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小學生質疑解惑的能力,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推理能力?

2022-03-17 07:04:47 字數 5522 閱讀 6876

1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云:"學則思疑,學貴善疑。"著名科學家李政道也說:

「學問,學問,要學習提問。」可見,「問」是思維的開端,是創新的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改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敢於而且善於質疑,對學好基礎知識就會更生動,深入。那麼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時為促進學生智慧發展和素質提高如何培養學生的大膽質疑問題的能力呢?

一、平等對待學生,讓他們有質疑的勇氣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個性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有不同的想法,他們不敢質疑的原因之一是他們缺少勇氣,特別是對於那些基礎差有自卑心理膽量小的學生,他們怕老師取笑,同學的譏笑,要他們在課堂上提問題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教師應當端正教學思路,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語言要豐富生動,和藹親切,不用惡語傷害其自尊心。讓學生有敢於質疑的氛圍。例如:

在教學「除法的第一種分法」時,需要一個同學上臺演示分小棒我特意叫了一個平時最最膽小的學生來演示,這個學生畏畏縮縮地站起來對我說:「我不會演示。」我說:

「沒關係,我和你一起演示。」於是他在我的指導下認真地給大家作了演示。她終於露出笑容並輕聲問我:

「老師學除法為什麼要分小棒?」這樣就讓他們有了質疑的勇氣,又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有「疑」可質

學生有勇氣提問了並不等於他們就把問題提在關鍵處,問得洽到好處,針對這種情況,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啟發學生體會教師是如何提問題的。例:在教學「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徵」時,教師可這樣提問:

能被2整除的數的特徵是什麼?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是什麼?能被5整除的數的特徵是什麼?

能同時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徵是什麼?第二:教師應當讓學生有提出問題的機會。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我問學生:「看到課題,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頓時學生活躍起來,有的提出:「一年有幾個月,有多少天?」有的提出:

「什麼是平年,什麼是閏年?」也有的提出:「上旬、中旬、下旬這是什麼意思呢?

」這樣學生就更加主動參與到學數學的活動中,也有「疑」可質了。

三、明確目的,處理質疑,釋疑的關係

「疑難」對學生來說是暫時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沒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學生髮現、提出的問題,怎麼解決?

這是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質疑是手段,釋疑才是目的。因為如果對學生的質疑置之不理,將壓抑學生的積極性,釋疑的方法不妥,也將影響質疑問題的作用。

面對學生的質疑老師不要急於回答,更不能輕易否定。如果把問題交給學生討論,老師起組織引導作用,得出的正確結論必然會產生更深刻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生問:

「為什麼要『零除外』?」師:「(若有所思)是啊!

正是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研究的問題之一,這個問題誰能解答呢?老師的話既肯定了這個學生的發問,又喚起了全體學生探索的熱情,真可謂」一石二鳥」。

四、發揮學生主導作用,做好質疑有效控制

要使學生做到非「疑「難」才問,要注意如下控制:(一)時間控制。第一:

要把握質疑的時機,特別在講授新課時和新課結束後,讓學生質疑。第二:質疑時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才能有所發現。

第三:准許學生有疑就問,不懂就問,不要打亂原來的教學程式,做到呢「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亂」。第四:

要防止時間不夠,學生「問」無所得,或尚未「解惑」,草率收兵,流乾形式走過場。(二)物件控制。質疑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好」、「中」「差」兼顧,尤其要鼓勵差生質疑。

差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問,這樣得不到及時補救,以後問題越積越多,更無從問起了。(三)範圍控制。要保證質疑問題的質量,既要拓寬內容、又要進行範圍控制,不能漫無邊盡,要做些思維方向的引導,讓學生的思維集中在要學的知識點上。

如有位老師在教學「商不變性質」後,引導學生提出了一個有意義的問題:「實際運算時,被除數和除數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有先後之分,怎麼叫『同時』?」實踐證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學生提出有效的問題,這是培養質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五、因材施教,有計劃逐步培養

質疑能力的培養並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問題。學生敢問,這是前提。學生愛問,養成良好習慣,這是關鍵。

學生敢問、愛問還不夠,還要使學生會問、善問,能提出有質量的問題,這是培養質疑能力的核心。由於學生知識有差異,發展又不平衡,因此,在培養過程中不能把敢問、愛問、會問、善問絕對分開,而要因材施教。對於怕問的學生側重從培養敢問入手,對於有膽量問的學生則進行會問,善問的培養,以最終形成質疑、釋疑的學習氛圍,這樣讓全體學生在掌握質疑方法,獲取知識的同時,能力得到培養,智力得到發展,這才是進行質疑問題的著眼點和歸宿點。

