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julie林凡
元旦的由來。
元旦原是農曆正月初一,在古代是紀念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國紀念採用西曆,從此公曆的1月1日就變為中國的元旦。
元旦的傳說。
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他沒把「部落聯盟」的首領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
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農曆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據說這就是古代「元旦」的由來。
元旦的傳統美食。
說起元旦的美食必不可少的就是餃子和年糕。
餃子。餃子在中國是十分傳統並且寓意深刻的食物,餃子在古時候,屬於過年祭祀後食用的食品。古人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
也就是說到了子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裡交上好運。
年糕。年糕又稱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公尺制成,北方則為黏黍。
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公尺糕已有「稻餅」、「糕」、「餌」、「餈」等名稱。元旦吃年糕盛行於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正月元旦,「夙興盥激,吃棗糕,日年年糕」。
其他的元旦美食。
元旦吃乙個雞蛋的習俗,在吳晉時期就已經有了。據說當時吃雞蛋是為了長生,不過到了梁武帝在位的時候就沒有了,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梁武帝搏銀信奉佛教基困宴。
歷史記載: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
椒柏酒,是由花椒和柏樹葉浸泡而成的。據古書記載,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而元旦節飲椒柏酒的傳統習俗,主要在山東歷城、浙江嘉興一帶。
歷史記載: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
湯餅在古代指的是小麥面製品用水煮的食品,也尺團就是類似我們現在吃的麵條。
歷史記載: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餺飥,或此之類。
2樓:秦魂始皇
椒柏酒指椒酒和柏酒。漢族民間風俗。農曆正月初一用以祭祖或獻之於家長以示祝壽拜賀之意。
漢 崔寔 《四民月令·正月》「各上椒酒於其家長」原注:「正日進椒柏酒。椒是『玉衡 』星精,服之令人能老。
柏亦是仙藥。進酒次弟,當從小起--以年少者為先。」
椒柏酒出自《本草綱目》 作者李時珍功能主治】闢一切疫癘不正之氣。
方劑型別: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祛風溼劑、祛溼利水姿培劑羨啟、溫裡劑、理氣劑、消導劑、驅蟲劑、止血劑、活血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安神劑、熄風劑、開竅劑、補益劑、固澀劑。
方劑劑型:湯劑、丸劑、散劑、膏劑、丹劑、酒劑、藥酒、沖劑、口服液劑、膠囊劑、片劑。
用法用量兄冊如】除夕浸酒1瓶。元旦飲之。
摘錄】《本草綱目》卷二十五。
椒柏酒什麼意思
3樓:晴笙海
椒柏酒的意思是:椒酒和柏酒。
椒柏酒指椒酒和柏酒。中國民間風俗。農曆正月初一用以祭祖或獻之於家長以示祝壽拜賀之意。
漢 崔寔 《四民月令·正月》「各上椒酒於其家長」原注:「正日進椒柏酒。椒是『玉衡 』星精,服之令人能老。
柏亦是仙藥。進酒次弟,當從小起--以年少者為先。」
配方:川椒37粒,側柏葉7枝,白酒500毫公升。製法:
將前2味搗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后,過濾去渣,即成。功用: 解毒、闢瘴氣。
主治: 瘴氣、瘟疫等時氣。用法:
口服。每日早晨空腹溫服10毫公升。
