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題《諫逐客書》第二段,李斯《諫逐客書》賞析

2021-05-17 16:58:51 字數 5098 閱讀 3013

1樓:匿名使用者

第二段是通過秦國發展史中,四位君王重用客卿而取得重大成就的事實,從歷史事實說起,通過秦國發展史中四位君王任用客卿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實,說明沒有客卿的功勞,就沒有秦國今天的富庶和強大。

李斯 《諫逐客書》 賞析

2樓:小月兒在雲中

《諫逐客書》這篇文章在論證秦國驅逐客卿的錯誤和危害時,沒有在逐客這個具體問題上就事論事,也沒有涉及自己個人的進退出處,而是站在「跨海內,制諸侯」完成統一天下大業的高度,來分析闡明逐客的利害得失,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見識,體現了他順應歷史潮流的進步政治主張和用人路線。文章所表現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賢的思想。

《諫逐客書》文章氣勢奔放,文采斐然。這與作者多用鋪陳、誇飾手法和排比、對偶句子以及多選用華美辭藻有密切關係。如文中寫秦國歷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況,手法鋪張,多用排比,對偶句顯得文勢充暢,並有音節之美。

其中寫惠王用張儀之計而在軍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撥、並、收、取、包、制、據、割、散、使、施」等動詞,可見辭藻的豐富。

文中寫秦王為滿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僅手法鋪張,句式多用排偶,文氣充暢,言調諧美,不乏色樂珠玉等方面的華美辭藻,極富有文采。清代李兆洛《駢體文鈔》選錄此篇為「駢體初祖」,指出了本篇對後世駢文寫作的深遠影響。

擴充套件資料

《諫逐客書》是李斯的一篇優秀古代公文,是應用寫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這裡的「書」不是書信,而是上書、奏章,為古代臣子向君主陳述政見的一種文體,是一種臣子向帝王逐條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稱,與表性質類似。該文能比較充分地體現公文的一些本質屬性,正是這些公文字質屬性形成了該文鮮明的特色。

文章先敘述自秦穆公以來皆以客致強的歷史,說明秦若無客的輔助則未必強大的道理;然後列舉各種女樂珠玉雖非秦地所產卻被喜愛的事實作比,說明秦王不應該重物而輕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終圍繞「大一統」的目標,從秦王統一天下的高度立論,正反論證,利害並舉,說明用客卿強國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詞勝,雄辯滔滔,打動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復了李斯的官職。

3樓:wind灬楓

這篇文章在論證秦國驅逐客卿的錯誤和危害時,沒有在逐客這個具體問題上就事論事,也沒有涉及自己個人的進退出處,而是站在「跨海內,制諸侯」完成統一天下大業的高度,來分析闡明逐客的利害得失,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見識,體現了他順應歷史潮流的進步政治主張和用人路線。文章所表現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賢的思想。

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推理嚴密,邏輯性強,論據充分有力。作者先談歷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國君召士納賢為例,強調重用客卿之重要。接著再談現實,作者列舉秦王的愛好,諸如崑山之玉,隨和之寶,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劍,所乘之纖離之馬等,都來自諸侯各國。

作者一方面列舉客卿對於秦國的歷史功績,得出「使秦成帝業......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以負於秦哉」,打動秦王;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曉以利害,「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然後反覆推論,歸結到重色樂珠玉而輕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這就是「動言中務」,從利害關係上立論,正點到秦王要稱霸的雄心。接下來又從「地廣者粟多」等聯絡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轉到「棄黔首以資敵國」的錯誤,歸結到「今逐客以資敵國」的危殆,進一步證明逐客關係到秦國的安危。這樣波瀾起伏,正是「飛文敏以濟辭」(劉勰語),終於打動了秦王。

文章辭采華美,排比鋪張,音節流暢,理氣充足,挾戰國縱橫說辭之風,兼具漢代辭賦之麗。末尾作結,指出秦人「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的危害,有極強的理論說服力和藝術感染力。《諫逐客書》最精彩的是中間一段,語辭氾濫,意雜詼嘲,語奇字重,兔起鶻落,可謂駢體之祖。

李斯雖為羈旅之臣,然其抗言陳詞,有一種不可抑制的氣勢,成為後世奏疏的楷模。

《諫逐客書》思考練習題

4樓:匿名使用者

學習上不能謙虛,要有爭強好勝的精神,才能成為一個成績優秀的人。

在待人處事方面要包容,要虛懷若谷,才能成為一個胸懷寬廣的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也一樣。

扼要指出李斯《諫逐客書》的藝術特點?