總之,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方法很多,關鍵在於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代化教學方法,提供多種的觀察。操作、思維及語言表達的時機,鼓勵和指導學生自學,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感到有問題可想,有問題可提,有問題可議,加強訓練,循序漸進,這樣就能不斷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

2樓:立樂少兒程式設計

如果您是老師的話,覺得日常交流不要以居高臨下的教導方式對話吧,一起討論問題,老師也偶爾表現出自己的疑惑,給孩子某種暗示:萬事都沒有絕對。以此來逐漸養成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

一旦有思考的習慣了,就會產生相當大的概率獨自解決一個問題。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推理能力?

如何培養小學生質疑習慣和能力

3樓:匿名使用者

新課標對學生學習習慣的要求是站在培養具有獨立思考、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度提出來的。這四個要求相互聯絡、各有側重,認真勤奮重點關注學習態度,是一切好習慣的基礎;因為沒有獨立思考就談不上學習,因此獨立思考是關鍵;合作既是一種學習方法,又是做人、做學問的品質;反思既是人的重要素質,又是能力的具體體現。如何培養學生質疑習慣?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故事導航,誘發質疑習慣

「航」就是方向的意思,讓學生明白應該要養成那些良好的習慣才能成就美好的未來,不要讓空洞的「習慣」一詞成為評價學生時扣的一頂「帽子」,而學生懵懵懂懂,不知所云。當然,並不是說面對剛進入一年級的小學生就生硬的講解要養成這些習慣,老師要講這些習慣的培養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教學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潤物無聲的氛圍中茁壯成長。而到了第

二、三學段,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得到提高,學習目的更加明確,就要加強學生自我養成教育,從骨子裡意識到那些好習慣會讓你終身受益,將這些「大道理」融入故事之中能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中科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在中學一年級學習有理數時,剛開始老師只介紹了一些概念,袁隆平還都能聽懂,可是當老師講到兩個同號的「有理數」相乘總是得正數時,袁隆平覺得蹊蹺,他的腦子飛快地轉著,可是怎麼也理解不了為什麼兩個負數相加也得負數,兩個負數相減也得負數,可是一相乘,負號就不見了。於是提出了世界級的難題「負數乘負數為什麼得正」呢?

這個問題居然在50年之後仍然難住了獲得中國最高科學獎的著名數學家吳文俊。袁隆平院士之所以能為中國人吃飯問題作出令世人矚目的貢獻,是因為從小就善於思考,在思考中發現問題,面對問題毫不含糊大膽質疑的良好習慣鑄就的輝煌人生。這樣的故事是引導學生自覺養成良好習慣的精神誘因和內在動力。

二、示範引路,培養質疑習慣

教師自然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之中,無時無刻不把教育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地學習習慣掛在嘴邊,但是空洞的說教第一次猶如海市蜃樓,讓學生雲裡霧裡不可琢磨,話說多遍淡如水讓學生感到枯噪乏味厭煩至極。話說百遍不如一個好的示範,其實數學書中處處滲透著學習方法的指導與示範,讓學生在讀書中感悟學習方法,在實踐中養成學習習慣。如人教版第十冊19頁《3的倍數的特徵》,老師先丟擲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我們已經知道了2和5的倍數的特徵,那麼3的倍數有什麼特徵呢?

學生迅速進入了觀察3的倍數的特徵的狀態,然後進行大膽的猜想,3的倍數的個位上的數是不是3的倍數呢?學生討論發現,3、6、9是3的倍數,但12、15、18個位上就不是3的倍數,此時小精靈聰聰進行有價值的提示,把3的倍數的各位上的數相加,看看你有什麼發現?同學們進一步猜測,3的倍數與各位上的數的和有什麼關係呢?

在進行觀察驗證得出結論。上述學生觀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觀察――再猜想――驗證的過程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為學生學習方法的習得和學習習慣的養成做出了生動的示範。

還可以用經典案例引發學生對應該養成怎樣的學習習慣的思考。「樹上有10只鳥,開槍打死一隻,還剩幾隻?」這是一道全世界廣為流傳的智力測驗題。

在美國加州一群小學生解決了如下問題才給出答案:「這一事件是發生在加州還是尤他州?在加州打鳥不是犯法的嗎?

