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學一年級數學小知識,小學一年級數學應該掌握哪些知識

2021-05-27 04:33:16 字數 5676 閱讀 6813

1樓:匿名使用者

數學小知識

數學符號的起源

數學除了記數以外,還需要一套數學符號來表示數和數、數和形的相互關係。數學符號的發明和使用比數字晚,但是數量多得多。現在常用的有200多個,初中數學書裡就不下20多種。

它們都有一段有趣的經歷。

例如加號曾經有好幾種,現在通用"+"號。 "+"號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變而來的。十六世紀,義大利科學家塔塔里亞用義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個字母表示加,草為"μ"最後都變成了"+"號。

"-"號是從拉丁文"minus"("減"的意思)演變來的,簡寫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到了十五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美正式確定:"+"用作加號,"-"用作減號。

乘號曾經用過十幾種,現在通用兩種。一個是"×",最早是英國數學家奧屈特2023年提出的;一個是"· ",最早是英國數學家赫銳奧特首創的。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認為:

"×"號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對,而贊成用"· "號。他自己還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這個符號現在應用到集合論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紀,美國數學家歐德萊確定,把"×"作為乘號。他認為"×"是"+"斜起來寫,是另一種表示增加的符號。

"÷"最初作為減號,在歐洲大陸長期流行。直到2023年英國數學家奧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線)表示除。

後來瑞士數學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數學》裡,才根據群眾創造,正式將"÷"作為除號。

十六世紀法國數學家維葉特用"="表示兩個量的差別。可是英國牛津大學數學、修辭學教授列考爾德覺得: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於是等於符號"="就從2023年開始使用起來。

2023年,法國數學家韋達在菱中大量使用這個符號,才逐漸為人們接受。十七世紀德國萊布尼茨廣泛使用了"="號,他還在幾何學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於號"〉"和小於號"〈",是2023年英國著名代數學家赫銳奧特創用。至於≯""≮"、"≠"這三個符號的出現,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號""和中括號"[ ]"是代數創始人之一魏治德創造的。

2樓:僅有得

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是v=a的3次方=720。由此可求得正方體稜長a。

圓錐的底面是圓,此正方體的底面是個a為變長的正方形。

你可以在紙上畫一下,在一個正方形上裁出一個最大的圓,應該是以a/2為半徑的圓。

以正方體的底面為底的圓錐,最大高度是正方體的稜長a。

由此可知,正方體稜長a,圓錐底圓半徑a/2,圓錐高a根據圓錐體積公式計算就可以了。

注意開立方求a的值時,不用全開完,後面可能會消掉

3樓:匿名使用者

某超市裡共有10千克的蘋果和20千克的梨,有位先生買了4千克蘋果,問還剩幾千克蘋果,和幾千克梨?

怎麼樣 編的還可以吧

4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小學一年級數學的知識,要30個字左右的,急用

5樓:匿名使用者

認識0到100的數 學會0到100內的加減法

小學一年級數學應該掌握哪些知識

6樓:匿名使用者

要讓學生取得掌握學習方法的最佳效果,必須找到符合兒童年齡特徵、個性特點、知識水平和學習內容的途徑。而這樣的途徑亟待我們在實踐中研究、探索、總結。依據有些教師摸探到的經驗,小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在課堂教學中,通常的途徑可以概括為三種。

1.指明——嘗試

指明,是教師主動的指點、提示、說明;嘗試,是學生照教師指明的那樣去試著做。

學法的掌握,如同知識的獲得一樣,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不會到會的發展過程。開始,在很大程式上要靠教師在教給知識的過程中,主動明確的指點。諸如怎樣發言答問,怎樣執筆寫字,怎樣拼讀音節,怎樣觀察插圖,怎樣識記字形理解字義,怎樣讀詞讀句,怎樣組詞造句,怎樣說完整的話等等,都需要教師在向學生提出學習要求的同時,——講明學習的方法。

不單對初入學無知少法的學生需要事先指明,就是中高年級已經掌握了一些知識和學習方法的學生,在進入較難的學習內容時,也需要事先指明。如運用中心句作段意的方法;連線段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方法,在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分析作者寫作目的的基礎上歸納中心思想的方法等等,也都要在第一次接觸這些方法時由教師事先指明。

