活捉王魁.....

警言:千萬不要忘恩負義、追名逐利!話說回來也不要自暴自棄、鑽牛角尖!要選擇正當的方式來處理危機問題!

〖五女拜壽〗

明嘉靖年間,戶部侍郎楊繼康為官清正,對奸臣嚴嵩的專權深為不滿。在楊繼康六十壽辰之際,五對女兒、女婿前來拜壽,並爭邀二老回府歡度晚年。家境貧寒的三女(義女)三春與丈夫鄒應龍遭到楊夫人的冷遇,加之勢利刻薄的二姐雙桃的挑唆,被楊夫人趕出府門。

楊繼康的族弟楊繼盛遭嚴嵩慘害,楊繼康受到株連,亦被削職抄家,逐出京都。二老在婢女翠雲陪伴下,千里投親,先來到蘇州大女兒楊元芳家。元芳跪地苦苦哀求丈夫收留落難的父母,但滿口仁義道德的丈夫俞志雲已認賊作父,堅決不允。

二女雙桃與丈夫見父母落難,也一反常態,把二老拒之門外。楊繼康夫婦一路乞討到杭州,四女、五女的公公陳鬆年,懾於嚴嵩的淫威,不顧夫人及兩對兒子、兒媳的懇求,不肯接納楊老夫婦。二老又漂泊到南京,翠雲昏倒在荒郊雪地,被鄒應龍之弟鄒士龍救起。

三春也在雪地中尋到瀕臨絕境的父母,遂將二老接回家中悉心侍奉。三年後,出仕朝堂的三婿鄒應龍施計鬥倒奸臣嚴嵩,楊家冤案得以昭雪。適逢楊老夫人六十壽辰,眾兒女又來拜壽。

楊老夫婦逐走認賊作父的大女婿,唯利是圖的二女也羞愧離去,親家陳鬆年知錯前來陪禮。被收為義女的翠雲和丈夫鄒士龍也前來拜壽,壽堂上呈現一派歡樂氣氛。

警言:千萬不要勢利眼、見利忘義、懼怕淫威!要不卑不亢!

【珍珠塔】

河南窮儒方卿,祖輩曾居**,後遭奸臣陷害,又遇連年天災,以至家貧如洗、生活艱難。方母命方卿前往襄陽向身為御史夫人的姑母方朵花借取考本。方朵花見其窮途落魄,非但不肯資助反對他百般奚落。

方卿受不了侮辱憤然離去。

表姐陳翠娥不滿其母行徑,在方卿臨走前將母親陪嫁的價值連城的珍珠塔暗贈與方卿。姑父陳培德也因器重方卿的才德和志氣,將女兒許配與他。

三年後,方卿官封七省巡按,微服私訪再到襄陽。他喬裝道士,口唱「道情」諷刺了勢利的姑母。從此一家團聚。

正是:世上哪見千年富,人間豈聞萬年貧。姑母逐親本勢利,莫怨唱曲小方卿。

警言:千萬不要仗富欺貧、嫌貧愛富、反過來更不要以怨報怨。

2樓:匿名使用者

五常:仁義禮智信

五德:忠孝節勇和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出自**

3樓:檀香透窗櫺

出處:仁義禮智信: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

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溫良恭儉讓:春秋·魯·孔丘《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翻譯:」子貢說:「老師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贏得了別人的尊重,老師參與政事的方式,大概與別人不同吧?」

忠孝勇恭廉:《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翻譯: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擴充套件資料

五常」指「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此為倫理原則,用以處理與諧和作為個體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組建社會。

依五常之倫理原則處之,則能直接溝通;通則去其間隔,相互感應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實是一切社會成員間理性的溝通原則、感通原則、諧和原則。

溫良恭儉讓:

是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即處處與人為善。溫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內肅,儉乃節約,讓即謙遜。

仁義禮智信的意思是仁愛、忠義、禮和、睿智、誠信。溫良恭儉讓意思是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遜這五種美德。

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

忠孝廉恥勇:

忠心、孝悌、廉潔、羞恥、勇敢。指的是人應信守、踐行的五種高尚品格。品德之於品性,側重的是德性,更多的是對人的為人處世原則的概定。

品性之於品格,側重的是性情,更多的是對人的自我性情秉持的概定;品格之於品德,側重的是風格、人格,更多的是對人的持家理政風格、人格的概定。

4樓:溜到被人舔

源於孔子的思想。

「三綱五常」: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

五常」指「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此為倫理原則,用以處理與諧和作為個體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組建社會。 依五常之倫理原則處之,則能直接溝通;通則去其間隔,相互感應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實是一切社會成員間理性的溝通原則、感通原則、諧和原則。

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的根本是什麼

5樓:n尼古拉斯_過兒

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的根本是仁和義,就是仁義道德。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

其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6樓:匿名使用者

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的根本就是仁和義,就是仁義道德。

孟子則進一步闡棕了「義」。他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為前提。他們把「義」他為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之一。

儒家把「義」與「仁」、「禮」、「智」、「信」合在一起,稱為「五常」。其中的「仁義」成為封建道德的核心。《論語.

