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方正、質樸和博學
方正首先指先生人格的正派。壽鏡吾老先生自二十歲考取秀才後,不再參加鄉試,遠離仕途.自甘淡泊,教書達六十年之久。可以說,在封建社會,像先生這樣視功名如草芥的人少之又少。
正因如此,先生的方正才被人稱道。
其次,先生非禮勿聽,非禮勿視,也是方正的—個表現。他從小生活在舊的時代,舊的教學方法影響著他的教學:不重視孩子的心理,只准學生讀指定的書,不應多問不必要的事情。
因此,魯迅問及怪哉蟲時,他「就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但作者對這些又可以理解,因為不獨先生這樣:「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見過好幾回了」。
這種事情習以為常,也就可以理解。作者的這段敘述,對老先生並無諷刺的意識,批評的是舊的教育思想。
先生雖為舊時代的教師,但他並沒完全按照舊的教學方法來教育我們。他給予了學生一定的學習自由。「我們」還可以到三味書屋後面的園裡折臘梅花或尋蟬蛻,可以捉了蒼蠅喂螞蟻。
在先生讀書入神時,於我們也很相宜。對體罰學生,先生也不贊成:「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只不過瞪幾眼。
」從這裡可以看出壽鏡吾先生並非「一個不學無術的典型腐儒。」他對學生比較和善,他的思想也是比較開明的。
先生的博學。先生諳熟四書:五經,學生在他的看管下,朗讀古文毫無興趣,而先生卻能達到入神的地步,讀得抑揚頓挫,津津有味。
並且「總是微笑起來,將頭仰起,……」這正印證了先生的博學。在學生的心目中,他的地位是神聖的,所以給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先生是舊時代的先生,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舊時代給他留下的烙印。在對他進行評價的時候,要客觀公正,同時也不能超越時代,向他提出過高的要求。在這篇文章裡,我們只要把握住作者的思想傾向就可以了:
通過回憶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尊敬之中有委婉的批評,尊敬的是老先生的人格,批評的是舊的教學方法,而不是老先生本。
魯迅的《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的「三味」指什麼?
2樓:脛下逆鱗
何為「三味」
1.古人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前人對讀書感受的一種比喻,「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鄲書目》:
「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這是把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佳餚美味,比喻為很好的精神食糧.;其三,壽鏡吾先生的祖訓:
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後成為三味書屋的館訓。
2.魯迅讀書的「三味書屋」兩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對,上書:「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可見「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應該用的就是這個意思。
其三是借用佛教語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譯,原指誦讀佛經、領悟經義的三重境界:一為「定」,二為「正受」,三為「等持」,意思是說,誦經之前要止息雜念,做到神思安定專注;領悟經義態度必須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誠;學習過程中要專心致志,保持始終如一的精神。隨著佛教思想與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漸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精神意義的概括,有「箇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說法,用來比喻領悟學問的精確與深刻。
3.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裡著名私塾。
魯迅12歲在這裡求學,塾師是壽鏡吾老先生。三味書屋,是三長間的小花廳,本是壽家的書房。壽鏡吾老先生在此坐館教書長達六十年。
「三味書屋」之味:魯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面所提到的「三味書屋」,在浙江紹興城內魯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魯迅先生少年時期讀書的地方。那麼,為何叫「三味書屋」呢?
原來,「三味」取自「讀經味如稻、樑,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醬)」的古語。其大意是:讀四書五經之類味如吃米麵,是食之本;讀史記味如喝美酒吃佳餚:
讀諸子百家之類的書,味如醬醋(好比烹調中的佐料一樣)。「三味書屋」的橫匾是清代乾嘉年間的著名書法家梁山舟書寫的。當時,匾的兩旁還懸掛著這樣一副木刻的對聯:
「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讀書。」
4.有人說,「三味」源自《李淑書目》。李淑說:「詩書為太羹,史為雜俎,子為醯醢,是為書三味」,對此,壽宇也不認同。
5.壽宇的叔父壽洙鄰解釋說:「三味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
幼時聽父兄言,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但此典出於何處,已難查詢。」此說影響甚大,魯迅的三弟周建人也傾向之。
然而,壽宇還是不認同。他說:「這樣的解釋淡化了祖先對清王朝的反叛精神。
我小的時候,我祖父壽鏡吾親口對我說,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於粗茶淡飯,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這第一點『布衣暖』非常重要,這是我祖先峰嵐公、韻樵公的思想核心,產業的失敗,使他們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質,他們認為在禍國殃民的清王朝當官就是為虎作倀,是害人害己。
於是,把三味書屋的辦學方向也作為子孫的人生指南,不許自己的子孫去應考做官,要甘於布衣暖,菜根香,品嚐詩書的滋味。」壽宇說,壽鏡吾生前曾對他說:「這三味的含義不能對外人說,也不能見諸文字,這是祖先韻樵公定的一個家規,因為『三味』精神有明顯的反清傾向,一旦傳出去可能要招來殺身之禍。
」這也是後來人們主觀臆測出來眾多說法的主要原因。
3樓:匿名使用者
,「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鄲書目》:「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
壽鏡吾先生的祖訓: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後成為三味書屋的館訓。
我們老師是這麼說的!
