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得證菩提不增不減寂靜無為是什麼意思

2021-05-16 16:34:18 字數 5752 閱讀 2574

1樓:世間法多浮雲

依文解意,意上加意。奈何能讓朋友能懂呢?文字要表達的意思當然要本人去理解,正所謂 「一說即錯」。我們還是要踏實的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效果會得力一點。

2樓:匿名使用者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要知如『來真實義』,唯有『見聞得受持』,不是誰的一句話而可獲知(開悟)的。

3樓:引導者

這個一兩句話說不清楚,而且我個人也沒有這個資格。推薦您看母音老人《略論明心見性》,裡面專門講這個問題。

佛教「四諦」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釋加牟尼把佛教解釋為「四諦」。「諦」即「真理」,「四諦」也就是四個「真理」: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苦諦」是說人的一生到處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樂其實都是苦。「集諦」指人受苦的原因。因為人有各種各樣的慾望,將願望付諸行動,就會出現相應的結果,那麼在來世就要為今世的行為付出代價,即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滅諦」是說如何消滅致苦的原因。要擺脫苦就要消滅慾望。「道諦」是說如何消滅苦因,消滅苦因就得修道。

這四諦構成了佛教的基本教理之一,指導教徒定心修行。

5樓:登哥啊啊啊啊

"諦"即"真理","四諦"也就是四個"真理":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具體解釋:

"苦諦"是說人的一生到處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樂其實都是苦。

"集諦"指人受苦的原因。因為人有各種各樣的慾望,將願望付諸行動,就會出現相應的結果,那麼在來世就要為今世的行為付出代價,即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滅諦"是說如何消滅致苦的原因。要擺脫苦就要消滅慾望。

"道諦"是說如何消滅苦因,消滅苦因就得修道。這四諦構成了佛教的基本教理之一,指導教徒定心修行。

基本內容:

"佛教四諦"是佛教的基本教理之一,分別指的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諦即真理的意思,因此四聖諦也就代表著佛教對於凡塵以及修行的基本觀念,代表著對我們萬千世界的真理看法。苦諦,即眾生皆苦,不論是天上的天道眾生,還是我們人道生靈,以及地獄的受難眾生,享福或者受苦的,其本質都是苦的,故而在六道中,就不能免於因緣聚合,輪迴無休,一切無常。

苦諦之後是集諦,即探索苦的原因。眾生皆苦,則去探尋苦的原因。即眾生有執,有分別相,有執則有住,有住則有滅,五蘊纏身而不知,故此種種因緣生,一切無常起。

探尋原因後則開始實踐解決之道,即滅諦。滅者,斷除執念,無有分別,滅除煩惱,而增菩提。此滅諦亦是修行之法,是從苦諦集諦之後開始按照佛法修行的第三階段。

最後是道諦,道者,即是明心見性,得證菩提,現大涅盤,得無上果,無生無滅,不增不減,寂靜無為,即得大圓滿正果。四聖諦文字雖短,卻攬擴了佛法修行的四大階段,因此成為諦,是十分重要的基礎理論。

6樓:shs1號

1、佛教的「四諦」,又稱為「四聖諦」,是指:苦諦、

集諦、滅諦、道諦。

2、「諦」即「真理」。釋加牟尼把佛教解釋為「四諦」。「四諦」的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就是四個「真理」:

(1)、苦諦是說人的一生到處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樂其實都是苦;

(2)、集諦指人受苦的原因。因為人有各種各樣的慾望,將願望付諸行動,就會出現相應的結果,那麼在來世就要為今世的行為付出代價,即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3)、滅諦是說如何消滅致苦的原因。要擺脫苦就要消滅慾望;

(4)、道諦是說如何消滅苦因,消滅苦因就得修道。這四諦構成了佛教的基本教理之一,指導教徒定心修行;

3、佛陀悟道後最早傳授的真理就是:「苦、集、滅、道。」這四諦概述了:

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是悟界的因果。這是從表面現象到深層原因的逆推過程。反過來說,就是修道除惡、滅貪嗔痴,就可以避免痛苦,脫離輪迴。

苦諦——迷的果,即苦果;

集諦——迷的因,即苦因;

滅諦——悟的果即樂果;

道諦——悟的因即樂因;

4、佛教四諦是佛教的基本教理之一。四聖諦也就代表著佛教對於凡塵以及修行的基本觀念,代表著對我們萬千世界的真理看法。苦諦,即眾生皆苦,不論是天上的天道眾生,還是我們人道生靈,以及地獄的受難眾生,享福或者受苦的,其本質都是苦的,故而在六道中,就不能免於因緣聚合,輪迴無休,一切無常。