里仁》:「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又: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離婁上》: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3 禮   中國古代社會準則和道德規範。春秋時的政治家子產最先把「禮」當作人們行為的規範。

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禮,這「禮」既指周禮的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範。他對「禮」進行了全面的論述,提出了「克己復禮」的觀點;把「禮」當作調整統治集團內部關係的手段,當作治國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視「禮」,把「禮」看作是節制人慾的最好方法。

戰國末和漢初的儒家對「禮」作了系統的論述,主張用禮來調節人的情慾,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規範。 4 智   智」,即智慧、聰明,有才能,有智謀。孔子認為,有智慧的人才能認識到「仁」對他有利,才能去實行「仁」。

只有統治者才是「智者」,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可成為「仁人」,而「小人」無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實現其最高道德原則「仁」的重要條件之一。他們要實現「達德」,而要實現「達德」必須經過「知」的五個步驟,即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漢儒則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5 信   儒家的倫理範疇。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

「信」既是儒家實現「仁」這個道德原則的重要條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養的內容之一。孔子及其**提出出「信」,是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互守信用,藉以調整統治階級之間、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儒家把「信」作為立國、治國的根本。

漢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論語.學而》: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左傳.宣公二年》:

「麂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之主。

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 6 忠   儒家的道德規範。孔子所說的「忠」,是指和別人的一種關係,盡力幫助別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君。

對長輩能盡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當作實行最高道德原則「仁」的條件。孟子也把「忠」視為重要的道德規範,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給別人。

漢以後出現了「三綱」,「君為臣綱」規定了臣民對君主須絕對「忠」,忠君便成為天經地義、永恆的倫理教條。《論語.子路》: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7 孝   儒家的倫理範疇。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

儒家認為孝是各種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在家庭關係中的表現,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孝」一直視為最高的美德,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孝經.

開宗明義》:「夫孝,始終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又《三才》: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論語.

為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8 悌   儒家的倫理範疇,指敬愛兄長,順從兄長。常與「孝」並列,稱為「孝悌」。

儒家非常重視「孝悌」,把它看作是實行「仁」的根本條件。《論語.學而》: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孟子.滕文公下》:「於此有焉:

入則孝,出則悌。」 9 節   氣節和節操。1、社會指一個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堅定性。

對內,氣節表示對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堅定信仰。對外,氣節則指在國家和民族遭到外敵侵犯時,能挺身而出,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堅持鬥爭。乃至獻出個人生命。

《荀子.君子》:「節者,死生此者也。

」2、又稱「貞節」。為封建時代約束婦女的道德規範。即要求婦女謹守閨門,不與男子接觸,婚後要「從一而終」,夫死不得再嫁,要為丈夫終身守節,甚至殉夫。

《二程遺書》卷二二下:「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魯迅《墳.

我之節烈觀》:「我依據以上的事實和理由,要斷定節烈這事是:極難,極苦,不願身受。

然而不利自他,無益社會國家,於人生將來又毫無意義的行為,現在已經失了存在的生命和價值。」 10 恕   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觀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強加給別人。

在孔子的有關倫理學說中,「忠」與「恕」是並列的。因「恕」而得「忠」,為「忠」以行「恕」。「忠恕」是實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內容。

同時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貫之道。《論語.里仁》: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

『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熹集註:「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餘之辭也。

」又《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11 勇   儒家的倫理範疇。指果斷、勇敢。孔子把「勇」作為施「仁」的條件之一。

「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而且不能「疾貧」,才能成其為勇。《論語.憲問》:

「仁者必有勇。」又《陽貨》:「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

」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2 讓   指謙讓、禮讓。

對人的謙讓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孟子.公孫丑上》: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忠孝仁義禮智信指的是什麼忠孝仁義禮智信的順序是什麼?

1 仁 不僅是最基本的 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以仁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懷,經過現代改造,可以轉化為現代人文精神。2 義,與仁並用為道德的代表 仁至義盡 義成為一種人生觀 價值觀,如 義不容辭 義無反顧 見義勇為 大義凜然 大義滅親 義正辭嚴 等 義是人生的責任和奉獻,如義診 義演 義...

仁義禮智信的含義是什麼,仁義禮智信是是什麼意思

1 仁 以人為本,人性關懷。仁 的基本含義就是孔 子所說的 愛人 孟子所說的 惻隱之心 不忍之心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人對於同類生命的基本同情和關懷。提倡 仁 的道德,就是要以人為本,把人當作人來對待,就是在確認自己是人的同時也承認他人是人,而人與人在天命之性和生命價值上是平等的。2 義 公平正義,...

「忠孝仁義禮智信」的下一句是什麼

這裡的 忠孝仁義禮智信 應該是一本書的書名,作者符文軍,金波。作為對句也有 忠孝仁義禮智信 的。但作為上句,下句就不太好對。以三綱五常 四維八德 十德等對句,實在不好組詞了。只好笑對一句。忠孝仁義禮智信 書一本東西南北中發白 牌一副 仁義禮智信的下句是什麼 仁義禮智信的下句溫良恭儉讓。仁 義 禮 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