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文化:維吾爾族有自己豐富的文化,如《突厥語詞典》、《福樂智慧》和大量的古代文獻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多姿多彩的歌舞和眾多的樂器,使維吾爾人成為能歌善舞的民族。
維吾爾族的體育活動豐富多彩,有叼羊、達瓦孜、鞦韆、摔跤等。在民間還舉行一種包含歌舞、說唱、詩歌朗誦等項內容的麥西萊甫活動。
節日:維吾爾族的節日主要有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等。
宗教:維吾爾族古代曾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景教、祆教(拜火教)和佛教,從公元10世紀初起初步改信伊斯蘭教。
服飾:維吾爾族服飾有著悠久的歷史。 絢麗多姿的服飾便是維吾爾服飾文化的組成部分。維吾爾服飾形式清晰、紋路多樣、色彩鮮明。
維吾爾族人十分講究衣著打扮,男子傳統服裝為條絨無領黑色或花條布袷袢,黑長褲。腳穿套鞋,冬天高寒地區則穿氈筒。腰繫質地不同的方形腰帶,維吾爾語稱「法嗒」,頭戴小花帽。
女子無論春夏秋冬,都喜歡穿色彩絢麗、圖案別緻的艾德麗斯綢寬袖連衣裙,外罩黑色金絲絨對襟繡花小坎肩;
維吾爾族人,無論男女都喜歡戴花帽。花帽,又名「朵帕」,吐魯番人叫「伯克」,維吾爾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備品,也是饋贈親朋好友、貴客佳賓的珍貴禮品。吐魯番花帽與新疆其他地區的花帽形制、花紋、色彩有明顯不同,其主要特點是紅花綠底,大花底空小,顏色紅火鮮豔,鑲黑色絨布邊,這種花帽,尤為老年人所喜愛。
用珍珠串成圖案的「瑪勒江伯克」,高雅華貴,受到文化藝術界女士們的青睞,而宗教人士則喜歡戴帽沿用羊皮做成的「賽勒布西吐瑪克」。在城市,吐魯番男子常戴短沿硬殼圓形鴨舌帽,知識分子則喜歡戴做工考究的禮帽。
在吐魯番農村,許多維吾爾族群眾喜歡穿套鞋,維吾爾語叫「喀拉西」。這是一種用橡膠製成,穿著衛生,既保暖,又能保護皮鞋壽命的短腰膠鞋,無論是做禮拜還是做客,只要脫去外面的套鞋即可,方便、實用、衛生。套鞋「玉德克喀拉西」為圓頭,為一般人所喜愛;「買塞喀拉西」為尖頭,則受到中老年人和宗教人士的歡迎。
婚俗:維吾爾族實行一夫一妻制, 婚姻一般要經過擇偶、說媒訂親儀式(克其克恰依)、商定彩禮、訂婚儀式、尼卡(宗教儀式)和婚禮幾個階段。婚禮極為隆重和熱烈,男女雙方家中都要請客,客人贈送禮品,婚禮一般舉行三天。
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建國後,推廣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現兩種文字並用。
維吾爾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2樓:llx雄雄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
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
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男女青年要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瑪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幹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饢、抓飯、烤包子、拌麵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餚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饊子、銀絲擀麵(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葡萄乾、哈密瓜、黃蘿蔔(胡蘿蔔)醬等。
