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佛學大詞典 對「惡口」解釋如下:
【惡口】 為十惡之一。新譯粗惡語
。即口出粗惡語毀訾他人。據大乘義章卷七載,言辭粗鄙,故視為惡;其惡從口而生,故稱之為惡口。
法界次第初門捲上(大四六·六六九下):『惡言加彼,令他受惱,名為惡口。』另據法華經卷六常不輕菩薩品載,若惡口罵詈誹謗,其人將獲大罪報。
[無量壽經卷下、俱舍論卷十六]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惡口」解釋如下:
【惡口】 (術語)罵詈惱人之言。法界次第上之上曰:『惡言加彼,令他受惱,名為惡口。
』十惡之一。無量壽經下曰:『兩舌惡口,妄言綺語。
』法華經不輕品曰:『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大乘義章七曰:
『言辭粗野,目之為惡。惡從口生,故名惡口。』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對「惡口」解釋如下:
【惡口】 以惡毒的話罵人,是十惡之一。
2樓:匿名使用者
惡口 解釋
第六,不惡口。
學佛的人不能用粗 魯的語言
罵人和侮辱人家。很多人都患著惡口罵人,有些人罵人時傷到人家祖 宗三代,是謂大惡口。你們想想看,如果是他做錯了,你已經罵到他的爸爸媽媽,你已經罵到他的爺爺奶奶,這個是不是惡口啊。
大家要記住,經常詛咒他人、惡 言惡 語、而且傷及人家祖 宗8代,佛 經上講,犯惡口者,當受畜 生果報。
今天的白話佛 法節目,臺長給大家講講,當人在學佛時,為什麼有
的人,你一勸,他就會相信,為什麼有的人,你勸了半天,他還是不相信。這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一個人的根基問題。臺長今天跟大家談一談根基。
簡單地講,根基就是你的學佛基礎。一個人到人間來,你投胎做人了,你前世的根基和你今世所投的胎很有講究。你的根基好、根基正,你前世是一個有修為的人,那麼這輩子,你會做得更好,就是生活中會比較順利。
所以當你有機會接 觸到佛教或者其它一些宗 教方面的事情,你馬上就明白了,你馬上願意接受,這是前期根基,就是說你前世給你帶來的這個時期的根基。很多人前期根基很好,但是到了人間之後,他天天吃喝玩樂,享受榮華富貴,他的前期根基就會慢慢地被抹掉。
這樣的人屬於後期根基不正。就是說當他不能夠理解他前期根基所修正的東西,他就不能夠理解為什麼要學習佛法。後期根基不穩定的人,對佛法就會不屑一顧,有人勸導,也不當回事。
這就是為什麼要講究根基。
五戒十善之人,是天成,就是說一個人做到五戒和十善了,這個人是一個比較完整的人,甚至可以往天上去,而且可以把自己在人間的惡劣的東西毀滅掉。這樣的人已經是超凡入聖了,而且是了脫生死之前的方便法 門了。五戒十善已經可以超凡入聖、了脫生死,在到達佛菩薩的境界之前,我們必須懂得做人修心要有五戒十善。
因為時間關係,臺長把五戒十善簡單地給大家
講一講。
五戒包括,
第一,戒殺生。人不能殺生,一個人一旦殺生的話,他是超過不了凡塵的。
第二,不能有妄語。就是說不能吹牛、說 謊、口是心非等。
第三,不能夠喝酒。酒喝多了,真的是犯罪。連政 府都會掛牌,上面寫喝酒駕駛,是犯罪,因為酒能亂 性。
還有,不能邪淫。就是說不能經常動女人的腦筋,自己家裡有太太,在外面再有女人就叫 邪 淫。第五,就是不偷盜。
一個人要明白,我們學佛、做一個正直的人都不能夠偷盜,更何況是要超凡入聖呢?
臺長跟大家講的五戒,不是針對和尚尼姑的,實際上,超凡入聖是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我們每個人活著做人,難道就可以殺生嗎?難道可以偷盜嗎?