示例:南朝 梁 宗懍 《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
清 孫枝蔚 《除夕》詩:「祭仍椒栢酒,哭為《蓼莪》詩。」亦省稱「 椒柏 」。
宋 蘇軾 《賀正啟》:「葦桃在戶,磔禳以餞餘寒;椒柏稱觴,燔烈以興嗣歲。」
在現代人而言,椒柏酒的味道可能難登宴席,畢竟算一種藥。但古人不但以它祈求生命的安康,還寄予很深的感情。宋代文天祥留下一首《景定壬戌司戶弟生日有感賦詩》,回憶說,「夏中與秋仲,兄弟客京華。
椒柏同歡賀,萍蓬可嘆嗟」。其中喝椒柏酒的共同記憶,飽含兩個男人的深厚情義。
椒柏酒裡浸泡著古人對新一年的美好希望,味道因此更醇厚。明代沈周那天心情大好,說,「無事此杯椒柏酒,老夫不覺笑顏紅」。(元日》)但除夕首褲那天也能用椒柏飢芹知酒,比如祭祖。
清代孫枝蔚的《除夕》詩有句,「祭仍椒栢(柏)酒,哭為《蓼莪》詩」。這應該是對已故母親的深切思念。
椒柏酒的解毒、強身功用,體現積極意義,更多是給人以歡樂、憧憬。宋代李曾伯有一次為常丞叔祝壽,填《沁園春》說,「頌以松椿,酌之椒柏,預卜明年百事宜。春猶淺,趁雪晴梅放,且和新詩」。
詞中並沒提及當天是元日,看樣子只爛消是專為祝壽而用椒柏酒。
椒柏酒什麼意思
4樓:愛生活的周樂樂
椒柏酒是椒酒和柏酒的意思。亦作「椒栢酒」。古代農曆正月初一用以祭祖或獻之於家長以示祝壽拜賀之意。
漢 崔寔《四民月令·正月》「各上椒酒於其家長」。
原注:正日進椒柏橘畢世酒。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能老。柏亦是仙藥。進酒次弟,當從小起以年少者為先。
南朝 梁 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清 孫枝蔚《除夕》詩:「祭仍椒栢酒,哭為《蓼莪》詩。」亦省稱「椒柏」。
宋 蘇軾《賀正啟》:葦桃在戶,磔禳以餞餘寒;椒柏稱觴,燔烈以興嗣歲。
椒柏酒的一些基本內容:配方】椒37粒,側柏葉7枝,酒數野500克。
製法】將上藥用酒浸於淨瓶中,7日後取用。
主治】瘴氣,瘟疫等時氣。
用法】每日早晨空心圓肢溫飲1杯。
椒柏酒的出處
5樓:破碎的夢
漢 崔寔 《四民月令·正月》「各上椒酒於其家長」原注:「含彎凳正日進椒柏酒。椒是『玉衡 』星精,服之令談旅人能老。柏亦是仙藥。進酒次弟,當從小起--鬧則以年少者為先。」
椒柏酒的介紹
6樓:君子空情
椒柏酒指椒酒和柏酒。漢族民間風俗。農曆正月初一用以祭祖或獻之於家長以示祝壽拜賀之意。
漢 崔寔 《四民月令·正月》「各上椒酒於其家長」原注:「正日進椒柏酒。椒是『玉衡 』星精,服之令人能老。
柏亦是仙藥。進酒次弟,當從小起--以年少者為先。」
椒柏酒的示例
7樓:顯示卡吧
:南朝 梁 宗懍 《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
清 孫枝蔚 《除夕》詩:「祭仍椒栢酒,哭為《蓼莪》詩。」亦省稱「 椒柏 」。
宋 蘇軾 《賀正啟》:「葦桃在戶,磔禳以餞餘寒;椒柏稱觴,燔烈以興嗣歲。」
什麼是酒的起源 酒的起源與發展歷史是什麼?
中國概念酒最早起源於被發現的果酒,由樹上的果子釀製而成。在尚無糧食等農作物的年代,果樹滿山遍野。缺少外來採摘的 食客 果子們自生自滅,自由落體到樹下,有的化作春夏秋冬泥更護樹,有的則聚積在樹坑或石窩裡。果子們長年累月地擠在一起又經風吹雨打,肯定要腐爛,逢上氣候條件適宜,非但沒爛成一窩臭,反而發酵出汁...
柿子椒是什麼,柿子椒的品種
辣椒的乙個變種。因有多種顏色,故名又叫 彩椒 辣味較淡甚至根本不辣,作蔬菜食用而不是作為調味料。由於它顏色鮮豔,培育出來的品種有紅 黃 紫等多種顏色,因此不但能自成一菜,還被廣泛用於配菜。柿子椒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 蘿蔔素 維生素b,維生素e和葉酸。一般人都會感覺到,吃了帶有辛味的肢啟脊青椒之後,會心...
過年的起源,過年的起源是什麼?
過年的習俗起源於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百歲年為首,春節是漢族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新春賀歲以 除舊佈新 拜神祭祖 驅邪攘災 納福祈年 為主要內容。按照舊習俗,從年尾十二月廿三 廿四的祭灶日 掃塵日 開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或正月十九止,將近乙個月的時間稱為 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