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重慶智神科技****
「仗節」一詞在文言文中有手持符節和堅守節操的意思。其出處如下:
手執符節。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將出師,皇帝授予符節,作為憑證及權力的象徵。《漢書·敘傳下》:
「 博望 仗節,收功 大夏 ;貳師秉鉞,身釁 胡 社。」 唐 裴鉶 《趙合》:「但當時時相使餘不得仗節出此城,空加一貂蟬耳。
」 唐 康駢 《劇談錄·鳳翔府舉兵討賊》:「相國仗節訓兵,援旗誓眾。」
堅守節操。《後漢書·吳漢傳》:「賊眾雖多,非有仗節死誼者也。
」 宋 曾鞏 《與孫司封書》:「比見朝廷所寵贈南兵以來仗節死難之臣, 宗旦 乃獨不與。」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三·馬文肅家書》:
「慷慨仗節易,從容就義難。吾輩將為其難乎?抑為其易乎?」
2樓:文以立仁
仗:動詞。本義:拿著、持、執。可引申為把持、堅持。
「仗節」在文言文中屬於短語,其意義取決於「節」的含義。
1、當「節」作節操解時,「仗節」就是守節,堅持操守。如蘇軾《上皇帝書》:「前山陽亡徒蘇令,縱橫史士,臨難莫肯仗節死義者,以守相威權素奪故也。」這也是成語「仗節死義」的出處。
2、當「節」作禮節解時,「仗節」就是守禮儀規矩。如「仗節守禮」。
3、當「節」作符節解時,「仗節」就是持有符節。古代外交官代表國家出使外邦,或大將受命實施軍事行動,都需要有一個象徵最高權力的信物,這就是「符節」。如 李世民 《經破薛舉戰地》:
「昔年懷壯氣,提戈初仗節。心隨朗日高,志與秋霜潔。」
3樓:
手執符節。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將出師,皇帝授予符節,作為憑證及權力的象徵。
《王莽傳上》:「以太保甄邯為大將軍,受鉞高廟,領天下兵,左杖節,右把鉞,屯城外。」
4樓:匿名使用者
仗的解釋 仗 zhàng 兵器:儀仗。
明火執仗。 拿著兵器:仗劍。
戰爭:打仗。勝仗。
憑藉,依靠:倚仗。仰仗。
仗恃。仗義執言(為了正義說公道話)。 筆畫數:
5; 部首:亻; 筆順編號:32134
節的解釋 節 (節) jié 竹子或草木莖分枝長葉的部分:竹節。節外生枝。
物體的分段或兩段之間連線的部分:關節。兩節車廂。
段落,事項:節節(一段一段地,逐步)。節目。
中國曆法把一年分為二十四段,每段開始的
文言文中的或什麼意思
5樓:drar_迪麗熱巴
1、 又如:或人(某人。不稱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
或語公(袁可立):「此弄臣,奈何窘之?」——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2、又如:或時(有時);或一,或種(某種);或日(某日,有一天)3、用作虛詞
君實或見恕。——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或異二者之為。——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4、表示假設。猶倘若,假使。如:
或若(假使,倘或)古文字中,「國」(繁體字為國)字從口從或,究竟是「口」還是「或「為原形,眾說紛紜。馬敘倫先生主張口為國之原字,......日本學者後藤朝太郎則主張「或」為國(國)之原字。
他認為加以口者,系秦漢以後之事。並於《國家學會》雜誌第二十七卷第六號上發表**,說之如下:「國(國)字作口,乃秦漢以來之事,周代春秋戰國時代,只有或字。
」按:或為戈與口之合體,後漢許慎於《說文解字》中亦曰,或者,邦也。
6樓:老馬克必須回來
(1)表示選擇或列舉.、
(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狀況或行動之間的一個抉擇.
(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內(4)兩個詞或兩個短語同義、等義或替換的性質
7樓:匿名使用者
或:有時,有人,有的人,或許
8樓:迷你必死
1.有人
2.有的人
3.有的
4.或許
5.有時
9樓:我真的愛範
表示:有的。。。有的。。。有的。。。
10樓:犁堯岑瑛琭
「或」一般表示的意思可能有以下幾種
1、選擇關係:或者
2、也許:或許
3、物主代詞:有的,有些,比如:小動物們姿態各異,或抓耳撈腮,或安詳睡覺。
下面給出兩句,樓主可練習一下是什麼意思:
1、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代詞)2、殷其弗或亂正四方。――《書·微子》
希望能對樓主有所幫助,謝謝!