5樓:學院派魚多多

先秦李斯的《諫逐客書》在藝術上有兩個顯著特色:

一、善用比喻。

增強了議論的形象性和說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態度為喻,來說明秦王對取人應該抱的態度,和不應該抱的態度。

如文中寫到:「夫擊甕叩缶......適觀而矣已(釋義:那敲擊瓦器,拍髀彈箏......難道不是因為外國**可以快意,可以滿足耳目官能的需要麼)」。

這形象地說明了秦王想得意於天下,在取人方面也應該棄退秦國那些平庸之輩,而取用異國的賢能之德。

此外,用「泰山不讓土壤......故能就其深(釋義:泰山不拒絕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為喻來說明「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釋義:

有志建立王業的人不嫌棄民眾,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的道理,也都很形象,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二、氣勢奔放,文采斐然。

這與作者多用鋪陳、誇飾手法和排比、對偶句子以及多選用華美辭藻有密切關係。如文中寫秦國歷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況,手法鋪張,多用排比,對偶句顯得文勢充暢,並有音節之美。

其中寫惠王用張儀之計而在軍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撥、並、收、取、包、制、據、割、散、使、施」等動詞,可見辭藻的豐富。

文中寫秦王為滿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僅手法鋪張,句式多用排偶,文氣充暢,而言調諧美,而且充滿了色樂珠玉等方面的華美辭藻,極富於文采。

擴充套件資料:

原文(節選):

《諫逐客書》先秦:李斯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釋義:我聽說田地廣就糧食多,國家大就人口眾,**精良將士就驍勇。因此,泰山不拒絕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捨棄細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業的人不嫌棄民眾,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因此,土地不分東西南北,百姓不論異國它邦,那樣便會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賜福運,這就是五帝、三王無可匹敵的緣故。拋棄百姓使之去幫助敵國,拒絕賓客使之去事奉諸侯,使天下的賢士退卻而不敢西進,裹足止步不入秦國,這就叫做「借**給敵寇,送糧食給盜賊」啊。

物品中不出產在秦國,而寶貴的卻很多;賢士中不出生於秦,願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驅逐賓客來資助敵國,減損百姓來充實對手,內部自己造成空虛而外部在諸侯中構築怨恨,那要謀求國家沒有危難,是不可能的啊。

創作背景:

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韓國派水工鄭國遊說秦王嬴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倡言鑿渠溉田,企圖耗費秦國人力而不能攻韓,以實施「疲秦計劃」。事被發覺,秦王嬴政聽信宗室大臣的進言,認為來秦的客卿大抵都想遊間於秦,就下令驅逐客卿。

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儘管惶恐不安,但他在臨行前主動上書勸說秦王不要逐客,寫下流傳千古的《諫逐客書》。

6樓:再尋康逸

李斯《諫逐客書》則正好是由於其成功運用了恰

當的寫作技巧,從而達到了令秦王廢「逐客令」這一預期目的,也就是說使文章收致函很好的效果。

究竟李斯用了何種「魔法」竟能令秦王改變初衷?「攻心術」也!如果有人讀過此文而沒感受出李斯攻心術之精明,那麼他就白讀了。

全文自始至終都緊緊抓住秦王貪婪及要統一天下這兩大心理特點,有的放矢地向秦王實施攻心術。

文章一開頭,李斯便開門見山地指出秦王逐客的錯誤。然後用正面事實列舉出秦往昔納客而獲得的種種好處:「遂霸西戎」「至今治強」「使之西事秦,功施至今」「使秦成帝業」......也就是說:

納客能令秦獲得「稱霸、治國、外交成功及成帝業」的益處,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反駁了秦王「客負於秦」的論據,同時,這些好處是與秦統一天下一脈相承的,既然秦王一心想統一天下,那麼,我們可以毫無疑問地看到:李斯的這番話正說到秦王的心坎上去了,已收到了動搖秦王,逐客之決心的效用。而緊接著,李斯說了句:

「向使四君卻客不內......而秦無強大之名也。」這是反面陳述不納客的壞處,因此有加強語氣,反襯秦納客的好處的作用,因此進一步動搖了秦王拒客的決心。

至此,李斯的攻心術已取得了效果,但要改變秦王的逐客令並非易事,還得把攻心術用下去。李斯聰明就聰明在他不但巧妙地運用了攻心術,而且運用得徹底。

李斯的《諫逐客書》是怎樣用對比手法來說明道理的?

7樓:卡門kamen之歌

1、昔與今的對比,以前的秦國皇帝與現在的秦皇對客卿的不同態度的對比。

2、物與人的對比,秦王喜歡外國出產的東西卻不喜歡外國的人的對比。

3、納與逐的對比,秦王接納客卿和驅逐客卿的對比。

4、利與害的對比,接納客卿和驅逐客卿對秦國利與弊的對比。

5、己與仇的對比,秦王驅逐客卿對自己和仇人利害關係的對比。

6、損與益的對比,秦王驅逐客卿損傷國家的力量和不驅逐客卿對國家有益的對比。

7、強與亡的對比,接納客卿可以使國家強大與驅逐客卿使國家滅亡的對比。

8樓:

開門見山,開篇即提出中心論點:「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第二段的內容以秦國歷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業為事實論據,共分三層:第一層先鋪陳這四位國君因重用客卿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實——穆公用客卿,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變法圖新,民富國強;惠王用張儀,擴充套件疆域,離散六國;昭王用範睢,抑制豪門,蠶食諸侯。第二層將上述事實進行概括並得出結論,「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第三層則以「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的反面推理,論證驅逐客卿的錯誤。第

一、二層以歷史事實為論據從正面例證,第三層從反面推理,所得出的結論都與中心論點一致。

第三段以秦王重物輕人的事實為論據論證驅逐客卿的錯誤,首先羅列了秦王所喜愛的奇珍異寶,而它們均不生於秦國,質問秦王為何喜愛;接著反證說如果「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不當享受那些寶物、美女;最後指出「今取人則不然」,說明重物輕人,決非一代英主所當為。闡明瞭驅逐客卿對秦國根本利益的嚴重危害。

本文采取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正面論述與反面推理相結合。正面論述強調納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兩相對照,是非判然,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此外,文章大量採用鋪陳、排比、對偶的修辭手法,顯得氣勢飽滿,敷揚張厲,很有感染力。

《諫逐客書》的寫作特點

諫逐客書 的寫作特點 1 是善於用比喻,從而增強了議論的形象性和說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態度為喻,來說明秦王對取人應該抱的態度,和不應該抱的態度。2 是氣勢奔放,文采斐然。這與作者多用鋪陳 誇飾手法和排比 對偶句子以及多選用華美辭藻有密切關係。諫逐客書 先秦 李斯 原文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

案例分析題,案例分析題

1.1 馬某不是 bai本案當du事人,因為本zhi案是以甲公司名 dao義提起訴訟的。王某是甲公回司的法定答代表人,可以直接代表甲公司參加訴訟。2 羅甲不是本案當事人,因為他未參與本案毀壞財物的行為。江甲是江乙的法定訴訟 人。3 羅乙是本案當事人,因為江乙是致害人。江乙是本案共同被告之一。2 需要...

祕書實務案例分析題,急,祕書實務案例分析題

判分方復 法 以下各題得分點 制見 答 字下 得分 bai點du全出現的不扣分 缺或zhi錯一個得分點按照得分點後註明dao的標準扣分 扣分上限為各題分值 1.請指出吳祕書在此次接待中有哪些不妥之處,他該怎麼做 共7分 答 沒有中斷列印急件 應該中斷列印並保證急件的安全 關閉頁面等 2 沒有立即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