苦諦之後是集諦,即探索苦的原因。眾生皆苦,則去探尋苦的原因。即眾生有執,有分別相,有執則有住,有住則有滅,五蘊纏身而不知,故此種種因緣生,一切無常起。

探尋原因後則開始實踐解決之道,即滅諦。滅者,斷除執念,無有分別,滅除煩惱,而增菩提。此滅諦亦是修行之法,是從苦諦集諦之後開始按照佛法修行的第三階段。

最後是道諦,道者,即是明心見性,得證菩提,現大涅槃,得無上果,無生無滅,不增不減,寂靜無為,即得大圓滿正果。四聖諦文字雖短,卻攬擴了佛法修行的四大階段,因此成為諦,是十分重要的基礎理論。

7樓:宇宙外的三道題

「佛教四諦」是佛教的基本教理之一,分別指的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諦即真理的意思,因此四聖諦也就代表著佛教對於凡塵以及修行的基本觀念,代表著對我們萬千世界的真理看法。苦諦,即眾生皆苦,不論是天上的天道眾生,還是我們人道生靈,以及地獄的受難眾生,享福或者受苦的,其本質都是苦的,故而在六道中,就不能免於因緣聚合,輪迴無休,一切無常。

苦諦之後是集諦,即探索苦的原因。眾生皆苦,則去探尋苦的原因。即眾生有執,有分別相,有執則有住,有住則有滅,五蘊纏身而不知,故此種種因緣生,一切無常起。

探尋原因後則開始實踐解決之道,即滅諦。滅者,斷除執念,無有分別,滅除煩惱,而增菩提。此滅諦亦是修行之法,是從苦諦集諦之後開始按照佛法修行的第三階段。

最後是道諦,道者,即是明心見性,得證菩提,現大涅槃,得無上果,無生無滅,不增不減,寂靜無為,即得大圓滿正果。四聖諦文字雖短,卻攬擴了佛法修行的四大階段,因此成為諦,是十分重要的基礎理論。

8樓:陸過人間

四諦和十二因緣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成就,來到鹿野苑第一次講佛法給喬陳如五個**,講的就是四聖諦,十二因緣,後來又講了無數次。

四諦為;苦集滅道。

苦諦是三界內的苦果。苦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

三苦,一、苦苦。

二、壞苦。

三、行苦。

八苦為;生 老 病 死 怨憎會 愛別離 求不得和五盛陰苦。

集諦:是三界內的苦因,集意謂集聚,把見惑八十八使,和思惑八十一品的煩惱,統統集聚起來而成業因,隨業感報,所以招感苦諦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的苦果。見惑就是由知見方面所產生業因。

見惑是以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的五利使為主體。是佛教所講如是因,如是果,因果輪迴的規律,這叫做集諦。

滅諦:是出世的果。滅是寂滅,就是羅漢所證的寂滅涅盤。他們在因地之中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斷除了見思煩惱之惑,滅除了分段生死之苦,所以證入不生不滅的有餘依和無餘依涅盤樂果,這叫做滅諦

道諦:是出世的因,道是道品,就是三十七助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

這個三十七助道品,是大乘、小乘共修法門,不但小乘阿羅漢可依此修行,就是大乘菩薩也要依此道品修行。但是修法不同,理論不同,觀點不同。以四諦為例,就有生滅四諦,無生四諦,無作四諦,無量四諦,漸次增進,步步高深。

《智度論》說:『三十七品、無所不攝,就是無量道品,亦在其中。』《涅盤經》說:

『若人能觀八正道,即是佛性,名得醍醐』。

阿彌陀佛!學明白四諦十二因緣,就能證得聲聞緣覺,明白了理論,有助於實踐,理通行則無障!祝你精進勤學,隨處吉祥!

9樓:繁華人世

四諦:四諦又作四聖諦,四諦是苦集滅道四種,是實實在在真實不虛的道理,使阿羅漢聽了以後,發心修行,知苦諦生死,斷集諦煩惱,慕滅諦涅盤,修道諦法門。

簡介:四諦,又作四聖諦。諦,意為真理或實在。四諦即:

(1)苦諦:指三界六道生死輪迴,充滿了痛苦煩惱。

(2)集諦:集是集合、積聚、感招之意。集諦,指眾生痛苦的根源。

謂一切眾生,由於貪、瞋、痴等造成種種業因,從而感招未來的生死煩惱之苦果。從根本上來說,眾生痛苦的根源在於無明,即對於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無知;正因為無明,眾生才處於貪、瞋、痴、慢、疑、惡見等等煩惱之中,由此造下種種惡業;正因為造下種種惡業,又使得眾生未來要遭受種種業報。這樣反覆自作自受,輪迴不休。

(3)滅諦:指痛苦的寂滅。滅盡三界煩惱業因以及生死輪迴果報,到達涅盤寂滅的境界,稱為滅。

(4)道諦:指通向寂滅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認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脫離生死輪迴的苦海,到達涅盤寂滅的境界。

10樓:

佛陀自己覺悟、並向人類宣說的四聖諦是佛教的主要特徵及不可動搖的基礎。

這就是:1、苦,佛法存在的原因。2、集,即貪。3、滅,即涅槃,佛教的至高境界。4、道,中道。

第一諦至第三諦代表著佛教的哲學,而第四諦代表了與其哲學相應的佛教道德倫理。

理解此四聖諦無須盲目的信仰,世俗之人可以自身經歷第一二俗諦,證得果位的聖人可以體驗後二聖諦(lokuttara)。

佛法以此每一個人都能夠親身驗證的事實為基礎,而不是建立在對未知者的害怕之上。所以佛教是理智的,而且富有實用性。

佛法中,無一法非理智,無一法不可實踐。佛陀修習了他所教之法,他啟教了他所修習之法。在他的教導中,他最為強調的是修,一個人無法僅靠信條純淨自己。

11樓:匿名使用者

苦,集,滅,道。知苦,解苦,滅苦,無苦。 苦包括死的意義在內。

12樓:匿名使用者

四諦分別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佛教裡的「明心見性」是什麼意思?

13樓:

字面的上的意思就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見性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

在佛教中,明心見性,超越了凡夫的認識層面。也就是說,不應以常規思維去理解。禪宗有這樣一個公案:

六祖惠能向五祖求法後就離開了。五祖**中有個慧明,是將軍出身,覺得六祖尚是白衣,怎麼有資格將祖師衣缽拿走呢?他很不服氣,就去追趕。

追上後,六祖將衣缽放在石頭上。但衣缽是祖師傳下的,不是誰想拿就能拿得動的。慧明拿不走衣缽,頓感自己魯莽,就請惠能大師出來:

「我是為求法而來,不是為衣缽而來。」六祖說:「既是為求法而來,那我就給你說法!

不思善,不思惡,哪一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慧明聞言即刻開悟。

禪宗所說的「本來面目」,就是明心見性所見的「性」,即一念未生前的生命狀態。通常,我們都處在思維狀態中,一念接著一念。當思維尚未形成,念頭尚未產生時,心是什麼狀態?

禪宗所要追尋的,就是心的源頭。

擴充套件資料

佛家提出來的明心見性,以這個為宗旨。學佛的為什麼要剃光了頭出家?不是去玩的,是去追究生命的問題,人的本性的問題。

什麼是明心呢,我們人怎麼有感覺知覺,怎麼有情緒,有思想,它們是怎麼來的?

這個生命有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現在西方文化從生理、醫學上認為知覺感覺是腦的問題,可是這個研究方向,快走到盡頭了,這個問題很大。將來西方人,研究認知科學與生命科學,恐怕又走到我們的老路,就是佛家提出的明心見性。

生命的本性如何去知道呢?這靠知識,在哲學裡頭。我們曉得文化裡有唯心哲學和唯物哲學。

在唯心、唯物之外,還有一個學問很大,在中國佛學叫唯識。人為什麼有知覺,情緒思想,他們是怎麼來的?生命有沒有過去、現在和未來?

心怎麼去明,性怎麼去見?中國禪宗裡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釋迦拈花,迦葉微笑」。這是唐朝的時候禪宗剛開始興盛發展,譬如說廟子上和尚敲木魚、吃齋、唸經,這些都是形式,不談,我們談它的內容中心,所以禪宗的文化在中國叫「教外別傳」四個字。

在佛教的宗教形式、學理之外,另外走一條路,直接指向明心見性,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換句話,禪宗是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接軌,產生的新的東方文明,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麼一個偉大的目標

怎麼修行才能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就是明自本心,見自本性。簡單的說,無非是破妄見真。破什麼妄?就是熄滅貪嗔痴等妄想心,離一切煩惱心,如此即清淨心現前,見如來本性,明心見性。問題一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應該發菩提心,不忘失菩提心才是啊。如何得出了明心見性的結論?如何得出一切修行以開悟為要?邏輯不通。風馬牛不相及嘛。...

怎樣才算開悟?什麼叫明心見性?當今世上有哪些人是公認的明心見性的人

大陸 時期還有。現在民間也有少數開悟的。有名氣的人基本上都與開悟無關。不必迷信。臺灣前幾年還有,現在也少見了。國外就更少了。若論明心見性,開悟的人才知道,就是他講給你聽,你也是迷迷糊糊。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開悟就是徹見自己心性的本來面目,徹底認識宇宙和人生真相。以自心為根本,了悟緣起性空,證悟本質實性...

佛家有句揭語叫」明心見性」,道家有句話叫」上善若水」誰能給我解釋呢

明心見性 明白心念中那些是真實,那些是虛幻.然後就見到本性的美麗與永恆.上善若水 善心有多種,上等的善心好像水那麼柔順與有用.我覺得明心見性的意思是 佛家 通過自己不斷修心 學習佛法 破除迷霧見到真理的過程 也是返本歸真的意思 就是能夠認知到自己的本性,本心。上善若水 我認為是與世無爭,道家無為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