難道可以亂喝酒嗎?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要控 制住自己在人間不能做惡。十善業是你走向菩薩界的很重要的一步。
十善業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喝酒,不貪,不嗔恨,不愚痴。首先,不殺生。殺 害生命是不對的,不要殺 害眾生的命,打仗就是殺 害眾生的命。
祈求和平是全世界人的共同理想。因為佛教 主張佛性平等,慈悲救世,所以不能殺生。
第二,不偷盜。偷盜也是強擄豪奪,偷人家的東西是不好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主 權轉移的,無功而取都是偷盜的行為。
就是說沒有做任何的善事,沒有去幫助人家,卻說我幫你去做了,你應該給我錢,這個也是偷盜。盜版,不是你做的,你卻把它佔為己有,這個也叫偷盜。很多中介收了別人的錢,卻沒有幫人家辦事,這個也叫偷盜。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把欲 望稱為利,利人才能利己。如果每個人都只知道不為利人,只為利己,實際上這和偷盜也差不多。
第三,不邪淫。除了正式夫 妻外,在外面的男女之事就叫邪淫。很多男女之間的欲情,叫貞良守禮。
現在的夫 妻經常不遵守這些規則,這也叫淫 亂行為。在現代社 會中,完全做到也很不容易,所以最好要遵守。
第四,不妄語,誠實無欺。妄語就是用慣用的伎倆愚弄人家、欺詐人家、說 謊 話,明明是的,他說不是的,明明不是的,他說是的。不妄語就是要誠實。我們做人要遠離妄語,便能誠實不欺。
第五,不兩舌而無是非。什麼叫兩舌呢?人的舌 頭本來是一個,兩舌就是叫搬弄是非,離間他人的感情。
我們很多人不懂得修口業,常有兩舌之患,很多的禍福都是由嘴巴引起的,很多人無風生浪,這種浪都是它自己造出來的,而且是非的煩惱擾亂人家的身心,因為看不見的舌 頭天天在搬弄是非,甚至造成雙方動武傷人,實為殺 人不見血之罪魁,所以挑 撥離間的人要醒 悟啊。
第六,不惡口。學佛的人不能用粗 魯的語言罵人和侮辱人家。很多人都患著惡口罵人,有些人罵人時傷到人家祖 宗三代,是謂大惡口。
你們想想看,如果是他做錯了,你已經罵到他的爸爸媽媽,你已經罵到他的爺爺奶奶,這個是不是惡口啊。大家要記住,經常詛咒他人、惡 言惡 語、而且傷及人家祖 宗8代,佛 經上講,犯惡口者,當受畜 生果報。
第七,不綺語。綺語就是花言巧語、輕浮無禮,說一些不正經的話,看見人家很正經的女人,看見人家很正經的男人,他胡亂開口,跟人家說下 流的笑話,讓人生出邪念,這就是綺語。有些人經常說黃 色笑話,這也會有惡業果報。
取 悅自己,傷害人家,這種說下 流笑話的人,遭到人家的輕賤,難道不是嗎?一個人規規矩矩,這種人不會被人家輕視和覺得下 賤。嘴巴里經常說下 流話的人,人家不會看得起他的。
做人要懂得禮儀。我們要說有為真 實的正經話,我們要遠離綺語,要心正,要言順,要莊嚴,要威儀,所以臺長勸導聽眾笑聲不要過頭。很多女人笑的聲音過頭之後,就被人家說有綺語,有淫 蕩之聲。
第八,不貪。貪就是拼命地去追求財、色、名、食、睡等五欲,造出種種罪惡。我們做人要知足常樂。
該你的就是你的,不該你的,就不要去追求。如果不該你的,你拼命地想去追求,那就是貪。你們知道菩薩怎麼說的嗎?
貪多業亦多,取少業亦少,萬般苦惱事,除貪一時了。菩薩告訴我們,貪得越多,所造的罪孽越多,取得少,你的業越少。生活中的苦惱事情,如果把自己的貪心丟掉,苦惱馬上就會消失。
所以我們勸人不要因為貪而受苦。貪心會促使人違法亂紀,貪心會危害他人和社 會。當一個人貪心太多的時候,他已經在心靈上犯罪了。
很多人最後 進監獄,最後被 判死刑,都是因為他們貪得無厭。臺長告訴大家,不要去貪。要記住,能捨能施的人,他已經得到心靈的富貴了。
第九,不要嗔恨。遇到事情不順利時,不要把恨埋在心中,甚至大發脾氣,爆發災 禍。我們經常說,火燒功德林。
就是說,一個人不管你做多少善事,如果你嗔火一發,動怒於人,甚至動手打鬥,發生種種不幸,你的善事功德便會被燒得精光啊。臺長在這裡告訴大家,因為很多聽眾對「火燒功德林」這句話心有餘悸,因為我們是凡人,即便修 煉了很久,是不是因為一時發生嗔怒,所有的功德就沒有了呢?臺長也給大家安慰一句,如果你是因為身上有靈性,如果你是做了很多善事,而只做了這麼一點錯事,雖然火燒你的功德,火燒你的善事,但是隻燒掉了一部分,並不是燒掉了你的全部。
但是這一部分對於你來講,也許是你半年的功德就被你這麼一嗔怒給燒掉了。所以我們要忍耐。學佛的人要懂得忍耐。
忍字心上一把刀。
我們人為什麼不能忍禍自招呢?退一步海闊天空,能忍得住片時,過後方知忍為高。要知道,修慈悲、忍辱那是美德啊。
臺長曾經和大家說過一句笑話,說男人怕老婆,是做男人的美德。實際上,大家相互地尊重和愛護,那也是我們做人和學佛的美德啊。所以一個人不要去嗔恨啊。
嗔恨是既害人又害己。
第十,不愚痴。十惡業反過來就是十善業。一個人最可怕的是愚痴。
愚痴就是不明白、沒有智慧。對什麼事情都不明白,不能辨別是非,而且不信因果。比如你對他說,你不要做壞事啊,你會遭報應的,等等,他不相信。
固執、邪見,因為他認為他是對的。無正見、無正信,胡 作 非 為,這種人就叫愚痴。所以我們要修般若。
般若就是佛法中的智慧。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夠遠離邪見,才能夠明不愚痴。
清淨三業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3樓:戀勞
1.佛家的三業指的是: 身、口、意三業。
佛家的三業中的業:主要指身、口、意的行為、以及隨此行為而來的延續的結果。
清淨三業就是身、口、業要清淨。
2.佛家指三業中的不正當的具體行為如下:
(1). 身之孽業:殺、盜、淫.
