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心裡健康的原則是什麼

2025-02-09 00:59:41 字數 4007 閱讀 9389

1樓:呆萌小怪獸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乙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的標準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標準具體與客觀。

國外學者們對心理健康的標準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作良好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情況。

不僅是免於心理疾病而已"。麥靈格爾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於環境及相互間具有最高效率及快樂的適應情況。

不僅是要有效率,也不僅是要能有滿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規範, 而是需要三者具備。心理健康的人應能保持平靜的情緒,敏銳的智慧型, 適於社會環境的行為和愉快的氣質"。馬斯樂認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備下列品質:

l)對現實具有有效率的知覺;(2)具有自發而不流俗的思想;(3)既能悅納本身, 也能悅納他人;(4)在環境中能保持獨立,欣賞寧靜。(5)注意哲學與道德的理論;(6)對於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經常保持興趣;(7)能與少數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為樂的精神;(8)具有民主態度,創造性的觀念和幽默感;(9)能經受歡樂與受傷的體驗。

2樓:雲雨霧月

心理健康的三條原則分別是心理活動與外部環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心理過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協調性;個性心理特徵是否具有相對穩定性。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

1、心理活動與外部環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乙個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是否能正確的反映外部世界,有無明顯差異。

2、心理過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協調性。即乙個人的認知過程、情緒情感過程、意志過程內容是否完整協調。

3、個性心理特徵是否具有相對穩定性。即在沒有重大的外部環境改變的前提下,人的氣質、性格、能力等個性特徵是否相對穩定,行為是否表現出一貫性。

心理健康原則

3樓:乾萊資訊諮詢

心理健康有以下原則:1,保持社會功能良好,所謂的社會功能良好,是指對社會能適應自如。

2,保持自我意識良好,意識就是對自己對我的認識,自我意識良好的核心就是要做到自知和自愛,自知是通過自我觀察,自我評價來了解自己能力的真實水平,對各種行為都要量力而行,自愛就是愛惜自己,保護自己,重視自己,以上就是保持心理健康需要堅持的四大原則。

3,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在與人交往時還應注意:真誠的鼓勵和讚美,而不是阿諛逢承;從團結的願望出發,善意的指正;尊重別人人格,不把意見強加於人。

4,要積極參與勞動實踐。勞動促進個體的發展包括軀體和心理兩方面。通過勞動實踐從而保持和現實的緊密聯絡,通過勞動實現理想,糾正不切合實際的空想,並在勞動中增進人們的友誼。

勞動使人消除不必要的憂慮和擺脫過分的自我注意,使生活內容豐富而充實。勞動的成功與成果,使人們認識到自己生存的價值,因而對生活充滿信心。

判斷心理健康的原則是什麼

4樓:情投意合張老師

從一般來說,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夠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適應環境,情緒正常,人格和諧。

心理健康的人並非沒有痛苦和煩惱,而是他們能適時地從痛苦和煩惱中解脫出來,積極地尋求改變不利現狀的新途徑。他們能夠深切領悟人生衝突的嚴峻性和不可迴避性,也能深刻體察人的善惡。

他們是那些能夠自由、適度地表達、展現自己個性的人,並且和環境和諧地相處。他們善於不斷地學習,利用各種資源,不斷地充實自己。

他們也會享受美好人生,同時也明白知足常樂的道理。他們不會去鑽牛角尖,而是善於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心理健康的人都擁有乙個美好的生活。

一,有足夠的自我安全感。

二,能夠充分的瞭解自己,並且能夠對自己的能力做出乙個適度的評價。

第三,生活理想要切合實際,不妄自菲薄,不自高自大。

第四,不脫離周圍現實的環境,活在當下。

第五,能夠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和諧,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第六,善於從經驗當中學習,學習自身的一些優勢。

第七,能夠保持乙個良好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是人社會性的乙個重要的屬性。保持乙個好的人際關係,對心理健康十分重要,能夠讓我們在快樂的人際交往當中,健康的人際交往當中,獲得一些自我的需求。

第八,能夠適度地發洩情緒和控制情緒,有壓抑通過發洩的這樣乙個方式,將自己的一些能量進行乙個有效的釋放。

第九,在符合集體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第十,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夠恰當的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以上這十條就是我們心理健康的乙個非常重要的標準。