4樓:匿名使用者
壽家臺門是魯迅的塾師壽鏡吾先生家的住屋。壽鏡吾(1849-1930),名懷鑑,字鏡吾,是一個學問淵博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一生厭惡功名,自考中秀才後便不再應試,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
魯迅稱讚他為「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壽家臺門由壽鏡吾的祖父峰嵐公於嘉慶年間購置,總建築面積795平方米,前臨小河,架石橋以通,西有竹園,整幢建築與周家老臺門隔河相望,聞名中外的三味書屋就在壽家臺門的東側廂房。
第一進,即臺門斗,隱門上方懸掛著一塊「文魁」匾,此匾是為魯迅的塾師壽鏡吾的兄長壽子持所懸掛的,他在光緒二年(2023年)中丙子科舉人,此匾用來光耀門楣,並表示著壽家人曾經出過舉人,是戶書香人家。
在第一進臺門斗的西邊,穿過天井,有一小方竹園,竹園的北邊廂房我們現在把它佈置成「三餘書屋」,「三餘書屋」是「三味書屋」的原名,「三餘書屋」的擺放仿照「三味書屋」,遊客可以在這**的書屋裡坐一坐,體驗一下私塾生活,或者拍照留影。
第二進稱為大堂前,每逢祖宗忌日,紅白喜事,貴賓到來的聚會之地。額枋懸掛著「思仁堂」匾一塊。廳堂柱子掛一淺綠色木板刻制的對聯,聯雲:
「品節泰山喬嶽,襟懷流水行雲」。後邊金柱上掛著對魯迅的塾師壽鏡吾德行、言論的讚頌抱對一副:「道義嘉謨見風骨,箴言懿德澤桑梓。
」穿過天井,即第三進--座樓,這裡分別是小堂前、書房和壽鏡吾先生臥室的原狀陳列。
小堂前是用來接待親朋好友的地方。在退堂屏額上懸掛著一塊「重遊泮水」匾,這塊匾是壽鏡吾中秀才(入泮)的第六十年,即2023年他過世前的一年,他的侄兒壽孝天送來祝賀的。魯迅對壽鏡吾先生充滿了真摯的愛戴和敬意,離開紹興之後,與壽鏡吾先生一直有書信往來。
2023年魯迅曾回紹興,又去看望這位老師,給他講外面的所見所聞,當時壽鏡吾先生就是在這裡接待他的。
壽鏡吾先生的書房是典型的塾師之家的書房佈置,設有《二十四史》專用書櫃、普通書櫃、文房用具等。房內額枋上懸掛著「三餘齋」匾,「三餘」取義於《三國志》裴松之注,即董遇所說「為學當以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意思是人們要利用一切空餘時間發奮學習。
在壽鏡吾先生的臥室裡放置著架子床、衣櫃、箱櫃、木躺椅、衣架、盥洗架等物品。由於壽鏡吾先生教學很嚴謹,他每年只收八個學生,認為多收了教不過來,所以他的教學收入很有限,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臥室擺設超過了當時壽鏡吾先生實際的生活狀況,其實他過著更為儉樸、清苦的生活。
從第三進往東,就是壽家臺門的東廂房,分南、北兩部分。南邊的廂房現陳列著介紹歷史文化名城紹興的古代教育史,分「越中府縣學、越中書院和越中學塾」三大塊內容。北邊的廂房即為魯迅先生的讀書處——三味書屋。
說起魯迅先生,我就會想到我的先人,我外婆的曾叔祖、開辦「三味書屋」的壽鏡吾老先生———魯迅先生的啟蒙老師。
三味書屋是當時紹興城裡著名的私塾,魯迅先生童年時曾在這兒學習。一般對「三味書屋」的解釋,都說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而壽鏡吾老先生之孫壽宇先生在他寫的文章中則是這麼說的:「我不止一次地從我祖父壽鏡吾的口中,聽到解釋三味書屋的含義。
祖父對『三味書屋』含義的解釋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壽鏡吾老先生說:「『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於粗茶淡飯,不羨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
」據說,這是壽鏡吾老先生的父親壽韻樵親手擬定的,要子孫認真體會,身體力行。
壽鏡吾老先生忠實遵守父訓,立志不當官,也反對和禁止兒子去當官。他不允許小兒子去趕考,甚至把他鎖在樓上,每頓飯菜都叫人給送去。結果他的小兒子用麻繩綁在窗門上,緣繩而下,逃出了樓房,終於去北京考取了朝考一等第一名,當上了吉林省農安縣的知縣。
壽鏡吾老先生就罵他不孝,罵了好長一個時期。大概吳越是山水魚米之鄉,讀書人家裡若有些小的產業,不至於過不去、非要去當官不可。再加上清朝政治混亂,壽老先生對清末官場的腐敗是深惡痛絕的,認為亂世切莫去做官,即使做了官也是昏官。
在當時這種遁世退卻、不合濁流的態度是可貴的,聯絡「三味書屋」的命名,很能看出老先生的正直、善良。這對於他的學生,如後來成為反封建的猛士的魯迅先生,大概不會沒有影響吧!