(2). 口之孽業:兩舌、惡口、妄言、綺語.
(3). 意之孽業:貪、嗔、痴.
3.清淨三業出自《纓珞經》:
經雲。須菩提。問佛色身。佛即以三業答之
一身行清淨謂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諸不善法。是名身業清淨。
二口言真誠謂凡所言說。真實誠信。永離邪妄之語。是名口業清淨。
三意專向道謂收攝身心。常居寂定。無他異念。是名意業清淨。
4樓:匿名使用者
佛學大詞典 對
「清淨三業」解釋如下:
三藏法數 對
「清淨三
業」解釋如下:
【清淨三業】 [出纓珞經] 經雲。須菩提。問佛色身。
佛即以三業答之。(梵語須菩提。華言空生。
又云善現。)一身行清淨謂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諸不善法。
是名身業清淨。二口言真誠謂凡所言說。真實誠信。
永離邪妄之語。是名口業清淨。三意專向道謂收攝身心。
常居寂定。無他異念。是名意業清淨。
禪心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5樓:親吻你的雙腳
禪心解釋如下:
禪心是佛教用語,指清靜寂定的心境。禪心謂禪定非思量之心,即心專注於一之狀態,又指依禪定所得之本來清淨心。
寧靜的心,質樸無瑕,迴歸本真,這便是參透人生,便是禪。
禪的定義:禪那,漢譯靜慮,即於一所緣境繫念寂靜、正審思慮。
水往低處流,雲在天上飄,一切都自然和諧地發生,這就是平常心。擁有一顆平常心,人生如行雲流水,迴歸本真,這便是參透人生,便是禪。
人生中當心靈變得博大,空靈無物,猶如倒空了煩惱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靜。人的心靈,若能如蓮花與日月,超然平淡,無分別心、取捨心、愛憎心、得失心,便能獲得快樂與祥和。
「禪」是梵文dhyana之簡稱,此雲「思惟修」,亦云「靜慮」。
由於中國人喜歡省略,而謂之「禪」,故有「坐禪」或「打坐」等名詞。顧名思義,「打坐」是要坐,為攝心。一般人雖然坐在那裡,但心不在焉。
打妄想去了,忽然而東,忽然而西,忽然而南,忽然而北。
坐禪又叫「思惟修」。從此三個字觀之,坐禪不可能沒妄想,一定會有妄想,如水波浪。因為自性裡猶存虛妄,虛妄如風,妄想就如水中波浪。
而坐禪的姿勢,是印度古修行者所發現的。傳說是古仙人在經過無數的困難,修道仍不得道,後來發現雪山深處的一群猴子,正在用坐禪的方法修道,古仙人模仿著坐了之後,便成道了。
初學坐禪以「念息」為入門方便,是最容易得力的法門。
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是依緣身心而出入變化的,對身心的粗動或安定,有密切關係,所以安定身心的禪定學,對修息──呼吸,極為重視。如何修念息?
念息方法有六種:數、隨、止、觀、還、淨;前三法是「禪定門」,後三法則是依定起觀的「智慧門」的修法。
錫杖是什麼錫杖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錫杖 僧人攜帶的道具,比丘乞食時,只能用此杖擊地出聲,請人出來,故又名內聲容杖。此杖原有三個目的。1 為驅逐野獸害蟲用。2 為年老人用。3 為保衛自己。此杖頭部用錫,中部用木,下部用牙或角製成。僧人持杖往外雲遊時叫做 飛錫 住下某處叫做 留錫 或 掛錫 外出佈教時叫做 巡錫 佛教舉行宗教儀式時,有時...
機緣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機緣的意思是什麼
機緣1 謂眾生信受佛法的根機和因緣。金光明最勝王經 如來壽量品 佛世尊無有分別,隨其器量,善應機緣,為彼說法,是如來行。景德傳燈錄 嵩嶽惠安禪師 有坦然 懷讓 二人來參 然 言下知歸,更不他適 讓 機緣不逗,辭往 曹溪 2 指應機教化眾生的事蹟。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 九流緒論上 釋主經典禪觀,而...
機緣是什麼意思喔機緣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1.佛教語。謂眾生信受佛法的根機和因緣。金光明最勝王經 如來壽量品 佛世尊無有分別,隨其器量,善應機緣,為彼說法,是如來行。景德傳燈錄 嵩嶽惠安禪師 有 坦然 懷讓 二人來參 然 言下知歸,更不他適 讓 機緣不逗,辭往 曹溪 2.指應機教化眾生的事蹟。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 九流緒論上 釋主經典禪...