但只有教者的指明,沒有學生的嘗試和運用也是不行的。只有結合學習實踐,運用指明的學習方法,進行反覆多次的練習,收到預期效果時,才能說掌握了這種學習方法。

2.示範——摹仿

示範,是教者用教法為學生的學法做榜樣;摹仿,是學生領悟到精當之處,並運用它學習新的同類的知識。

小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依據兒童善於摹仿的心理特點,無論是入學初期還是進入中高年級,都需要教師有意的、準確而明晰的給學生作出示範。把理解某類課文所採用的方法、步驟,把弄懂某人、某物、某事所設計的一系列思考問題,把突破某一難點、關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推理的過程,展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從教師教法中得到啟示,領悟教法的精當處,激發摹仿心理,進而用教師示範的方法去學習新的同類的知識,能起到「教法舉一,學法反三」的作用。

從「示範」到「摹仿」,和從「指明」到「嘗試」不同的是,這是一種無形的指導,是學生心理內部從感知到理解的活動過程,是通過看不見摸不著的思維活動來實現的。

3.回顧——概括

回顧,是自我發現,自我體驗,反省自身運用過的學習方法;概括,是在回顧的基礎上,對學習同類知識運用過的學習方法,進行評價、加工,納入學法體系的總體結構。

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有的由教師指明後嘗試,有的由教師示範後摹仿,有的則既不指明、嘗試,又不示範摹仿,而是由學生自己去探索、創造。即便是教師指明瞭的,示範過的,有時學生還會修改某些部分,創造適合於自身特點的方法。一個學生,知識的基礎,個性的發展,大腦的功能,不盡相同,應當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尋求適合自身特點的不同方法。

學有規律而無定法。符合學生個性特點的學習方法,往往是學生在實踐中自我探索的。有的學生學習的效果其所以特別好,除勤奮刻苦外,就是他創造了適合自身特點、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創造和發現的學習方法,比教給的學習方法管用得多。不少的學生,確實創造了許多好的學習方法,應當選擇時機,安排時間,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反思運用過的學習方法,逐一分析、比較,剔除已經證實無效的學習方法,總結符合學習客觀規律的科學方法,經過整理,使一些具有創造性的正確方法能夠肯定下來。

從「回顧」到「概括」,同樣是一個掌握學習方法的完整過程。在回顧的基礎上必須及時概括。只「回顧」不「概括」,不能逐步組成結構嚴密的學法體系,零散的方法不能實現有效的遷移。

回顧——概括在教學中一般安排一個環節進行,有時也可運用開學法交流會,辦「學法集萃」專欄等形式進行。用集體活動形式,實行同學間的多向交流,不僅可以促使學生概括各自的學習方法,而且還可以促進學生不斷深入的探求學習方法。

從「指明」到「嘗試」從「示範」到「摹仿」,從「回顧」到「概括」,是一個辯證統一的掌握學習方法的發展過程。它們是相互依存,不能分割的。指明——嘗試、示範——摹仿、回顧——概括是三個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途徑,是由低向高,由淺入深的。

要依據不同學習內容,不同水平學生的具體情況而選用。有時還可以相互滲透,交叉配合。

小學的數學知識點總結歸納

7樓:各種怪

1、數與代數:數的認識、數的運算、式與方程、比和比例。

2、空間與圖形:線與角、平面圖形、立體圖形、圖形與變換、圖形與位置。

3、統計與可能性:量的計量、統計、可能性。

4、實踐與綜合應用:探索規律、一般複合應用問題、典型應用問題、分數和百分數應用問題、比和比例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綜合應用問題。

擴充套件資料:

整數1、整數的意義:…像-4,-3,-2,-1,0,1,2,3,…這樣的數叫整數。

2、自然數:我們在數物體的時候,用來表示物體個數的1,2,3,4……叫做自然數。一個物體也沒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數。

3、計數單位

一(個)、

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億……都是計數單位。

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這樣的計數法叫做十進位制計數法。

4、數位

計數單位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它們所佔的位置叫做數位。

5、數的整除:整數a除以整數b(b≠0),除得的商是整數而沒有餘數,我們就說a能被b整除,或者說b能整除a。

如果數a能被數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數,b就叫做a的約數(或a的因數)。倍數和約數是相互依存的。