[編輯本段]何為「三味」
1.古人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前人對讀書感受的一種比喻,「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鄲書目》:
「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這是把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佳餚美味,比喻為很好的精神食糧.;其三,壽鏡吾先生的祖訓:
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後成為三味書屋的館訓。
2.魯迅讀書的「三味書屋」兩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對,上書:「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可見「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應該用的就是這個意思。
其三是借用佛教語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譯,原指誦讀佛經、領悟經義的三重境界:一為「定」,二為「正受」,三為「等持」,意思是說,誦經之前要止息雜念,做到神思安定專注;領悟經義態度必須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誠;學習過程中要專心致志,保持始終如一的精神。隨著佛教思想與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漸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精神意義的概括,有「箇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說法,用來比喻領悟學問的精確與深刻。
3.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裡著名私塾。
魯迅12歲在這裡求學,塾師是壽鏡吾老先生。三味書屋,是三長間的小花廳,本是壽家的書房。壽鏡吾老先生在此坐館教書長達六十年。
「三味書屋」之味:魯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面所提到的「三味書屋」,在浙江紹興城內魯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魯迅先生少年時期讀書的地方。那麼,為何叫「三味書屋」呢?
原來,「三味」取自「讀經味如稻、樑,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醬)」的古語。其大意是:讀四書五經之類味如吃米麵,是食之本;讀史記味如喝美酒吃佳餚:
讀諸子百家之類的書,味如醬醋(好比烹調中的佐料一樣)。「三味書屋」的橫匾是清代乾嘉年間的著名書法家梁山舟書寫的。當時,匾的兩旁還懸掛著這樣一副木刻的對聯:
「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讀書。」
4.有人說,「三味」源自《李淑書目》。李淑說:「詩書為太羹,史為雜俎,子為醯醢,是為書三味」,對此,壽宇也不認同。
5.壽宇的叔父壽洙鄰解釋說:「三味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
幼時聽父兄言,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但此典出於何處,已難查詢。」此說影響甚大,魯迅的三弟周建人也傾向之。
然而,壽宇還是不認同。他說:「這樣的解釋淡化了祖先對清王朝的反叛精神。
我小的時候,我祖父壽鏡吾親口對我說,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於粗茶淡飯,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這第一點『布衣暖』非常重要,這是我祖先峰嵐公、韻樵公的思想核心,產業的失敗,使他們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質,他們認為在禍國殃民的清王朝當官就是為虎作倀,是害人害己。
於是,把三味書屋的辦學方向也作為子孫的人生指南,不許自己的子孫去應考做官,要甘於布衣暖,菜根香,品嚐詩書的滋味。」壽宇說,壽鏡吾生前曾對他說:「這三味的含義不能對外人說,也不能見諸文字,這是祖先韻樵公定的一個家規,因為『三味』精神有明顯的反清傾向,一旦傳出去可能要招來殺身之禍。
」這也是後來人們主觀臆測出來眾多說法的主要原因。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後題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後問題答案
課文研討 一 整體把握 本文題為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你從這個題目得到了哪些資訊?從 到 表示這篇文章大致包括兩部分,同時也告訴我們文章前後兩部分的內容。2 快速閱讀課文,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以及中間的過渡段。從開始 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 到中間 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是寫...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好句批註,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好句賞析5句
檢視全部2個回答 我來答我來答 檢視全部2個回答 嚮往檸檬的心 來自科學教育類芝麻團 推薦於 2017 11 22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 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 雲雀 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及魯迅生平簡介
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現在是早已並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 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 雲雀 忽然從草間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