11樓:匿名使用者
「及」在文言文中的字義如下:
1、用作動詞,意思是:趕上;追上。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釋義:追到河邊,(孟明等人)已登舟離岸了。
2、用作動詞,意思是:至;到;到達。
出處: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
釋義:農夫把春天到了的訊息告訴了我,將要去西邊的田地耕作。
3、用作動詞,意思是:遭遇;遇到。
出處:春秋·佚名《叔向賀貧》:「略則行志,假貨居賄,宜及於難。」
釋義:犯法胡為,放利聚財,該當遭到禍難。
4、用作動詞,意思是:推及;涉及。
出處:先秦·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釋義:敬愛自己的長輩,進而也敬愛別人的長輩。
5、用作動詞,意思是:來得及。
出處:漢·劉向 《荊軻刺秦王》:「方急時,不及召下兵。」
釋義: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來不及召來侍衛。
6、用作動詞,意思是:趕得上;比得上。
出處:先秦·佚名《鄒忌諷齊王納諫》:「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釋義:您美極了,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
7、用作介詞,意思是:等到;到了。
出處:魏晉·王羲之《蘭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釋義: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
8、用作介詞,意思是:趁著。
出處:先秦·左丘明 《子魚論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釋義:對方人多,我方人少,趁著他們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攻擊他們。
9、用作介詞,意思是:跟,與。
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四年》:「屈完及諸侯盟。」
釋義:後來,屈完代表楚國與諸侯國訂立了盟約。
10、用作連詞,意思是:和,與。
出處:魏晉·李密 《陳情表》:「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釋義:我的辛酸苦楚,並不僅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能明白知曉的。
節仗是什麼
12樓:匿名使用者
先看例句
但是,劉玄對劉秀還是很不放心,只給他一個「破虜將軍代行大司馬事」的空頭官銜和宣慰【節仗】,沒給他一兵一卒。
從其意思看,應該是誤寫。正確的應該是:
【節杖】
+++西方版+++
赫耳墨斯手中所持的權杖,作為和平的象徵。曾作為古希臘和古羅馬使節和大使的護身符。最初節杖被描繪為一節木棍,或末梢有兩個分杈的橄欖枝,並飾以花環或緞帶;後來花環改為兩條蛇,並在節杖上新增了一對翅膀,以代表赫耳墨斯的速度。
+++中國版+++
古代的使臣出入關門皆有象徵意義的憑證或信物,即符節;它們多用竹或木製成。漢時中國派往匈奴去的使臣所持的節杖皆以竹為杆,上綴犛牛尾毛。《漢書·蘇武傳》中說蘇武雖被羈留在匈奴,但他「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好在竹子作的節杖還在,蘇武忠誠於漢朝的氣節得以保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種與竹子相關的信物,即汗青。汗青是中國古代的史冊。
古時記事於竹簡,制竹簡時需用火烤青竹以去竹汗(脫水後不易腐蝕,可長久儲存),故稱汗青;因此,記載於史冊上的事蹟又稱「青史」。文天樣《過零了洋》詩句中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謙《收麥》詩句中的「更有清名描青史」等都是以們子作史冊的特性揭示氣節的不朽價值。
13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的使臣出入關門皆有象徵意義的憑證或信物,即符節;它們多用竹或木製成。漢時中國派往匈奴去的使臣所持的節杖皆以竹為杆,上綴犛牛尾毛。《漢書·蘇武傳》中說蘇武雖被羈留在匈奴,但他「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好在竹子作的節杖還在,蘇武忠誠於漢朝的氣節得以保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種與竹子相關的信物,即汗青。汗青是中國古代的史冊。