因為35能被7整除,所以35是7的倍數,7是35的約數。

7、什麼叫比:兩個數相除就叫做兩個數的比。如:2÷5或3:6或1/3

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以或除以一個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

8、什麼叫比例: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6=9:18

9、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裡,兩外項之積等於兩內項之積。

10、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如3:χ=9:18

解比例的依據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11、正比例: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的比值(也就是商k)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就叫做正比例關係。如:

y/x=k(k一定)或kx=y

12、反比例: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就叫做反比例關係。如:

x×y=k(k一定)或k/x=y

百分數: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百分數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13、把小數化成百分數,只要把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同時在後面添上百分號。其實,把小數化成百分數,只要把這個小數乘以100%就行了。

把百分數化成小數,只要把百分號去掉,同時把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

14、把分數化成百分數,通常先把分數化成小數(除不盡時,通常保留三位小數),再把小數化成百分數。其實,把分數化成百分數,要先把分數化成小數後,再乘以100%就行了。

把百分數化成分數,先把百分數改寫成分數,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

15、要學會把小數化成分數和把分數化成小數的化法。

16、最大公因數:幾個數都能被同一個數一次性整除,這個數就叫做這幾個數的最大公約數。(或幾個數公有的約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公約數。其中最大的一個,叫做最大公約數。)

17、互質數:公因數只有1的兩個數,叫做互質數。

18、最小公倍數:幾個數公有的倍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公倍數,其中最小的一個叫做這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19、通分:把異分母分數的分別化成和原來分數相等的同分母的分數,叫做通分。(通分用最小公倍數)

20、約分:把一個分數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較小的分數,叫做約分。(約分用最大公因數)

21、最簡分數:分子、分母是互質數的分數,叫做最簡分數。

分數計算到最後,得數必須化成最簡分數。

個位上是0、2、4、6、8的數,都能被2整,即能用2進行

約分。個位上是0或者5的數,都能被5整除,即能用5進行約分。在約分時應注意利用。

22、偶數和奇數:能被2整除的數叫做偶數。不能被2整除的數叫做奇數。

23、質數(素數):一個數,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約數,這樣的數叫做質數(或素數)。

24、合數:一個數,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約數,這樣的數叫做合數。1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28、利息=本金×利率×時間(時間一般以年或月為單位,應與利率的單位相對應)

29、利率:利息與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一年的利息與本金的比值叫做年利率。一月的利息與本金的比值叫做月利率。

30、自然數:用來表示物體個數的整數,叫做自然數。0也是自然數。

31、迴圈小數:一個小數,從小數部分的某一位起,一個數字或幾個數字依次不斷的重複出現,這樣的小數叫做迴圈小數。

小學一年級數學小故事,小學一年級數學小故事

內容來自使用者 ppt教學院 1 小學一年級趣味數學故事 森林裡的客人 有一天,森林裡面來了一群特殊的 客人 它們長相很特別,動物們都很奇怪,要求他們一一介紹自己。第一個走出來一個瘦子,它說 我是1,像支鉛筆細又長 接著又走出一個說 我是2,像只小鴨水上飄。第三個說 我是3,像只耳朵聽聲音。我是4,...

小學一年級數學小學一年級數學159兩種方法怎樣計算

方法一 用15減去 10,但這時比15 9多減了1,所以要再加上1,即為15 10 1 方法二 先用15減去5等於10,但比15 9少減了4,所以還要再減4,即為15 5 4 拓展說明 減法是一種數 算,表示從集合中移除物件的操作。減法遵循幾個重要的模式。它是反交換的,意味著改變順序改變了答案的符號...

小學一年級數學下冊學練優,小學一年級數學下冊學練優45頁

知道為什麼沒有人回答嗎?因為答題的人沒有 小學一年級數學下冊學練優 這本書,不知道45頁的題目是什麼,沒有辦法回答。以後提問要打上題目或者拍照傳上來,會很快得到幫助的。小學一年級學練優第49頁第一題怎麼做?一年級的學練優第49頁第一題怎麼做?關鍵是版本不一樣啊,是人教版的還是江蘇版的?你應該把具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