」「就算是猶他州吧!」「打槍人是使用的有聲槍還是無聲槍?」「算是有聲吧。

」「槍聲有多大?會不會震得耳朵發疼?「80分貝。

」「樹上有沒有呆在籠子裡的鳥?」「你還可以保證,沒有殘疾或餓得飛不動的鳥嗎?」「鳥裡面有沒有聾子。

也就是說,有沒有聽不到槍聲的?」「有沒有傻得不怕死的?」「算不算懷孕呆在肚子裡的小鳥?

」澄清這一系列問題後回答:「打死的鳥要是掛在樹上沒有摔下來,那麼就剩一隻,如果掉下來,就一隻都不剩了。」同學們,你們會怎麼回答呢?

三、模式創新,提高質疑習慣

讓合作交流成為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需要良好的合作方式和模式做保障,我在課堂主要採取同桌合作、小組合作和「師生」合作的方式,這裡的「師生」並非實際意義上的老師和學生,而是把全班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扮演「老師」,一組扮演「學生」,學生組的同學一般是數學基礎知識較為紮實,學習較為主動積極的同學扮演,每天抽出十分鐘左右的時間把當天或者前一階段學習的重要知識編成習題的形式「請教老師」,老師組的同學也可以用自己學習中的疑問「考驗學生」,因為「師生」搭配完全是由學生自願組合,既是很好的互助合作夥伴,又是互不認輸的競爭對手,誰也不願被對方難住,誰都希望開動腦筋考倒對方,同學在你來我往的合作交流之中逐漸養成了獨立思考、反思質疑的習慣。我在教學《求最小公倍數》時,同學們通過自我**掌握了兩種列舉方法和三種表達方式,通過練習掌握了當兩個數成倍數關係和兩個數只有公因數1(互質)時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通過閱讀「你知道嗎?」瞭解到求最小公倍數還可以用分解質因數法――兩個數公有質因數與各自特有質因數的積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當學生進入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時,仍然沒有忘記探索求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方法,其中有一位平時學習態度不怎麼好的同學,下課後立即跟隨我來到辦公室,帶著一種自豪又有點不太堅定的語氣說:「老師,我還發現了一種新的方法同樣可以求出兩個的最小公倍數,我舉了很多例子都是正確的,但我不知道到底正不正確?」「好孩子,講啊!

」「用兩個數的積除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像這樣在合作交流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例子比比皆是。

四、教學民主,強化質疑習慣

李可欣在公開課上大膽質疑――當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三份,其中兩份塗成紅色,塗色部分用2/3表示,然後把這個長方形平均分成六份,塗紅色部分變成了四份用4/6表示,最後再把這個長方形平均分成九份,塗紅色部分變成了六份用6/9表示,非常順利的得出2/3、4/6、6/9這三個分數。可是,就在這時李可欣同學產生了疑問:為什麼這個大長方形沒有變,塗色部分也絲毫沒有變化,而表示塗色部分的分數發生了變化呢?

我沒有及時給予解答,也表現出了疑問狀。就在這時陸續舉起了一雙雙小手,老師我想試著解釋一下:「大長方形沒有變表示整體(單位「1」)沒有變,雖然塗色部分的大小絲毫沒有變,但是把整體平均分成的份數變了,塗色的份數也變了,所以表示的分數變了,2/3表示把長方形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塗成紅色,塗色部分是整個長方形的2/3……」老師我還有補充:

「塗色部分雖然用不同分數表示,我發現2/3=4/6=6/9。」頓時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些小主人的掌聲是會心地祝賀自己學習取得了成功。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推理能力?

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推理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 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推理能力中這樣闡述推理能力 能通過觀察 實驗 歸納 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並進一步尋求證據 給出證明或舉出反例 能清晰 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做到言之有理 落筆有據 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和質...

如何培養小學生應對挫折的能力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推理能力?

人生的路上總是荊棘叢叢,作為父母的我們總是會擔心孩子未來不夠堅強,不能從容面對生活的各種障礙,於是我們會有意識的製造些 麻煩 讓孩子去歷練,可是錯誤的抗挫教育不僅不能幫助孩子強大內心,更會讓孩子進入誤區.3種錯誤的抗挫教育 1認為孩子經受的挫折越多越好 有的父母會在孩子成長中故意製造一些麻煩,來提高...

簡述如何培養小學生創造想象的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小學生創造想象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 回察,答豐富學生的表象儲備。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思考,開啟學生想象力的大門。教師要引導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經驗以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教師要注意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想象在語言的調節下進行,並通過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