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之心存廉恥,必能改善的譯文 5

2025-02-12 03:35:13 字數 1660 閱讀 5486

《後漢書》之心存廉恥,必能改善的譯文

1樓:山外青山

心存廉恥,必能改善」當譯作:只要心中還有廉恥之心,就一定能夠改過從善。

廉恥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2樓:盼青山

廉恥。作者】蘇葵 【朝代】明代。

廉恥於人要謹存,不存須自究其端。

解將富貴輕輕看,自得云為入善門。

蘇葵明廣東順德人,字伯誠。成化二十三年進士。弘治中以翰林編修公升江西提學僉事。性耿介,不諂附權貴。為太監董讓陷害,理官欲加之刑。諸生百人擁入扶葵去,事竟得雪。

杜子美詩道:「安得廉頗將,三軍同晏眠!」有一種刻本作「廉恥將」。

詩人本來的意思,未必想到這點,但我讀《唐書》,講到王佖做武靈節度使時,以前吐蕃人想造烏蘭橋,每次在河邊岸上事先堆積木材,都被節度使派人暗暗地運走木材,投入河流,橋始終沒有造成。吐巖哪蕃人瞭解到王佖貪而無謀,先重重地賄賂了他,歲棗漏然後乎爛加緊趕工造成了橋,並且築了小城防守。從此以後朔方防禦侵掠的戰事就沒完沒了,至今還成為邊患,都是由於王佖的貪財引起的。

所以貪財的人作將帥便邊關到夜間也洞開著無人防守。懂得這個道理,即使是郢書燕說式的穿鑿附會,或許也可以治國吧!

「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做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的翻譯」

3樓:梧桐

有網路譯文作:【靠權威難道不能很快制止議論?】【難道不能立刻制止嗎?

嘗試分析造成這種解讀的差異應該是「豈(不)」和「遽」二詞的解讀。譯文大概將「豈不」看作乙個固定詞彙來解讀,網路字典釋義:【難道不…?

怎麼不…?】也有網路字典釋義:

而「豈」讀【qǐ】時,作助詞有幾個義項。表示反詰(a.**,如何,怎麼,如「豈敢」,「豈堪」,「豈可」,「豈有此理」;b.

難道,如「豈非」,「豈不」,「豈有意乎」)。還有網路詞典釋義:作副詞,有更多的義項(讀【kǎi】應該是另外用法,與本文無關)。

還有其他義項例如:其。表示祈使。

如:豈不可(怎麼不可以)。表示估計、推測。

相當於也許、莫非。網路字典作助詞或副詞,應該是詞性分類的方法不同,其實是一回事。

難道,如「豈非」,「豈不」,「豈有意乎」】,a義比較柔和、婉轉,用於表示自謙,是一種表示退讓、客氣的語氣。這種表達方式更適合口語場合。而本文這段話正是子產與然明的對話描寫。

作語助詞歸類,用在疑問句首,表示否定比較妥當。遺憾的是網路字典沒有提供例文。

再,「遽」,譯文應該是解作【副詞。立刻;馬上。】那麼,前面的「不」也就解讀成了「不能」。而《正義》注【遽,畏懼也。】那麼應該是【形容詞。驚慌。】

遽」+「止」】並非乙個【修飾語+中心詞】結構,而是【形容詞表狀態+動詞表動作】並列結構。

結合前後文,看作是:「豈不遽止?..不如吾聞而藥之也。」而將其中「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臨時隱藏起來讀解。

嘗試解讀為:我聽聞忠誠善良可以減少怨恨,沒有聽聞利用威權濫施刑罰可以防止怨恨。我**不害怕(也想)阻止,可這種事情如同防止河水氾濫,發生大潰壩造成的損害,傷人肯定會很多,我無力拯救。

不如只讓發生一些小潰壩導引洪水(洩漏民怨)。不如讓我聽到(謗言)當作藥治理國家。

4樓:長夜悲歌

我聽過有人用忠善來減少別人對他的非議 沒聽過有人用做威來防止別人對他的非議 這種行為還不停止。

後漢書馬援傳及註釋,《後漢書 馬援傳》全文及翻譯

馬援字文淵,是扶風茂陵人。十二歲的時候就成了孤兒。年齡很小的時候就有大志,和他同輩的兄弟都覺得 小小年紀就有很大的志向 驚奇。後來到隴漢地區遊學 古代通過去外地尋訪師友增長本事 常對朋友們說 大丈夫立志,志向受到 困頓反而更加堅持,年齡越大越有壯志雄心。起初 早先,指馬援從軍生涯的早期 馬援的大軍凱...

後漢書 王充傳主要內容概括,范曄的《後漢書 王充傳》概括主要內容

義務標準教材 語文作業本 七上 1.b。2.喜歡群覽群書而不拘泥於字句的解釋。3.於是精通各種流派,拘於百家的思想。4.王充非常好學。5.王充非常喜歡讀書。王充求學 范曄 後漢書 王充傳 選文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鄉里稱孝。後到應有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 1 ...

《後漢書》中關於志向的話

1 有志者事竟成。出處 南朝 范曄 後漢書 耿晏傳 2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出處 南朝 宋 范曄 後漢書 班超傳 3 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出處 南朝 范曄 後漢書 馬援傳 4 精誠所加,金石為開。出處 南宋 范曄 後漢書 廣陵思王荊傳 後漢書 是一部記載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