古時記事於竹簡,制竹簡時需用火烤青竹以去竹汗(脫水後不易腐蝕,可長久儲存),故稱汗青;因此,記載於史冊上的事蹟又稱「青史」。文天樣《過零了洋》詩句中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謙《收麥》詩句中的「更有清名描青史」等都是以們子作史冊的特性揭示氣節的不朽價值。
14樓:z剎那千尋
西方版 赫耳墨斯手中所持的權杖,作為和平的象徵。曾作為古希臘和古羅馬使節和大使的護身符。最初節杖被描繪為一節木棍,或末梢有兩個分杈的橄欖枝,並飾以花環或緞帶;後來花環改為兩條蛇,並在節杖上新增了一對翅膀,以代表赫耳墨斯的速度。
中國版 古代的使臣出入關門皆有象徵意義的憑證或信物,即符節;它們多用竹或木製成。漢時中國派往匈奴去的使臣所持的節杖皆以竹為杆,上綴犛牛尾毛。《漢書·蘇武傳》中說蘇武雖被羈留在匈奴,但他「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好在竹子作的節杖還在,蘇武忠誠於漢朝的氣節得以保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種與竹子相關的信物,即汗青。汗青是中國古代的史冊。
古時記事於竹簡,制竹簡時需用火烤青竹以去竹汗(脫水後不易腐蝕,可長久儲存),故稱汗青;因此,記載於史冊上的事蹟又稱「青史」。文天樣《過零了洋》詩句中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謙《收麥》詩句中的「更有清名描青史」等都是以們子作史冊的特性揭示氣節的不朽價值。
文言文中 略 是什麼意思
15樓:瀛洲煙雨
1、簡略;簡要。
《答司馬諫議書》:「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
譯文:所以(我)只是簡略地給您寫了封回信,不再一一為自己辯解了。
2、巡行;巡視。
《左傳.隱公五年》:「公曰:『吾將略地焉』。」
譯文:隱公說:「我準備到那裡去巡視。」
3、通「掠」。掠奪;奪取。
《荊軻刺秦王》:「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譯文:進軍向北奪取土地,到達燕國南部的邊界。
4、謀略;計謀;策略。
《六國論》:「燕趙之君,始有遠略。」
譯文:燕國和趙國的國君,開始有遠大的謀略。
5、大略;大概;大致。
《赤壁之戰》:「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
譯文:現在曹操已經削平大亂,大致已穩定局面。
6、幾乎;差不多。
《柳敬亭傳》:「敬亭喪失其資略盡。」
譯文:柳敬亭的資財差不多花光。
16樓:孟凡萌
〈名〉1. 疆界 [boundary]
略,界也。——《小爾雅》
17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中「 略 」是什麼意思要聯絡上下文才能確定,禿杵杵的問文言文中「 略 」是什麼意思不好回答,也回答不好。
文言文中樂人是什麼意思,文言文中得志是什麼意思
要看具體的語境,可能是 古代指掌管 的官吏 歌舞演奏藝人的泛稱 使人快樂 文言文中 得志 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中 得志 是的意思有三個,分別是 1 謂實現其志願。2 指名利慾望得到滿足。多含貶義。浩然 豔陽天 第一 三章 他帶著一臉小人得志的奸笑,拍著 馬子懷 的肩頭說 爺們,那天在集上我怎麼跟你說的...
文言文中偶然是什麼意思,文言文中偶爾的幾種用法有什麼解釋
1.偶然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來的某種搖擺 偏離,是可以這樣出現又可以那樣出現的 不確定的趨勢.2.事理上不一定要發生而發生的 超出一般規律的。文言文中偶爾的幾種用法有什麼解釋 偶爾 在古代有兩個 意思 1.偶然這樣 事理上不一定要發生而發生的.宋書 鄭鮮之傳 殿下在彭城 劫盜破諸縣,事非偶爾,皆是...
文言文中克是什麼意思在文言文中克是什麼意思?請寫明出處
文言文中 克 的意思如下 韓非子。初見秦 秦戰未嘗不克。克 戰勝。2.尚書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克 能 能夠。3.後漢書 奉公剋己 克 剋制 約束。4.史記 更克面,平鬥斛,度量,文章。克 通 刻 5.後漢書 與剋期具直,無或違者。克 預定時間 1 能 能夠。唐 魏徵 諫太宗十思疏 凡昔元首,承天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