5樓:芝麻九將

判斷心理健康的原則就是這乙個人要有乙個心理正常的表現,情緒上面的穩定。

判斷心理健康的三原則

6樓:奔放且傑出丶彩霞

判斷心理健康的三原則是指乙個人的心理是否正常,有無心理疾病,有無心理障礙,可以用以下三項原則來判斷:心理活動的內容與表現形式協調一致;個人的心理活動與周圍環境保持協調一致;心理活動符合社會道德規範和標準。判斷心理健康的三原則有時可用五項原則來代替:

內容與現實相符;與自己的能力相符;現實性與**性相符;自我調節與環境適應相符;行為方式與年齡特徵相符。

7樓:卑格菲

評價心理健康的三大原則 1、心理與環境的同一性 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無論其形式和內容都應與客觀環境(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特別是社會環境)保持一致性,即同一性。人的心理或行為只要與外界失去同一性,就難以為人所理解。

以宗教信仰為例,在宗教儀式過程中,有人由於自我催眠或過度想象而出現似乎與神對話的幻覺;有人在寂靜山寺修行面壁,由於感知覺剝奪(持續一定的時間並達到一定程度)而產生似乎進入仙境的幻覺。這種出現幻覺的狀態,就是不正常了。 2.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 為乙個人的認知、體 、情感、意志行為在自身是乙個完整的、協調一致的統一體。

這種統一性是確保個體具有良好社會功能和有效地進行活動的心理學基礎。例如,遇到一件令人慶幸的事,在感知它的同時,應有愉快的情緒體驗及相應的表情,並用歡快的語調和行為來表達;如果乙個人用低沉不快的語氣訴述一件愉快的事件,或者對痛苦的事件做出歡快的反應,那就屬於不健康的異常狀態了。 3.人格的穩定性人格(個性) 這是指乙個人在長期的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個性心理特徵。

個性心理特徵形成之後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並在一切活動中顯示其區別於他人的獨特性,在沒有重大的變故情況下,一般是不易改變的。如果乙個爽朗、樂觀、外向的人,突然變得沉悶、悲觀、內向、那就要考慮他是否出現異常,說明他的心理(或行為)已經偏離了他的正常軌道。上述三條原則是從外顯行為是否表現異常來評估個體心理健康與否。

但僅此三條還是很不夠的。因為雖屬行為正常,但其健康水平尚有高低差別。因此研究區分心理健康及其水平的標準,對於人們的心理保健和行為指導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判斷心理健康與否,追隨的兩大基本原則是什麼?

8樓:愚人談娛樂

判斷心理健康與否追隨的兩大基本原則是:確定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以心理的外部表現即行為表現為客觀標準的、心理健康作為人的一種狀態,與不健康的心理與行為表現是有區別的。

心理健康教育也稱心理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等,是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其心理潛能,促進個性發展的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構建相互作用的社會活動過程。

9樓:採夢

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指標就是要有清晰的自我認知,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優勢,又能接納自己的劣勢與不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去客觀的看待周圍的人與物,能夠真切的感受到環境帶給我們的安全。

10樓:劉煜

我認為判斷心理健康與否,首先要客觀,其次要真實,並且符合他的實際情況。

11樓:漫步白雲端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

1、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

2、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普遍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的認識,使心理素質逐步得到提高。

3、關注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輔導,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4、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啟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把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學輔導與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動參與有機結合起來。

交友的原則是什麼,交朋友的原則是什麼

簡單 以誠待人 你想別人怎麼對你,你必須首先怎麼對別人 交朋友的原則是什麼?做人要講原則,交朋友亦是如此。每個人都有缺點和不足,但如果連最基本的誠實守信都做不到,其他就無從談起。在交友中,第一條原則就是誠實守信。言必信,行必果,與誠實的人打交道,我們有安全感,所以,我們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教導我們說...

交朋友的原則是什麼交友的原則是什麼

做人要講原則,交朋友亦是如此。每個人都有缺點和不足,但如果連最基本的誠實守信都做不到,其他就無從談起。在交友中,第一條原則就是誠實守信。言必信,行必果,與誠實的人打交道,我們有安全感,所以,我們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教導我們說老實話 辦老實事 做老實人,這句話在社會交往中可以靈活一些,但對朋友不能虛情...

好朋友的原則是什麼,朋友最基本的原則是什麼?

古人云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這說明交朋友對日常生活 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究竟怎樣交朋友,交什麼樣的朋友,也是非常有講究的 對交朋友的原則的認識,不同世界觀和人生觀的人有不同的認識和看法,有人 認為應交有權的朋友,為自己升官找靠山,拉關係 有人認為應交有錢的朋友,為自己發財多條路。我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