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民族,最主要的**有兩支:一支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另一支是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這兩部分人於公元840年大規模匯合,至16世紀初完全融合完成。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維吾爾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
3樓:匿名使用者
維吾爾歷史[推薦]維吾爾族人民有悠久的歷史,公元8世紀遊牧於漠北草原的回紇人曾建立過強大的回紇汗國( 744-840年)。汗國瓦解後,人民分三支西遷。西遷後一部分回鶻人曾以吐魯番為中心,聯合當地操焉耆龜茲語的民族,建立了高昌王國。
以後又融進了古代中亞一些民族及吐蕃、契丹、室韋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維吾爾族。9~12世紀,維吾爾族社會經濟和文化迅速發展,遊牧經濟逐步轉為農業經濟。天山南北的綠州上人口稠密、商業發達。
12世紀末,伊斯蘭教逐漸取代了維吾爾族代信奉的薩滿教、摩尼教及在天山南北流行的景教、祅教、佛教等宗教。伊斯蘭教化推動了維吾爾族社會的統一和文化的發展。從12世紀起維吾爾人活動的主要地區為契丹人建立的西遼政權控制。
13世紀,蒙古興起,取代了西遼的統治,維吾爾族人民又歸蒙古察合臺及其後裔建立的察合臺汗國統轄。15世紀在塔里木南緣逐漸形成了一個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地方政權,史稱"葉爾羌汗國"。17世紀下半葉,蒙古衛拉特準噶爾部控制了汗國實權。
18世紀中,清朝為統一全國,派大軍平定了準噶爾貴族的叛亂。2023年清朝設伊犁將軍統轄天山南北,又在該地區實行郡縣制、扎薩克制和伯克制,興辦屯墾、發展商貿、降低稅率等一系列措施,維吾爾族社會因而有了較大發展。2023年維吾爾人民居住的天山南北廣大地區正式成為清朝的行省。
維吾爾族人民與祖國大家庭的關係進一步密切。
歷史人物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
4樓:匿名使用者
維吾爾族傳統服裝極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長袍,右衽斜領,無鈕釦,用長方絲巾或布巾扎束腰間;農村婦女多在寬袖連衣裙外面套對襟背心;城市婦女現在已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膠質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維吾爾族花帽有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絲線繡成的民族風格圖案,有些還綴有彩色珠片;婦女常以耳環、手鐲、項鍊為裝飾品,有時還染指甲,以兩眉相連形式畫眉;維吾爾族姑娘以長髮為美,婚前梳十幾條細髮辮,婚後一般改梳兩條長辮,辮梢散開,頭上別新月形梳子為飾品。也有人將髮辮盤系成髮結。
地毯、花帽、艾德來斯綢、民間印花布和英吉沙小刀等是維吾爾族最盛名的傳統工藝製品。
維吾爾族的傳統建築具有明顯的乾旱地區建築特點。房頂多穹窿頂或平頂,牆壁較厚,拱形門窗,視窗少而且小,天窗較大,用來採光。屋內砌土坑,供起居坐臥,又有火牆、爐灶,以取暖、做飯。
住房多成方形院落。大門忌向西開,房前屋後種植果樹、花木。屋前搭葡萄架,成一涼棚。
有些住房還有較寬的前廊。
維吾爾族有歷史悠久、風格獨特的文化藝術。文學的體裁、內容都十分豐富,如流傳至今的敘事長詩《福樂智慧》等。勞動人民的口頭文學豐富多彩。
流傳極廣的「阿凡提的故事」,至今為人們喜聞樂見。近現代也有不少優秀的文學作品,如毛拉比拉力賓·毛拉玉素甫所著《中國土地上的戰爭》的敘事長詩,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民2023年的抗清鬥爭。革命詩人穆塔裡甫在抗日戰爭時期寫出《中國游擊隊》、《戰鬥的姑娘》、《愛與恨》等許多熱情洋溢、歌頌祖國的詩篇。
維爾吾族能歌善舞。在農村中,結婚、節日、歡迎貴客以及一切喜慶的日子,男女老幼簍警歌警舞。傳統的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多種,「賽乃姆,,是最普遍的舞蹈曩譽:
.霎行全疆尤其盛行於南部地區的「夏地亞納」,是一種歡樂的民間集體舞。古代維吾爾族型竺紫曼簍舞譬史詩——《十二木卡姆》,包括歌曲、舞曲、組歌等340多首,已整理、錄譜。建粵要』顰楚孽的**、舞蹈以及民歌等從形式到內容更加豐富、新穎、多采。
維吾爾族的民族水襦句十兒種,常用的有「達甫」(手鼓)、「獨他爾」、「熱瓦甫」等。 維吾爾族能歌善舞,「十二木卡姆」是傳世**作品。舞蹈有單人舞、雙人舞、集體舞等,女子舞姿輕盈優美,旋轉快速多變;男子動作熱烈奔放,強悍剛勁。
傳統保留節目有賽乃姆、刀郎舞、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婚禮舞、麥斯舞等,當代創作的摘葡萄舞、種瓜舞、新疆好、我的熱瓦甫等舞蹈均為上乘之作。麥西萊甫是維吾爾族民間群眾娛樂形式之一,每逢節日、喜慶或休閒時刻,人們會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表演雜技、魔術等,盡情狂歡。
維吾爾族的禮節與宗教也有著極為緊密的關係。人民之間的禮節表現了平等、友愛、敬老、愛幼的精神,勞動人民相見總是相互親切地握手、問候,對老人十分尊敬。婦女中還有長者親吻晚輩的禮節。
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一些帶有等級性的、封建的禮節逐漸消失了,體現著平等友愛、互敬互讓的禮節則繼續儲存下來,並且增加了新的意義。維吾爾族熱情好客,崇尚禮節,待人接物,講究禮貌。如對長者要尊敬,走路讓長者先行,談話讓長者先說,坐下時讓長者坐在上座;小輩在長者面前不準喝酒、抽菸;親友相見必須握手問候,互相致禮和問好,然後右臂撫胸,躬身後退步,再問對方家屬平安;婦女在問候之後,雙手扶膝,躬身道別。
在屋內坐下時,要求跪坐,禁忌雙腿直伸,腳底朝人。接受物品或給客人上茶時要雙手,單手接受物品被視為缺乏禮貌的舉動。
5樓:匿名使用者
回紇,又稱回鶻是現代維族的祖先之一。公元前3世紀遊牧於中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之間,以狩獵和畜牧為生,相繼受匈奴、鮮卑和柔然汗國的奴役。
9世紀中期,回鶻被黠戛斯打敗。回鶻諸部離散,有的南遷至內地,大部分來到中國新韁地區。最早信仰摩尼教,後來佛教盛行。10世紀開始部分人被強制性改信伊斯蘭教。
元朝察合臺統治時期最嚴酷,不信教者頭顱會被釘入馬蹄釘。很多人因懼怕被害不得不改信伊斯蘭教。佛教文化遭到毀滅。
佛教壁畫、遺蹟受到破壞。所以現在新疆能看到許多佛教遺蹟,而看不到很多佛教徒。
維吾爾族知識,維吾爾族的相關知識
維吾爾族有自己豐富的文化,如 突厥語詞典 福樂智慧 和大量的古代文獻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大型套曲 十二木卡姆 多姿多彩的歌舞和眾多的樂器,使維吾爾人成為能歌善舞的民族。維吾爾族的體育活動豐富多彩,有叼羊 達瓦孜 鞦韆 摔跤等。在民間還舉行一種包含歌舞 說唱 詩歌朗誦等項內容的麥西萊甫活動。節日...
維吾爾族的起源,維吾爾族的歷史起源
維吾爾族是中國西北部的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自稱 維吾爾 其意為 團結 聯合 維吾爾族人的先民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北方遊牧民族 丁零及後來的鐵勒。鐵勒是西突厥汗國的一部分,於7世紀建立了回紇汗國,與唐朝保持友好的從屬關係。回紇後改稱為回鶻,9世紀時遷入新疆與當地的各族居民相互融合,逐漸發展形成了維吾爾...
維吾爾族的禮儀維吾爾族的禮儀特點
飯前洗手。吃飯時,不能隨便撥弄盤中之食。不能隨意走向灶臺。飯要吃淨,碗中不要剩食物。禁吃狗肉 豬肉 驢肉 騾肉。自然死亡的牲畜一律不吃。未經唸經宰殺的牲畜和家禽禁食。依著忌短小,上衣要過膝,褲腿達腳面。忌戶外著短褲。親友相見,相互問候,互道 賽倆木 然後雙手摸須,恭身後退一步,右臂撫胸,再問對方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